1980年至今,粮食亩增产5倍,有辘轳浇园到深井灌溉是发展了么?

2020-03-21     回村歇歇

亲!请点下右上“关注”,今天咱们来一起聊聊粮食增产与水资源矛盾问题,看怎么来解决?

说起邯郸平原农业生产,水资源短缺,就要先大概了解一下邯郸平原的区域位置特征。

先说邯郸平原及周边类似地区的地理物候特征

本文这里说的农村,是以邯郸东部平原上以农业为主的农村,并不能概括全国农村。邯郸东部平原上的农村特征特点,和豫北平原、鲁西平原、冀中南平原地区的农村特征特点基本类似。

这一带地区处在黄河下游以北,大多属于海河流域的华北平原中北部,地势开阔平坦,土壤肥沃,属于旱作区,四季分明中冬夏两季时间较长、春秋两季时间较短。

因此,这一带平原上普遍种植冬小麦、冬小麦收获后,播种夏玉米;夏玉米收获后,播种冬小麦的循环种植模式,兼有花生、棉花和瓜菜类蔬菜大棚。近年来有部分地块栽上了树木。

从地图上看,这一带地区,县域分治的县城密度大,20~30万人口的县域就有十多个,很多县城与县城之间的路程在20公里左右;村庄密度更大,人口密度稠密。水泥路村村通,交通方便。

网上截图,看这带平原上县城密度,行政村显示不出来,显示的白字是重要乡镇。

再说主要农作物产量增加和水资源短缺这个最大矛盾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一带一直属于农业种植区,基本上没有大工业,有些小规模工业,或者家庭作坊一样的小微工业。这一带村庄人口密度大,应该是农业文明繁荣时期形成的。当到了今天的大工业时代,这一带的部分村庄县城逐渐开始凋敝。

随着1980年代,分地到户后,农业科技得到了迅速发展。以冬小麦为例,良种、水利设施发展,化肥农药的普及。冬小麦单产从1980年之前的亩产200~300斤,30多年间,冬小麦的产量是年年增长,到目前亩产达到了1000~1200斤。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冬小麦增产了5倍。夏玉米普遍产量在1200斤以上,偶尔有高产田,亩产1800斤,比以前也翻了不低于五倍。

再拿养猪来说,1980年之前,农户养一头200斤左右的猪,需要12个月时间,现在养一头200斤左右的生猪只需要四个月,比以前养一头猪缩短了八个月时间。

因为粮食的不断增产,农业灌溉用水短缺。维系这一带平原的海河水系中:漳河、滏阳河、滹沱河等等,大小河流都常年干涸,都成了夏季雨水充沛时段的“排水沟”。

农业和人口饮用水,几乎全部依赖开采地下水。以鸡泽、永年、肥乡为例,地下水位都在50米以下,新打机井要在150米深,或者更深。

从1980年5米可抽水灌溉农田的浅井,现在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深井;抽水工具叫深井泵,电潜水泵。

而这一带平原海拔高度普遍在40米上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一带平原上能抽出地下水的机井,都比海平面要深百米。

现在,村民建房改变了砖木土坯结构,普遍采用了水泥预制板,因为房顶沉重,房体总重增加。地下水下降得太深了,村民建设新房,因为没有地下水支撑,土层干裂收缩,房体下陷。因为房体下陷不均匀,导致墙体裂缝,房顶裂缝。于是,现在村民建房不得已采取了,钢筋混凝土圈梁立柱来加固,防止房漏水。

讲两个我亲历事例来说明地下水下降

一、看见地缝:1999年,盖房子,我们这里盖房子用水,都是在宅基地上不碍盖房事的角落挖个两米左右的坑,铺上塑料布,从机井里开一坑水,水用完再开机井。

刚把水开满,因为塑料布上有孔吧!中午水就耗干,于是,我再去开一坑水,当水开满后,忽然一坑水哗啦啦全部漏光,盖房工匠好奇都下墙来围观。四寸水泵开来的水,再也灌不满水坑了。

停了机井,把塑料布揭开,出现一道有一柞宽的东西走向的地缝,我找来足有五米的木棍向下探,探不到底。无奈,只能用土把地缝表面填埋,再次买了一块新的厚塑料布铺设,以防止漏水。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二、挖坑人上当:2000年,邻居是做腌咸菜生意的,他在村边地里要挖一个五米深,三米宽,八米长的坑,当腌咸菜池子用。

刚好来村里两个专业刨树的汉子。邻居正要雇人挖坑,就说这两个刨树的汉子,别刨树了,给我挖坑吧!两个刨树的汉子,挖坑是他俩的专业。

俩汉子合计了一下,根据他们刨树的经验计算,一天就可以把这个坑挖好。俩专业刨树的当时每天挣30元就觉得很合算了。于是,俩刨树的说,老板,挖坑需要三天时间,俺俩人就是按照日工,一天60元,三天也得180元,两百元吧!俺俩人就不刨树去了。

经过讨价还价,达成150元口头协议。一般来说,这平原上的土地下是没有石头层,几十厘米以下的土层越来越湿,特别好挖。

可当这两个刨树人挖了一天,才挖了两米多深,因为地越向下越干越硬,连点水分都没有。俩30多岁的壮汉,想反正咱也不吃亏,那就明天再挖一天。

可第二天往下挖,还是又干又硬的土层,挖到第三天才挖了3米多深。俩刨树的汉子觉得吃亏了,就说老板,俺俩上当了,没想到挖这么深了还都是干地?俺不干了。

邻居说,挖够五米深付钱,不干拉倒。无奈,俩刨树的用了6天时间,才挖到5米深,完成任务。本以为让老板上当了,可没想到自己上当了。这都是因为地下水下降的原因。

关于人口增加和可耕地减少这个矛盾,来举例阐述一下

以我们村为例:1980年全村人口294口,共有耕地840亩;现在全村户籍人口496口。因上学当兵迁到城市的男孩,在外地安家,发展到今天大约有60多口,这60多口人已经到外地消费了,我们村只是他们的老家。

因为人口发展,宅基地扩建,修路占用,现在我们村大约还有不足700亩可耕地。全村可耕地40年间减少了约150亩,幸亏我们村没有小加工厂占地。

1980年左右,每亩按照高产收小麦300斤;全村840亩小麦总产252000斤;人均小麦占有为857斤;现在按照单产1000斤计算,全村约690亩总产690000斤。耕地减少了150亩,全村小麦总产增加了440000斤。690000斤小麦,包括迁出的人口,全村560口人计算,人均占有小麦1232斤

现在与1980年前后对比,我们村人均耕地1.23亩;比那时,从人均占有小麦857斤,增加到1232斤这些增长归功于农业科技的普及与发展,离开“地下水下降”,离开良种和化肥农药是不可能实现的

还有一点重要的原因,现在的村民也消耗粮食在逐年减少,这得力于肉蛋及副食品的增加。肉蛋副食品的增加,这得力于玉米大面积种植增产,为生产饲料打好下了基础。

这样的生态圈是紧密相连互相渗透的,但粮食增产灌溉用水,就是土地里流淌的血液

当然:以上只是举例。一个村庄的耕地不可能全部种植小麦玉米,还要种植其它农作物。还有就是全国农村中耕地占有面积多少不同。

如果按照官方公布的数据,全国14亿人口,拥有18亿亩耕地来计算,我们村的人均耕地面积基本上是全国平均水平。

综述思考:从辘轳浇灌农田,到深井灌溉,这对于未来是好是坏?

以上是人与自然的矛盾,改变这样的矛盾,就是人必胜天地去改造自然。而自然界很难改变,改变自然,自然就会惩罚人类。就像上述,粮食增产就需要灌溉,需要源源不断地开采地下水。

俗话说:不怕井深,就怕绳短,现在有了电这个神一样的动力,让当下的农业生产是不怕井深,就怕泵短。从辘轳浇灌农田,到深井灌溉农田,这看似是真的科学进步了不少。

但是,海河流域大小河流全部干枯,雨水是越来越少,这跟近40年来,这一带农业生产还有工业生产用水是不是有直接的关系?

就拿邯郸当地工业耗水大户邯钢来说,从邯郸市区搬迁到太行山里的涉县境内,就不用水了么?只能一个方法是开采山下水,另一个方法是截流漳河水。除此,难道可以工业化造水不成?

图片来源于网络

总之,这些宏观大事情,是专家教授研究规划的,非一个小老百姓能弄明白的。但,小老百姓只知道,民以食为天,少炼几顿钢少盖几栋楼,楼价还能涨多少?如果,农业上没有足够的用水,少收几百吨粮食,试试看?

当下,农业要增产,保证饭碗端在咱们自己手里,就得满足农业生产用水。就目前来看,农业生产用水和粮食增产的矛盾,在邯郸平原看来是无法调和的。

目前能看得到的水资源短缺和粮食增产的矛盾调和,就只有压低减少限制当地工业用水。

例如邯郸当地两大自然水系漳河被岳城水库拦截,并且漳河上游的水,还通过岳峰渠截流排入滏阳河上游的东武仕水库,专门供市内生活和工业用水,这也是下游平原河道干枯的看得着的原因之一吧!

如上,纯属邯郸一个老年的一家之言。您怎么看待这样的问题呢?请留言聊聊。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2VbHAHEBrZ4kL1Vi0P_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