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庆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掠影——德钦篇

2019-09-11     民眼看天下

作者:孙铭

9月8日至9日,迪庆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省级初验组前往德钦县,实地考察燕门乡茨中村、德钦县第一小学、梅里雪山国家公园开发经营有限公司、升平镇阿墩子社区、奔子栏镇。

丨阿墩子社区便民服务站

多彩弦子:礼赞新生活

弦子舞最能表现藏族人民的热情奔放,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自乐性歌舞。在节庆、婚嫁、集会时,人们欢聚一堂,尽情歌舞。

在藏族、汉族、傈僳族、纳西族、白族、怒族、彝族七个民族一起生活的茨中村,有一支村民自发成立的“弦子感恩队”,每到节假日时,大家都会拉起弦子,载歌载舞。

“村民们把弦子的歌词改编成对党和国家的歌颂,从歌声里将自己的心情表达出来。”茨中村妇女主席阿追说到。

原来,2016年,根据乌弄龙水电站的建设需要,需要到茨中集镇安置淹没区移民149户,茨中村民以“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热忱欢迎库区移民进驻茨中村,把最好的土地留给了移民群众。加之近年来,茨中村深入落实党的脱贫攻坚政策,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全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及住房条件不断改善,越来越多的贫困人口摘掉了贫困帽子过上了幸福生活。

丨茨中村妇女主席阿追

面对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吃水不忘挖井人,脱贫不忘共产党”成为当地群众常常挂在嘴边的话语。由此,茨中各族群众自发组织成立了“茨中弦子感恩队”,感谢党的恩情,赋予了弦子舞新的时代内涵。

除了茨中村的“弦子感恩队”,在德钦县第一小学有一个将弦子跳到北京去的班级。2015年8月,以弦子班8名同学为主演的《弦子代乐》节目在云南省民间歌舞乐比赛中获得金奖;2017年8月,受香格里拉童声合唱团邀请到北京参加“搜星中国第13届全国青少年艺术人才选拔活动决赛”,《弦子舞》节目获得原创优秀奖及表演金奖;2018年1月《父子情深》节目到北京参加“我爱祖国”全国少儿春晚节目大赛荣获金奖;2019年1月《梅里扶音》节目代表云南省到新加坡参加金狮杯大赛,荣获原生态歌舞奖金奖,学校荣获优秀组织奖。

弦子班是德钦县第一小学自2013年开办的兴趣班,目前受益学生达500多人。为实现“爱国爱家意识强,弦子跳到北京去”这一目标,特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弦子传承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各种规章制度。为了使弦子传承工作得以持续发展,学校建立了梯级班级制开展弦子教学。“我们的弦子班,不分民族、性别,只要学生有兴趣,就可以来参加。我们老师和传承人每天以口传身授的形式进行课程教学。”弦子辅导老师阿那农布说道。

六年级的立青取扎从三年级下学期就开始学习弦子,并因为能力出众到北京参加过表演,同班同学扎史品初在他的带领下也开始报名弦子兴趣班,“我们都是因为爱好开始学习弦子,希望自己拉的越来越好!”扎史品初说到。

通过全体师生对弦子传承工作的不懈努力,多次把藏族弦子由孩子们拉响在北京天安门及万里长城之上,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树立起“拥护核心、心向北京”的思想意识。孩子们甚至走出国门,把藏族弦子展示到国际舞台,用民族舞蹈向世界诉说藏族的故事。

丨立青取扎和他的小伙伴扎史品初

除了学校、乡村,在德钦,从古至今每逢年节、庆典和各地的骡马队进入县城阿墩子时,人们必定会自发组织跳起弦子舞,如今,在政府部门的组织下,弦子舞形成了常态化、群众自觉参与的文化活动,已经融入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在十九大精神、非遗保护和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等政策导向的影响下,弦子随之走进了各大社区中。在升平镇阿墩子社区就有着一个迪庆州弦子传习中心,不论是大人小孩,只要对弦子学习感兴趣,都可以来到这里学习,接受专门的弦子老师授课。

“弦子舞不仅流行于藏族中,它还流行于居住在德钦的汉族、回族、纳西族、傈僳族、白族等兄弟民族中,可以说,弦子舞是德钦各民族间情感相系的纽带。促进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是深入推进民族团结的一把金钥匙。我们社区在春夏秋季节与县非遗中心共同举办‘生活中的弦子’舞会,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弦子舞促进各民族间的感情。”解说员此里此姆说到:“弦子舞是藏区民间歌舞中独具特色的一种歌舞艺术形式,愿这朵瑰丽多姿的弦子之花常开常新、永远芬芳美丽。”

奔子栏镇:“传承”新花样

丨糌粑盒

德钦县奔子栏镇是著名的“木碗之乡”,奔子栏镇的木艺传承人鲁茸益西,多年来一直坚持用传统工艺制作木碗、糌粑盒等木质加工产品。为了让快要失传的藏族手工艺及现有的藏族手工艺传承下去,培养更多的藏族手工艺制作者,使藏文化能在当今社会绽放更加灿烂的光芒,2009年,鲁茸益西成立德钦县益西藏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公司招收的学徒50%以上都有轻度残疾,通过积极带动本地区的残疾人就业,他们用祖传的“老”手艺,闯出了致富“新”路子。

同时,鲁茸益西进一步探索建设集观光旅游、手工艺文化展示于一体的农家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村,2013年已新建了集文化展示体验、住宿于一体的藏式传统民居。事业蒸蒸日上的鲁茸益西在2017年,把3间客房改装成一大间“奔子栏茶马古道民族博物馆”,将自己的收藏摆放于此,供来往游客参观,成为奔子栏民族文化宣传的重要设施。

丨制作糌粑盒的手艺人

“藏文化里有许多博大精深的东西,但是很多都没有传承下来,就好比奔子栏木碗、糌粑盒之所以这么出名,跟茶马古道有很大的关系,把这些东西收集起来,给大家参观,使来奔子栏的游客知道,奔子栏木碗不仅是手工艺的代表,背后还有很多的历史文化。”鲁茸益西的女儿鲁茸追格说到。

在奔子栏,除了木艺传承人鲁茸益西外,还有一位省级服饰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卓玛,她说自己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制作奔子栏藏装。她制作的藏装在保留传统藏族服装式样的同时,也极具本地特色。

丨省级服饰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卓玛

从15岁第一次拿起针线,卓玛学了10年,才做出了人生中第一套藏装。今天,55岁的卓玛已拥有自己的藏族服装工厂,产品畅销当地乃至周边地区,为奔子栏藏族服饰的文化推广与传承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德钦,不论是“茨中弦子感恩队”、弦子班、还是为文化传承而努力的鲁茸益西、卓玛,作为个体,他们秉持的各种共善性的价值信念、创造出各种价值贡献,扎根中华文明的沃土,汲取民族文化的营养,创新性地构筑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让每个人都能自信地发出光芒——这是今日君对德钦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工作最直观的感受。德钦县将民族工作落地到个体,关注每一个人的幸福感,这样的民族工作绝对不会限于一时、一事和一地,它定能在未来拥有更强大的生命力、更广泛的影响力。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tcp2RW0BJleJMoPMH0j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