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血色奋斗 挥洒当代热血——柯渡红军长征纪念馆的遥想

2019-11-18     民眼看天下

作者:黄光清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七律·长征》

让我们读着这首气势磅礴的现代诗,和作者一起走进寻甸柯渡红军长征纪念馆,缅怀历史。

丨丹桂村村口的红军长征纪念雕塑

这是我第三次到纪念馆参观,每次都有不一样的感悟。多年前来这里,路并不好走,现在发展红色旅游,进丹桂村的路宽敞了好多,道路两旁红旗招展,村容村貌大变样,小洋楼随处可见,唯一不变的还是千亩良田和绿水青山。

人在不同时期看待事物的视角不一样。多年前去看纪念馆,只是出于好奇,想知道红军行军装备是不是跟电视剧里看见的差不多?事实并非如此,电视剧里比展厅里的好太多了。现在再去看红军长征纪念馆,更多的是缘于一种情怀,我们要去了解历史,感悟历史,用历史激励现在,挑战未来。

丨柯渡红军长征纪念馆

旧中国时期,百姓民不聊生、世道兵荒马乱、国家内忧外患,白色恐怖笼罩着华夏大地,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逼得红军被迫长征。本是一段艰苦的岁月,但是长征给以后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积累了经验,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且不说长征的经过,当我们认真聆听记忆的声音时,总有一串串名字在回响……

丨陈树湘,(1905-1934),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陈树湘,1934年10月,他率领红三十四师担负全军后卫,掩护全军主力和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机关,同敌人追兵频繁作战。在惨烈的湘江之战中,他率领全师与十几倍于自己的敌人殊死激战四天五夜,后陷入敌人的重重包围。在率部突围时腹部中弹,身负重伤。最后,部队弹尽粮绝,陈树湘伤重被俘。1934年12月9日,在押送途中,陈树湘从伤口处扯断肠子,实现了他“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年仅29岁。在艰苦卓绝的战争中,为了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哪怕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丨长征途中的周恩来

周恩来,在长征中,屡屡咳嗽,仍不放下手中工作,到达川西毛儿盖后,周恩来因疲劳过度、营养不足,再加上自然环境恶劣,身体终于支持不住病倒了,连续高烧40摄氏度不退,多日昏迷不醒,不能进食。经检查,他肝部已变成肝脓疡,急需排脓。好在医生和战士及时救治,在过了草地之后有所好转。周恩来这种工作热情,当为世人传颂。

丨杨立三(1900-1954) , 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国家食品工业部部长

杨立三,在过草地时,周恩来病情恶化,急需手术。杨立三主动请缨,要求自己来抬担架,将周恩来抬出草地。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下,一身轻松都可能丧命,更何况是抬着担架。刚走了两天,杨立三的肩膀就磨烂了。哪怕重担如山,也不忘肩负的使命,正是杨立三坚强的意志,才让周恩来顺利脱险。1954年,杨立三病逝,周恩来亲自为杨立三扶灵并主动抬棺。

丨巧渡金沙江

类似的英雄事迹,在长征中不胜枚举。他们或许战功赫赫,或许默默无闻,但他们是共和国的基石,是历史的教科书,是值得我们讴歌和怀念的伟大灵魂。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永久传扬下去。

长征精神,是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乐观吃苦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支柱。

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着力点,新中国成立初期,着力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以来,加强对外交往和经济的发展。现在,我们的国家正在不断壮大,进而提出了“科技兴国”的发展战略。这一战略的提出和实施离不开加强教育事业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国家提出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的要求,农村教育水平明显提高,学校软硬件设施得到改善。党和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加大,让农村学校的师资队伍不断壮大。中国的农村极其广阔,农村校点分散,乡村教师条件艰苦,职业认同感不高。正因为如此,国家提出乡村教师激励机制,为乡村教师谋幸福感,留得住人,教得好书。教师更应该以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乐观吃苦的长征精神献身教育,挥洒青春。

我是一名教师,我的战场是三尺讲台,我的使命就是把下一代教育好,虽身处山区,但我愿以长征精神,扶贫困学子的志气,扶山村家庭的希望,扶祖国未来的栋梁。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寻甸柯渡红军长征纪念馆蕴藏的精神财富是一座宝藏。周末,不妨一访。在这里,与伟大的历史奇遇,与深沉的情怀会和。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fMR7fG4BMH2_cNUgq0m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