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房颤患者引发脑梗有一个“三高”的特点:高死亡率、高致残率以及高再发率。目前在临床有两大类办法预防脑梗死:药物治疗与手术治疗。
1、常见的治疗方式就是口服华法林;
2、新型的口服抗凝药,比较常用的是达比加群酯。
有临床证据的显示,房颤患者吃了华法林比不吃华法林,缺血性脑梗死的风险下降50%。
房颤患者吃华法林来预防脑梗死,需要一直服用,甚至终身服药,同时因为华法林药物稳定性差,很多食物都会影响到华法林的吸收和代谢。所以患者需要不断去抽血化验,观察凝血四项中INR(国际标准化时间)值,在刚吃华法林的时候需要3天测量一次INR,数值稳定后1周测量一次,较长的间歇也要求每个月测量一次。如果 INR 值太高,容易引起出血;INR 太低,抗凝效果就不好,对预防脑梗死也不管用。
至于国内新型口服抗凝药,包括达比加群酯等,较大程度弥补了传统抗凝药的缺陷,具有无需频繁监测凝血指标、药物食物相互作用较少、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等优点,在抗凝治疗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但缺点是价格相对较贵。
但是,并不是所有患者都能够通过吃药来预防:
第一类:严重肝肾功能损伤的患者。因为药物需要经过肝肾代谢,对于有严重的肝肾功能损伤的患者来说,即使有房颤,也不能吃抗凝药来预防脑梗死;
第二类:有高出血风险的患者。比如说做过心脏支架的患者,术后因为需要进行双抗治疗,也就是要吃阿司匹林等这类抗血小板的药物,如果同时再吃抗凝药物,会导致出血风险非常高,可能来带获益还没有出血的风险大。这样的患者也是不建议口服抗凝药的。
第三类:不愿意长期口服抗凝药的患者,也可以选择其他方式来预防脑梗死。比如做手术预防。
研究发现,非瓣膜性(不是由于瓣膜病引起的)房颤的血栓90%以上都是在左心耳形成的,而且目前研究认为左心耳对成人心脏的功能没有帮助,换句话说有没有左心耳对心脏功能几乎是没有影响的。
1、微创介入——左心耳封堵术;
2、外科手术治疗,通过切除左心耳来预防血栓形成。
左心耳封堵术,由欧美国家率先开展,并且在患者术后随访中效果被证实。该手术不需要开胸,是微创手术,医生只需要通过股静脉(位于大腿根上的一条血管)把封堵器送到左心耳的位置,这个封堵器到了左心耳后会自动打开,堵在那里,那里没有血流经过,也就不会形成血栓了。该手术比较适宜那些不能耐受抗凝药物、不能长期接受抗凝治疗的病人。手术时间一般在1~2小时,手术后3~5天就可以出院。
但需要知道的是,也不是所有患者都能选择该手术预防左心耳的血栓,要看病人和左心耳的情况是不是适合封堵,封堵器和左心耳也要匹配。
而外科手术就是通过开胸手术(也可以做胸腔镜下微创手术)切除或结扎封闭左心耳来预防血栓形成。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就是,虽然这两种方式都是解决了左心耳处血栓的形成,但其它部位也可能会出现血栓,一旦形成后随着血液流动也可能会导致脑梗死。
总之,提醒患有房颤的病人,脑中风的危害很大,得病后可能会出现半身不遂等并发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一定要重视抗凝工作!
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对您有所帮助。如您有心脏疾病相关疑问,可关注同名微信公众号【程云阁医生】留言或发送检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