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大部分梨已经采收完毕了,梨园也进入采后管理阶段。这个阶段管理的得当,那么就会为来年梨树丰产丰收打下坚实基础。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近年来这个害虫的发生有加剧趋势,它就是梨木虱。各大梨产区都有发生,也是比较“著名”的害虫了,梨木虱个体小,不容易被发现,所以也被大家称为梨树的“隐形杀手”。今天,我们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下梨木虱的相关情况。
一、梨木虱是如何进行为害的?一起来看看看
梨木虱主要危害梨树,特别是叶片,芽,花蕾,新梢,果实等部位。根据季节的不同,春季一般多为害新梢,叶柄,夏秋多在叶背为害。值得注意的是,梨木虱的成虫、若虫都可以对梨树产生危害。梨树受害后,容易导致受害叶片卷曲,花蕾萎缩不能正常开放,新梢萎缩,影响花芽分化,果实表面出现大量黑斑甚至停止生长,果肉也变得非常坚硬,发生严重时,6 月份叶片受害率可高达 50%以上。
成虫为害:以刺吸式口器吸食这些芽,叶片等组织的汁液,导致组织生长异常;
若虫为害:跟成虫相比,若虫的破坏力“更上一层楼”。它不仅可以刺吸组织汁液,而且它自身还会分泌大量的黏液,这种黏液为害力也是非常大的。
1.黏液堆积在一起,量比较大时就会从叶片上滴落下来落到下部的叶片和果实上,把附近相邻的叶片粘在一起,或者把叶片粘在果实上,被污染的叶片会出现褐色枯斑,严重时会造成早起落;湿度大时容易诱发煤烟病。
2. 大量黏液还会影响叶片光合作用,对果实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威胁;
3. 若虫分泌的黏液还容易诱发产生霉菌,对叶片造成其他伤害,造成落叶,落果;
4. 大量分泌的黏液在短短几天内就能把若虫包围起来,形成一个“保护罩”,果农在用药防治时,药剂很难喷杀到虫体,给防治造成很大困难。
值得注意的是,梨木虱初期危害症状并不明显,但是一旦到了危害后期,种群数量急剧增加,防治工作就比较困难了,常常对梨树造成很大危害。
二、防治前,首先要梨木虱的生活习性!
1.耐寒性强。梨木虱具有较强的耐寒性。即便就是入冬后,气温下降到-2 ℃时,一般的害虫早就在越冬了,但是,梨木虱不一样!这个时候进入果园的话,你还是可以看到它在枝条上吸食汁液,令人佩服。而越冬代的成虫在0 ℃时,别的害虫还在越冬,它就开始逐渐活动了。也正是由于它正是耐寒性强、 越冬晚、出蛰早的三大特点,导致它的危害时期比一般虫害要长。
2.产卵位置不同。越冬代成虫是个“与众不同”的角色,不仅与其他各代产的卵颜色不同,而且产卵位置也不同。越冬代成虫的卵一般在1-2年生枝条的叶痕处,这样时为了方便初孵若虫在梨树花芽开放后第一时间就近取食。第一代成虫产卵主要在叶柄沟内,之后的成虫一般都在叶片边缘锯齿间产卵。
3.善于伪装。另外,成虫还非常擅长伪装自己,让人很难发现。其中,越冬代成虫身体颜色和枝条颜色非常接近,而其他各代成虫身体颜色和叶片、叶柄的颜色相近,乍一看根本很难看清楚虫在哪。
4.喜欢潜伏。除了以上几点之外,各代成虫还喜欢玩“潜伏”,它们经常躲藏在阴暗潮湿处进行危害,一般很难发现,仔细观察你可以在叶背面、卷叶内、叶果相连处找到梨木虱的身影,导致防治比较困难。
5.喜欢群居。以上几点主要是说成虫,那么这一点主要是说若虫。若虫有群居的习性,在虫害大量发生时,往往几头或者十几头聚集在一起“团队作战”吸食组织汁液,造成的为害可想而知。
6.分泌粘液。除了“团队作战”外,若虫能够分泌大量黏液,那么你知道吗,它从孵化一天后就可以分泌出这种无色透明的黏液,而且随着若虫的长大,分泌的黏液也会逐渐增多,若虫包裹躲藏在黏液中,只有在蜕皮时才爬出,而且,蜕皮后还是会继续产生黏液,并将在其中躲藏。
三、梨木虱发病规律你清楚吗?发生高峰期在什么时候?
在梨产区一年发生4-5 代,在落叶、土石缝及树皮缝里越冬,由于各代成虫发生期不整齐,而且世代重叠严重, 所以在整个生长季都可以为害。一般年份,来年 2 月下旬梨树花芽处就能看到越冬成虫,但是不太活跃,3 月上旬气温上升, 越冬成虫集中在花芽活跃,3 月中旬越冬成虫数量逐渐减少。
发生高峰期:第1代卵产在3月上旬—4月中旬,高峰期在3月中下旬;1代若虫发生在3月下旬—5月初,高峰期在4月中下旬。
各代成虫出现期:
第1代成虫在4月中旬— 6月上旬;
第2代成虫在5 月下旬—7月上旬;
第3代成虫在7月上旬—8 月下旬;
第4代成虫在8 月下旬—9月下旬;
第5代成虫在10月中旬至—11 月上旬羽化,11—12 月以成虫越冬。
四、梨木虱的发生跟哪些因素有关?
(一)与气象因素有关。梨木虱喜欢高温干旱的气候环境,春季气温回升快,果树发育早,成虫出蛰和若虫孵化提前,很快就能引起大范围为害,同时也不利于一次用药就取得好效果。一般高温干旱季节或年份发生都比较重,多雨,温度低时相对较轻。另外,如果果园遭受晚霜冻害,树体衰弱,抵抗力低下,也比较容易发生虫害。
(二)与虫口基数有关。不重视冬季清园工作,清园不彻底,枯枝病叶没有及时清除出去,大量的堆积在果园内,为越冬虫提供便利,虫口基数大,来年病害发生重。
(三)与栽培管理不到位有关。果农在栽培管理上比较粗放,造成树势衰弱,为虫害入侵提供机会。过度使用化肥,特别是氮肥,造成果树徒长,果园郁闭,通风透光不好,而且传染几率增加;不重视秋施基肥,采收后对果园管理不够,没有科学合理施肥,导致土壤肥力不足;没有合理修剪,花果期没有及时疏花疏果,导致果树负载量过大等,都容易引发虫害。
(四)与防治不到位有关。错过最佳用药时期或者没有科学用药。如果梨木虱若虫进入3龄,就会产生黏液包裹住若虫虫体,这个时候用药的话很难直接接触到虫体;还有就是没有科学用药,用药用水量不足,喷雾不全面,不仔细,防治不到位;轻视套袋后的防治工作,造成后期虫口增加过快,发生过重,防治难度增大。
(六)与虫体本身特性有关。梨木虱本身就有繁殖力大、产卵量大、孵化率高的特点,再加上擅长躲藏,不好发现,世代多等,给防治造成很大困难。
五、综合防治措施要牢记,助你高效杀虫!
梨木虱主要以若虫的形态危害果树,导致大家判断错误,很多果农把防治重点放在若虫身上,其实这是不对的,防来防去发现真的很难彻底杀死。若虫本身就喜欢十几只躲藏在阴暗处,而且3龄之后就会分泌黏液包裹住自己,药液根本没法接触虫体,防治难度大,效果自然差。正确的防治时间在以下几个时期:越冬代出蜇、产卵、卵孵化、1~2龄若虫期。这个时期,果树还没有长出叶片或者叶片较小,数量也少,大部分的成虫,虫卵,若虫都暴露在外面,有利于集中消灭。
1、农业防治
(一)全面清园,减少越冬虫数量。
首先在9 月下旬时,可以采用在树干上缠草把的方式,诱杀越冬成虫;其次,重视冬季清园工作,对于园内的枯枝,病叶,病虫枝,落叶,杂草等彻底清除干净,集中带出园外烧毁处理;生长期内,第二代若虫发生高峰期,集中检查梨树新梢,一旦发现虫害枝条,第一时间摘除被害叶片,带出梨园深埋。
(二)结合深翻工作,全园灌封冻水。
土壤快封冻时,结合深翻工作,将土壤中的越冬成虫暴露在外面,破坏它的越冬场所,减少成虫数量,同时还有利于根系生长和土壤改良,深翻之后结合全园浇封冻水,淹死土壤中残留下来的部分越冬代成虫
(三)刮除枝干粗翅皮,打破生长环境。
梨木虱越冬代成虫主要在老翘皮下、裂缝中越冬,我们可以在休眠期进行刮树皮工作,这样也可以消除一部分梨木虱。刮皮时注意露红不露白,做好全面,彻底,同时保证刮皮部位光滑,均匀,之后再将刮下的树皮带出园外集中处理。另外也可以在春季萌芽前,对全园喷施3~ 5°Be 石硫合剂,防治梨木虱和其他病虫害。
(四)控制化肥使用量,合理施肥。
减少化肥的施用量,特别是氮肥,可以施用自家腐熟彻底的农家肥,有条件的可以施用有机商品肥,避免树体旺长,提高果树抗病能力。
(五)合理修剪,合理负载。
对于果园内的旺长枝和过密枝条,要及时修剪,这样可以大大改善果园的通风透光条件,保证树体强壮生长;在果树花果时期,也要及时进行疏花疏果工作,严格控制负载量,不要抱着舍不得的心情进行,增强树体,提高抗虫能力。
2、物理防治
5月中下旬是梨木虱第2代若虫期,果农可以抓住这个时期,及时摘去新梢顶部未展开的部分,也可在梨园悬挂黄板,主要在树冠外围距离地面1.5-2米的二三年生枝条上,每亩均匀悬挂20-30个。
3、生物防治
梨木虱的天敌很多,可以在果园周围种植它们喜欢的植物,和梨园行间生草,吸引它们寄生,增加天敌数量,控制梨木虱发生。同时注意在天敌高峰期避免施用广谱性杀虫剂,保护天敌。
4、化学防治
在采用化学防治措施时,抓住以下3个关键时期,重点防治。
一:早春梨木虱出蛰高峰期,也就是第1代卵出现初期。可选用:2.5%溴氰菊酯乳油2500倍 液、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等;
二:第1代若虫孵化期,第1代若虫出现比较整齐有利于集中消灭。可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 粉剂6000倍液、10%氯氰菊酯乳油 2000倍液等;
三:第1代成虫发生高峰期,可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5000倍液+1. 8%齐螨素乳油4000倍液。
以上就是梨木虱的相关介绍,梨木虱繁殖力大、产卵量大、孵化率高、善躲藏,再加上黏液包裹虫体,所以防治难度特别大,一旦严重发生,造成落叶落果,果实产量和品质也会大大降低,所以果农在进行防治时,要抓住防治的最佳时期,在卵初期,若虫孵化器,成虫高峰期这三个时期重点防治,同时配合农业,物理,生物防治措施一起进行,减少虫害,保证树体生长,保证果实丰产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