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有勇在澜沧:大碗吃饭,大碗喝酒,学说少数民族语言

2019-12-03     民眼看天下

昨天,中宣部在北京向全社会宣传发布朱有勇的先进事迹,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褒扬他是奋斗在脱贫攻坚主战场的“农民院士”。“农民院士”这称呼是何意?为何被评为“时代楷模”?今日君想给你讲讲这位年过六旬的“年轻人”与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蒿枝坝农民们的故事。

丨朱有勇在“时代楷模”发布仪式上领取奖章和证书

阳光明媚,碧空如洗。11月23日上午10点,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竹塘乡云山村蒿枝坝的冬季马铃薯种植田地里,农民们忙着培土、挖沟、下种……

身穿迷彩服的朱有勇带着科技扶贫团队来到地里查看种植情况。“你的种薯切得很好”“这个种植沟还要再深一点”……一块地接着一块地,一户挨着一户,两个多小时很快过去。

4年前,也是这个季节,蒿枝坝这片300多亩的田地长满荒草,这个时间点,大部分村民正坐在家门口晒太阳聊家常。

100亩、200亩……朱有勇的冬季马铃薯技术示范项目就是从蒿枝坝起步。示范、培训、推广,澜沧县的冬季马铃薯种植从1个乡镇100亩,发展到了现在的17个乡镇15000亩。

科技扶贫的星星之火,点亮了村村寨寨。田野里,朱有勇看着乡亲们忙碌的身影,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丨冬季马铃薯喜获丰收

他说自己是共产党员,是党培养的知识分子,党旗所指就是奋斗方向。扎根脱贫攻坚一线,他用满腔热忱诠释初心使命。

2015年,中国工程院开始定点帮扶澜沧县。工程院召集在云南的工程院院士开会,商议由谁来牵头担当这一重任。会上,60岁的朱有勇坚定地表示:“我最年轻,我来干!”

“工程院定点帮扶澜沧,我在工程院里还算年轻的,这个事情我责无旁贷。另外,我也想实实在在地把科技成果带给农民。”朱有勇说。

几天后,朱有勇来到距昆明600多公里的澜沧县调研。

澜沧,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是我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2015年,澜沧县有13.93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其中拉祜族、佤族和布朗族3个“直过民族”贫困人口达11.1万),贫困人口数量位列云南省第四位。

现场走访调研,当地群众的贫困状况深深刺痛了朱院士的心。“当时的蒿枝坝二组,有的农户家里,除了一张床、一口锅、几件衣服,没有什么值钱的家当,一些村寨的农民甚至还住着茅草屋。”朱有勇回忆。

“做农业科技的人,应该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做些什么?”朱有勇一边调研一边扪心自问。

“扎根脱贫攻坚一线,用更好的科技成果,用更大的干劲去造福贫困群众。”朱有勇毅然做出决定。

这是一个60岁的共产党员的铮铮誓言和庄严承诺。

蒿枝坝二组有座二层小楼,楼下有间教室,楼上是两间宿舍和一个小会议室。这便是朱有勇在蒿枝坝的“家”,老乡们亲切地称这里为“科技小院”。

白天上山下田,晚上分析讨论,每年有200多天的时间,朱有勇都在科技小院里忙碌着。有人统计过,2017年5月澜沧景迈机场通航后,两年多的时间,朱有勇乘坐进出的航班多达150次以上。

丨朱有勇与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蒿枝坝村民在一起

2016年10月16日,朱有勇与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蒿枝坝村民在一起,调研了解群众种植冬季马铃薯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

这里,是朱有勇和他的科技扶贫团队的“一线作战室”。研讨方案、部署任务、督促落实。

这里,汇聚着推动脱贫攻坚的强大科技力量。一大批院士专家并肩奋战,扎根在边疆的田间地头,忠实履行着科技扶贫的光荣职责。

这里,确定了澜沧科技扶贫的目标定位和发力方向。“推广一批创新技术、培养一批乡土人才、示范一批技术样板、培引一批扶贫企业、促进一批村寨脱贫”的“五个一批”科技扶贫工作方法路径,为澜沧县如期脱贫摘帽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与贫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深入群众融入群众。他一心为民,被村民亲切地称为“农民院士”。

环绕着蒿枝坝二组有条石板路,1.3公里长。清晨六点,朱有勇走出小院,沿着环村路跑步,每天至少5圈。刚开始,村子里的狗听到跑步声就狂叫不止,渐渐地,狗吠声不见了,偶尔还有小狗跟随着他跑上一段。

丨中国工程院院士指导班农业技术培训学员面试招聘在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富邦乡进行

“朱院士人最好了,他还教我做过菜。”张克秀的“拉祜秀情”农家乐是蒿枝坝的第一家农家乐,朱有勇住进科技小院后,不时到这里吃饭。朱有勇爱吃洋芋,他教张克秀做腌菜洋芋汤和油炸洋芋。如今,这道“院士洋芋汤”成了秀情农家乐的看家菜。“有的时候,朱院士和村子里的人一起吃饭,大碗吃饭,大碗喝酒,还会说一些拉祜话,像我们寨子里的人一样。”张克秀说。

大碗吃饭,大碗喝酒,学说当地少数民族语言,这是出身于农村的朱有勇的习惯,更是他联系群众的本色。

2016年,朱有勇科技扶贫团队准备建设100亩的冬季马铃薯示范基地。大多数群众不理解,观望等待。蒿枝坝二组的刘金保有7亩地,扶贫团队找他商量租地,刘金保头天答应,第二天又反悔了,偷偷跑到地里种上了油菜。

“要让群众看到示范效果,从心里自觉接受科技成果。”在朱有勇的带领下,冬季马铃薯示范项目第一年就大获成功,平均亩产3.3吨,按每公斤3元的订单价格,每亩收益9200元。

丨朱有勇在给学员上课

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成效,2017年冬季,刘金保主动种了2亩马铃薯,其余的5亩出租用于示范项目。2018年和今年,刘金保的7亩地都种上了马铃薯。

和群众近了,科技小院更热闹了。朱有勇每次回到蒿枝坝,小院里一下子就人气满满,村民遇到技术问题会来请教他,遇到各种纠纷会来找他调解。总之,大家有什么困难都会想到朱有勇。一颗真心赢得一片真情。村民们将煮好的鸡蛋和包谷特意送来科技小院悄悄地挂在门上;有时朱有勇穿脏的衣服和鞋子,村民们会趁他下地时悄悄拿去,洗干净后又送回来摆放整齐。

在蒿枝坝,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农民院士”。“这个称呼很自然、亲切。农民在前,院士在后,我喜欢。”朱有勇说。

他是领路人,带着边疆少数民族贫困群众致富,“用自己的科研成果帮助农民”是他最大的快乐。

云山村蒿枝坝,村民张小八在家门口认真地切着马铃薯种薯,朱有勇和几位教授围在一旁耐心指导。“来,我教你。”朱有勇接过菜刀作示范,“你要看有没有芽,不要管切大还是切小,切下的每一片都是要有芽的。”直到张小八基本掌握了方法,他们才走向另一户人家。

随行的一位乡干部拍拍张小八的肩问:“你认得刚才那个人吗?”“朱院士啊,个个都认得。”张小八边切边回答。“院士是做什么的呢?”“他是带着我们脱贫致富的嘛。”张小八抬起头乐呵呵地说。

丨朱有勇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第四场“代表通道”上介绍冬季马铃薯

对于当地少数民族群众来说,绝大部分人并不理解院士这个称号所代表的荣誉和分量。一次在田地里,有个熟识的农民壮着胆问朱有勇,他们都叫你院士,是不是级别叫小了?是不是应该叫院长?朱有勇听后,开心地大笑起来。

“院士就是带着群众脱贫的人,老百姓有这样认知和评价,是对我们的认可和信任。”朱有勇说。

“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朱有勇身先士卒,和科技扶贫团队一起,带领群众学科技用科技,用科技成果改变贫困面貌。

选择科技示范点,无论路多远山多陡,朱有勇必实地考察才最后决定;院士指导班办了20余期,开班的第一节课,总是朱有勇亲自授课;脚被崴伤,他拄着拐杖坚持到上山查看三七长势,一趟下来,汗水浸透全身。

4年多来,随着科技扶贫的推进,“冬闲田”变成“马铃薯增收田”;未曾开发利用的人工松林下,生长出优质的有机三七;全国首创的院士指导班,培养了1000多名乡土技术人才。目前,澜沧县的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的41.17%预计可下降到2019年的1.48%,实现了从深度贫困的“民族直过区”到“云南省科技扶贫示范县''的跨越,为全国科技扶贫做出了有力的示范。

丨朱有勇的幸福感

“在脱贫攻坚一线,和贫困群众在一起,每一天我都过得很充实。”朱有勇说。

稿件来源:云南网

图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朱有勇,一直在做有用的事、做对他人有意义的事、做对社会有价值的事,用质朴的精神书写传奇人生。今日君相信云南将会涌现出更多以朱有勇为榜样的工作者,他们会俯身而下、扎根边疆,与省内群众一起,共同书写云南的美好未来。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UANzW4BMH2_cNUg0XC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