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花姐姐
如果说,养育儿女是一个漫长的旅途,那么,为人父母则是段悲喜交加的旅程,旅程中的每一位父母都会体会到两种感情,一种是出于爱,而更多的是因为害怕。正如,我们在前行的路中也会深陷无助,当我们穿过那些黑暗,我们将重见光明的欣喜。
在做家庭教育一对一跟踪指导的时候,我很喜欢问爸妈们这样一个问题:你们爱孩子吗?
爸妈都会异口同声的说:爱。
我又问,那你认为孩子能感受到你的爱吗?
多数家长都会沉默不语。
因为他们的亲子关系不太好。
是的,我可以非常肯定天底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但是,我确不敢说,每一个孩子都能感受到父母那浓浓的爱。
是什么阻碍父母把爱传递给孩子呢?
我想应该是恐惧,害怕。
而这些恐惧和害怕,让家长们像在黑洞里,找不到方向,深陷无助中,不知所措。
于是,恐惧和害怕演化成了焦虑,最终变成了对孩子的高期望高要求。
1.
小语,70后,靠着坚强的意志力,努力学习,一步步的从山村走到城市,最终在城市站稳脚根,她觉得之所以能拥有这一切,都是因为她努力读书,考上大学得来的。
于是,他认为孩子只有好好读书,好好学习,考上好的中学,再到好的大学,再找到好的工作,这样的人生才算是幸福的人生,否则,如果成绩不好,考不上好的大学,就找不到好的工作,那样人生就完了。
正是基于这样的一种认知,当儿子出生的时候,她一边开始读各种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书籍,一方面则教给孩子各种知识,因为她知道,早期启蒙对孩子特别重要。
所以,当孩子还在襁褓中的时候,她就给孩子读唐诗,天天用汉语、英语两种语言和他说话。
孩子确实也表现得特别的聪明可爱,上幼儿园后,有一家心理研究所来幼儿园采集数据,对孩子的智商进行检测,发现孩子智商高达140。
听过这个结果,她欣喜万分,相信,只要她更加努力,孩子一定能够成为一个神童,上世界名校,成为一流的人才。
之后,她更是几乎把所有的心思都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中,大到说话,小到如何吃饭,都进行认真细致的指导,只要孩子做得不对,她就立马指出来,并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
如果纠正了孩子还不会,就要受到批评,如果还改正不了,就会受到惩罚,例如,打一下孩子手背等等。
她相信,凭着她这种认真的精神孩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可是,结果却越来越差。
刚上小学,孩子的成绩还是非常出色的,排名前三,可是到了小学六年纪的时候,成绩在班里排名倒数,上了初中,成绩更是差到极点。
看到这样的结果,小语忍无可忍,从教育,到指责,到批评,到抱怨,到怒吼,用尽全力,孩子依然没有任何改观。
反而,在小语这种高要求高期待下,儿子最终无力抵抗,选择了休学。
我记得在和小语聊天的过程中,小语跟我说的一句话令我印象特别深刻,她说:
我是拼尽全力,考上大学,才跳出了农门,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亲戚们认为我生活在大城市里,光鲜亮丽,但是,他们不知道,我有多害怕,我无依无靠,如果没有工作,我还不起房贷,我就交不起水电,就没有的生活来源,所以,我只有学习,让自己变得优秀才行。
、
孩子也是的,他比我更可怜,以后,如果我们不在,这世上就只有他一人,如果他学习不好,将来他该怎么办,想到这里,我是一刻也不敢松解,只能让他学习。
让孩子学习没有问题,只是让孩子学习的动力不是应该来自妈妈的恐惧,而是来自于让自己变得更好,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因为恐惧会阻断爱的传递,只有美好的生活才能让我们感受到爱。
2.恐惧还会演化成对孩子总包办,总满足;
青青,小时候因为父母工作的原因,一直跟着爷爷奶奶,但是爷爷奶奶都有些重男轻女,对青青并不好,于是,青青一路奋发向上,就是想证明女孩不比男孩差,最终,成了某企业高管,工作特别优秀,特别好强,在公司做事说一不二,下属于也特别听他的,因为她的思路和方法能帮助到员工提高业绩。
当青青有了孩子后,她害怕女儿再过那样的生活,于是,在育儿方面,她对自己提出了两点要求:第一,她的孩子不要像她这么辛苦,要当个小公主;第二,她觉得她都引导100多个人的团队,有那么多丰富的人生经验,搞定一个小孩子不是很容易吗?
于是,在孩子很小的时候,青青就给孩子请了保姆,花钱让保姆学习各种有关教育的知识,例如,营养搭配,服装搭配,让保姆去上高价的早教班等等,总之,就是全方位的打造孩子,不允许孩子出现任何的问题。
有一次,保姆带孩子在楼下玩,那时,孩子刚学会走路,一不小心,摔倒了,青青知道后,对保姆大声训斥,并对保姆说,如果孩子下次再摔倒了,你就自己离开。
自那以后,保姆再也不敢让孩子单独走,走也是尽量抱着。
结果,孩子的运动能力始终落后于别人的孩子。
除此之外,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当孩子越来越有自己的独立的意识之后,每当女儿的意见和青青意见不一致的时候,青青总会语重心长的对女儿说,妈妈是过来人,你要相信妈妈,妈妈给你的意见都是非常中肯的。
但是,表面上看是商量,实质是女儿必须要按照她说的做,例如,上什么学校,选什么样的兴趣班,交什么样的朋友,还有找什么样的工作,几乎全部都在按照自己的要求做。
说到底,其实就是包办了孩子的生活和思想。
最后,为了摆脱青青的控制,女儿选择了离开青青,不再和她生活在一起。
青青对此非常困惑,我是如此的爱女儿,为她付出那么多,可是为什么她要离开我。
最好的爱不是包办,不是让孩子少爱挫折,而是让孩子做自己。
3.恐惧还会演化为对孩子总批评总指责;
我们批评指责孩子,其本质都是希望孩子好,希望孩子能有自信心,上进心,可是,我们会发现,批评指责不仅没有让孩子拥有自信心和上进心,反而让孩子离自信上进越来越远。
为什么爱变成了批评指责呢?
在综艺节目《少年说》中,曾经有一位男孩这样对他的父母说:
我承认我现在到了叛逆期,做什么事都要由着自己的心意,不然就会动怒,甚至和你们吵架。
我们就像是青春期遇上更年期,我生气,你们会更生气。
我希望你们可以帮帮我,不只是对我批评,我也想变得更好。
明明爱着孩子,为什么不能好好对孩子说话呢?
曾经,也有一位高中生这样跟我说,她说:
我妈妈平时对我照顾有加,但是就是喜欢讽刺我,让我特别难受。
比如,有一次考试我考了98分,真的好开心,告诉妈妈希望他也能开心,结果她却对我说:“才98分,你就骄傲了?”
我好难过,事后一个人偷偷哭了好长时间,就是不明白,妈妈为什么明明对我好,但是就不是不会好好说话?
当我问到孩子的家长为什么要这样跟孩子说话的时候,家长会这样回答我:
我批评指责他,其实就是希望他自己能上进一些,如果不上进,不学习,将来找不到工作怎么办?我和孩子爸爸都是普通人,又不能帮助他,他只能靠自己,不学习怎么靠自己?
我说,批评指责完了,孩子能够好好学习吗?
家长通常沉默不语。
爱孩子,就是要好好和孩子说话。
4.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孩子构建自我的初期,如若感受不到爱,他就会怀疑自己不值得被爱,当孩子全盘接纳父母的否定时,要么反抗激烈,要么走上绝路。
所以,家长们,我们不仅要爱孩子,还有让孩子感受到爱才行。
不要让恐惧阻隔了爱的传递,高期望高要求,总包办,总满足,总批评,总指责这些都不会让孩子感受到爱。
而只有无条件的接纳,付出不求回报,相信孩子,才能让孩子感受到的爱,真正的爱其实是暖暖的,所以,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想一想,孩子能感受到暖暖的爱吗?
如果不能,我们就需要反思一下,是不是教育方式出了问题,继而再反思为什么会有这些错误的教育方式,是否因为恐惧造成。
如果是,首先,我们可以用情绪恐惧箱来化解恐惧的情绪,其实,就是学习正确的教育方式。
最后,花姐姐想说的是,我始终相信,爱的力量强大的,他能帮助我们战胜恐惧,战胜一切的困难,最终获得幸福,我相信,只要爸妈愿意,一定能够克服恐惧,将爱传递给孩子,让孩子感受到满满的爱。
花姐姐,家庭教育指导师,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耐心的陪伴,父母的成长也需要有人耐心的陪伴,愿我能陪你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