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云南非遗人一直在行动。他们通过捐赠物资、创作作品、鼓舞斗志、宣传防疫知识等多种方式,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今天,今日君要讲其中的五个小故事……
丨余育枝捐赠的万斤爱心大米正准备驶向湖北
余育枝:捐赠万斤爱心大米
2月15日上午,德宏州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户撒阿昌族过手米线制作技艺传承人余育枝通过陇川县红十字会将一万斤大米送往湖北疫区,驰援湖北抗疫一线。
余育枝夫妻俩热心公益,他们不仅规定残疾人、70岁以上的老人及孤寡老人到他们店里就餐全免费,还曾多次向贫困学校、派出所捐赠书籍和办公用品。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余育枝夫妻俩也想为抗“疫”出一份力。对于此次捐赠,夫妻俩说:“虽然我们做的是小本生意,但也要响应国家号召,献出自己的一点力量。”
赵丕鼎:骑小车唱大曲
丨78岁的赵丕鼎骑车做宣传
“各位同志听我说,弹起三弦唱几声,唱的是决战疫情,保人民健康。疫情就是严命令,防控就把责任担,以人为本共产党,大爱保平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族绕三灵”传承人赵丕鼎创作的这支白族大本曲,正在大理地区流传。
疫情防控开始后,78岁的赵丕鼎通过电视看到“逆行者”们克服万难、万众一心、共抗疫情的场景,深受触动。当他发现一些村民还缺乏自我防护意识时,他觉得自己有责任、有义务为大家做点事情。
赵丕鼎通过电视、电台及乡镇村干部,收集了疫情防控的政策措施和防疫知识,精心填词谱曲,自费录制了大本曲《众志成城战疫情》,并在喜洲镇13个村的“小喇叭”里定时宣传。
为了增强宣传效果,每天早上8点,赵丕鼎还会骑上电动小三轮车,穿梭在巷道间进行广播,成了全镇的一道新风景。
李素娟:我来表演你来看
身在大山深处的昙华乡彝剧团团长、大姚县彝剧非遗传承人李素娟,近期一直为疫情防控忙碌着。“赶快想想还能整什么,能做一点是一点……”“疫情面前,我要做一颗不生锈的‘螺丝钉’!”,这些话成了李素娟的口头禅。
她积极参与录制了《新型冠状病毒的肺炎疫情防控告知书》的汉彝双语视频和《昙华乡疫情防控小剧场》,帮助彝族群众增强了自我防病意识、提高了辨别谣言的能力。其中,《昙华乡疫情防控小剧场》仅一天播放量就突破了一万,宣传效果明显。
约喊爱:为滞留游客送暖心祝福
丨约喊爱正在为滞留游客剪纸
在瑞丽,剪纸艺术深入民心、世代相传,是植根于当地百姓心中的原生态艺术形式。傣族剪纸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民族风格,且大多有吉祥祝福的含意。
春节期间,瑞丽市内有数百名外地滞留游客。瑞丽傣族剪纸市级传承人约喊爱在得知这一消息后,便拿起剪刀和彩纸,认真地工作起来。很快,佛塔、佛像、佛经故事、花果、孔雀、菩提树等剪纸作品在她手中一一诞生。
约喊爱共制作了200余幅剪纸作品,并将它们送到滞留游客手中,用傣族最传统的剪纸艺术作品,向滞留旅客送上了暖心祝福。
召糯罕:非遗世家齐上阵
丨召糯罕一家
家住孟连县娜允镇娜允村五组村的召糯罕一家,是孟连县的非遗传承世家。抗“疫”时期,他们全家总动员,用多种艺术形式宣传疫情防控,为抗击疫情呐喊助威、加油鼓劲。
召糯罕老人,现年80岁,是傣族蕨笔制作工艺市级传承人,他用蕨笔创作出《疫情防控期间,居家不外出,外出请带好口罩》《中国加油!武汉加油!云南加油!》等防疫宣传作品。其妻子咪玉满是一位民间艺人,现年73岁,她创作了傣族刺绣作品《中国加油》。其女婿岩弄是民间美术傣族剪纸普洱市级传承人,孙女喃温相也是市级传承人,这父女俩创作出了《中国加油》《众志成城》《待到抗疫胜利时,我就娶你》等剪纸作品。
综合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云南非遗人,都是行动派。在这场战“疫”中,他们用行动讲述了各民族共克时艰、团结一心的动人故事,展现了中华民族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