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扶农有多拼?一个小分队扩招数百人,直接扎根田间地头

2019-09-19     果蔬小灵通

近年来,在网上买水果、买米买菜已成为一种“时尚”,特别是拼多多的横空出世,让“拼农货”真正变成了中国城市消费者的日常。

吐鲁番的哈密瓜,48小时就能从田间直达消费者手里,价格比批发市场还便宜。

一度滞销的河南中牟大蒜,打包卖到北京,价格只有超市的四分之一,广西的百香果、云南的雪莲果,迈过大山,变成北上广深白领们的瘦身神器。

通过拼农货模式,拼多多为分散的农产品整合出一条直达4.43亿消费者的快速通道。经过这条通道,全国各地特别是贫困县的农田,与城市的写字楼、小区连在一起,形成一套可持续的扶贫助农机制。

拼多多联合创始人达达曾表示,“农产品是拼多多的核心类目,对于公司而言,扶贫助农是‘本职工作’。”

而为了深入的扶贫助农,让工作更有成效,拼多多也可谓“煞费苦心”。

据悉,2019年度,拼多多农货上行工程建设团队将扩招500-800人。该团队包含“拼农货”、“多多大学”、“扶贫专项组”三个主要团队,由农业专家、扶贫专家、数据分析师、平台农货运营专员、农产区拓展专员等人员构成。

扩招后的“农货上行”工程建设团队,将深入更多中国农产区,在当地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有效整合分拣、包装、物流资源,进一步稳固直连全国城市和农产区的“产地直发”供应链体系。

此外,针对很多贫困地区人才薄弱的情况,拼多多还在大力推行“新农商”机制,让更多农民成为新农人,让更多有能力、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返乡创业。

数据显示,2018年拼多多累计带动18390名新农人,其中超过11000名为返乡人才。而过去三年以来,拼多多已累计带动62000余名新农人,基本实现覆盖中国各大主要农产区。

在拼多多创新扶贫助农项目“多多农园”落地的云南保山、文山等地,由中国农业大学和多多大学共同创办的公开课,让当地村民受益匪浅。多位专家为学员们讲解现代农业种植以及电商运营等市场化知识,这些都有助于“新农商”机制的实践与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

如同达达所言,“农产品上行是平台的长期核心业务,拼多多将持续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提升覆盖产区的土地价值与生产力价值,让平台直连的农户有利益、有钱赚,助力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深层次的扶贫助农,拼多多从来都没玩虚的。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uBiiiG0BMH2_cNUgHHe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