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制欲望才能有所收益
佛陀时代,波罗脂国有两个比丘,一天,听说佛陀在舍卫国大开法筵,演说妙法,二人便相约一同前去听佛陀开示法要。
收拾了简单的行囊,二人便向舍卫国出发了.烈日下,二人挥汗如雨地低头疾行,走着走着,觉得口干舌燥,但一路上却没有半点水源,二人只得耐着口渴,继续往前走。
正当二人走得精疲力竭,突然,眼前一亮,一口井就在前面不远处,二人宛如漠逢甘霖般,欣喜地前去汲水。
当他们把水汲出井后,却发现水中有虫,这时其中一位比丘,顾不得水中有虫,就迫不及待地一饮而下.而另外一位比丘,只是默然地站在立井边,喝了水的比丘见状就问;'你不是也很渴吗?为什么现在却不喝了呢?'这位比丘答道;'佛陀有制戒,水中有虫不得饮用,饮了既犯杀生戒。'
喝了水的比丘就相劝说;'你还是喝了吧,不然渴死了就见不着佛陀了,更别说是听经闻法了.'比丘听完,不为所动地说;'我宁可渴死,也不愿意破戒而活。'
这位坚持不喝水的比丘就因此而丧命了.但由于持戒的功德力,比丘往生后立即生到天道,当天晚上就以神通力抵达佛所,顶礼佛陀,佛为他说法,便得到了法眼净.喝了水的比丘独自一人继续赶路,直到隔日才来到佛所,一见佛陀,立刻五体投地地至诚礼拜。
佛陀以神通智能力得知先前发生的事,询问道;'比丘,你从何处来?有没有同伴随行?'比丘既一五一十地把路上所发生的事禀告佛陀,佛陀既呵责说;'你这个愚痴的人,你虽然现在眼睛见到了佛,但是却没有真正见到佛,那位持戒而死的比丘已先你一步来见我了。'
佛陀更进一步说;'如果有比丘放逸懈怠,虽与我同住在一起,也能常常见到我,但我却不曾见这样的比丘;若有比丘离我数千里,能精进用功,不放逸,虽然彼此相隔千里之遥,而这样的比丘却能常常见到佛,而佛也常常见到比丘.'比丘听完佛的教导,若有所悟,羞愧地顶礼而退。
金钱拖累的故事
从前有个婆罗门,他的家中生了一个男孩,长得英俊端庄,父母非常疼爱.这孩子从小就聪明异常,和一般的小孩子完全不同。他在无忧无烦的快乐中,度过了黄金一般的童年。
人类往往被欲乐所迷惑,在欢乐的日子里,思想不起另有痛苦的一面,唯有超卓的人才不致于堕落.婆罗门家中的这个孩子,可是有高人一层的智慧。虽然他生长于富有安逸的环境中,但仍能了解人生的痛苦和罪恶。因此,在他成年以后,就辞亲出家当比丘。
有一次,正当教化回来的途中,在荫蔽的森林里遇到一队商人,他们到外乡从商路过此地。这时适逢傍晚,太阳已西下.商人们扎营在这儿过宿。那位出家比丘看到这些商人,以及大小的车辆载着大量货物,并不关心,像是没有看见一样,只管在离商队营帐不远的地方徘徊踱步。
这时从森林的另一端却来了很多山贼。他们打听到有商队经过,就想乘夜幕降临以后劫掠财物.但当他们靠近商营的时候,却发现有人在营外漫步.山贼怕商队有备,所以想等大家都睡熟才好动手,然而营外巡回的那个人,通宵不入营休息。天已渐渐亮了, 山贼因无隙可人,只得气愤而走。
正在营里睡觉的商人,忽然听到外面的噪声,赶快跑出来看见一大队的山贼手执铁锤木棍往山上跑去.营外唯有一位出家人站在那儿。商人惊恐地走向前去问道:
“大师!您见到山贼了吗?”
“是的,我早就看到了,他们昨晚就来了。”出家人回答说。
“大师!”商人又向前问道:“那么多的山贼,您怎么不怕?独自一个人,怎能敌得过他们呢?”
出家人一点也不紧张,不慌忙,他心平气和地说道:“各位!见山贼而害怕的是有钱人.我是一个出家人,身无分文,我怕什么?贼所要的是钱财宝贝,我既然没有一样值钱的东西,无论住在深山或茂林里,都不会起恐惧心。”
比丘的话使众商人很感动,认识到自己的愚昧无知,对不实在的金钱,大家肯舍命去取得,而对真实自由自在的平安生活,大家反而视若无睹。由此,他们也发心跟着这位比丘出家修行。从此,他们体会到这个世间苦空的意义,把无常的钱财带在身边,那实际上是一种拖累。
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佛光禅师门下弟子大智,出外参学二十年后归来,正在法堂里向佛光禅师述说此次在外参学的见闻种种,佛光禅师总以慰勉的笑容倾听着,最后大智问道;'师父,这二十年来,你老人还好'?
佛光禅师道;'很好.很好,讲学,说法,著作,写经,每天在法海里泛游,世上没有比这更欣悦的生活了.每天,我忙得好快乐.'大智关心地说道;'老师,应该多一些时间休息。'
夜深了,佛光禅师对大智说道;你休息吧.有话我们以后慢慢谈。
清晨在睡梦中,大智隐隐中就听到佛光禅师禅房传出阵阵诵经的木鱼声,白天佛光禅师总不厌其烦地对一批批来礼佛的信众开示,讲说佛法,一回禅堂不是批阅学僧心得报告,便是拟定信徒的教材,每天总有忙不完的事情。
好不容易看到佛光禅师刚与信徒谈话告一段落,大智争取这一空档,抢着问佛光禅师道;'老师,分别这二十年来,你每天的生活仍然这么忙碌,怎么都不觉得你老了呢?'
佛光禅师道;'我没有时间觉得老呀'.'没有时间觉得老',这句话后来一直在大智的耳边回响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