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家长那么牛,该不该像他们一样成为鸡爸鸡妈?

2019-10-25   花姐姐家庭教育

文|花姐姐

最近一篇《海淀家长有多恐怖?跟他们吃一顿饭就知道了》在朋友圈疯狂转发。

以“学霸”为主题的文章总是很容易引起家长们注意力,因为这个主题与一个家庭是否幸福息息相关,如果家里有个“学霸”,自然全家欢喜,如果家里有个“学渣”,全家人的日子也不怎么好过,担心娃儿长大后没出息。

而海淀做为“学霸”密度最高的地方,自然会受到全国人民广泛关注,这是没有争议的,但是,伴随而来的另一个问题却炸开了锅,这个问题是:

海淀区家长那么牛,该不该像他们一样成为鸡爸鸡妈?

答案分为两派:

一方是反对,家长回复的理由是:

他们不开心,你做过小孩子么,是不是玩的时候最开心。

我在乎我孩子飞的高不高,但我更在乎我孩子飞得累不累。

另一方是支持,理由是:

怎么不开心,当他发现自己比其他孩子强的时候,那种开心是不能言表的。

搞不懂有些家长经常说,孩子小不能让她太累,童年就应该快乐的玩,是自己有学霸基因传给他,还是有财富留给他一辈子用不完。教育培养不光是让他成为栋梁还是在提高国家整体素质

从家长给出的理由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支持还是反对,都与一个关键词有关,就是孩子是否快乐。

如果学习可以让孩子快乐,他们愿意成为鸡爸鸡妈。

所以,要回答是否应该像海淀区家长一样成为鸡爸鸡妈,首先,得回答家长另一个问题,就是孩子在学习的时候是否快乐。

那孩子在学习的时候是否快乐呢?

答案是,孩子在学习的时候也是可以快乐的。

不信,请接着往下看。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快乐。

一般来说,快乐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享乐,一种是乐趣。

什么是享乐呢?

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给出的定义是:

享乐是意识中的资迅告诉我们已经达到生物程序或社会制约的要求时,所产生的一种满足感。

例如,当我们饥饿时,吃一点东西会让我们感受到享乐,因为它满足了身体的基本需求;疲劳的时候,喝点咖啡让我们变得清醒,或是到外地去旅游,让我们变得放松。

但是,这种享乐往往转瞬即逝,只要我们的身体恢复到正常状态,这种快乐立马消失。

而在现在物质水平大幅提高,人们的烦恼不再是吃不饱,而是食物太多,所以,享乐的感觉越来越少。

但是,正如心理学家纳撒尼尔·布兰登所说:

快乐不是奢侈品,而是一种深层次的心理需要。

于是,人们就通过寻找其它让人感受到快乐的方式,例如,沉溺于游戏,买醉,抽烟等,用这样的方式让人快乐。

可是,我们发现,这些方式和饥饿的感受一样,只是在缺失的时候满足了就快乐,如果过度,带来的不是快乐,而是无尽的痛苦。例如,暴饮暴食,会让人肥胖,引发很多身心疾病。

所以,我们应该在享乐的基础上再找一件让我们快乐的事情。

那这件事情是什么呢?

答案是让我们能够让我们感受到乐趣。

那什么是乐趣呢?

心理学家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也给它下了一个定义:

乐趣是指一个人不仅需求和欲望得到满足,更超越既有制约,完成一些意料之外的事。

例如,前面我们讲到当我们饿的时候,吃东西会让我们享受到快乐,但是,如果想从吃东西这件事情中获得乐趣,就需要我们突破思维,不要把吃当做是解决饥饿的方式。

而是应该像厨师或是美食评论家一样,在吃的时候投入足够多的注意力,分辨各种不同口味、作料之间的细微差别,这样,我们才能够把吃当做是一件有乐趣的事情,才会无止镜的追求这种快乐。

而想要拥有这种快乐,学习是必经之路。

例如,我们都知道厨师的嗅觉和味觉是非常灵敏的,据说,最厉害的厨师可以通过气味分辨这盘菜用了哪些原料,那这种能力从哪里来的呢?

答案是学习。

在吃食物之前先闻食物气味,将气味记下来,然后再吃的时候把味道吃下来,除此之外,还要学习大量的理论知识把这些味道的特点整理记录下来,这才让他拥有了做菜品菜的乐趣。

所以,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它是极致快乐的源泉。

不仅如此,对孩子来说,从他出生起,就一直享受着学习带来的这种极致快乐的乐趣。

例如,他通过学习,掌握了一个新的动作,学会了一个新的词语,或是学会某种技能,都会让他们感受到无比的乐趣,而这种乐趣又反过来推动他继续学习新的动作,新的词语。

所以,不要害怕学习会让孩子不快乐,相反,如果仅仅从快乐这个因素上看,我劝爸妈们,做个鸡爸鸡妈,创造条件让孩子去学习吧。

看到这里,估计你会反驳我,我创造了很舒适的环境让孩子学习了呀,房间布置得整整齐齐的,文具都是最好的,这个条件比我当年学习的时候好得不知有多少,可是,他就是不愿意学习,一提到学习就痛苦不堪。

为了搞明白这个原因,请先听我讲个故事。

我的侄子成绩特别好,目前在一所985大学读心理学专业,在开始学习心理学之前,他喜欢一切跟心理学有关的东西,比如,他自学房树人心理画,给家人解读心理;自学社会心理学,帮助朋友分析为什么考试会紧张,怎么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并把心理做为终身奋斗的职业。

可是,读了一段时间后,他开始厌恶心理学,为此他非常苦恼也非常困惑。

于是,他问我:”我明明很喜欢心理学,也想学习,可是真正开始学习的时候,我却开始讨厌它?“

不知道我侄子的困惑是否就是你的困惑:

就是学习明明是一件快乐的事,可是,为什么却如引讨厌它。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要搞清楚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学习的动机是什么?

一般说来,人们学习存在着两种动机,一种是以目标为导向,一种是以过程为导向。

什么是以目标为导向?

就是把完成这个目标做为学习的目标。

这种学习动机有两个特点:

1.觉得达到目标就是从痛苦中解脱;

2.以为达到目标就会快乐。

最典型的就是我们家长会跟孩子说,你现在吃点苦好好学习,你只有好好学习,才能考个好大学,只有考上好大学,将来才会有好的生活,先苦后甜,于是,不自然的就会把考大学当作目标,而在没有考上大学前,孩子是否快乐并不关心。

事实上,孩子的感受就是学习并不快乐,这种感受是从家长那里习得而来的。因为,你跟孩子说,你现在吃点苦,还有我们在前面提到的家长会因为快乐而反对做鸡爸允许妈,你把学习和快乐对立起来了,孩子自然也会把学习和快乐对立起来。

所以,他学习的动力就是怎么从书本、功课和考试中解脱出来,试问,在这样的一个心态下,他怎么会把学习当做一种快乐的事情呢?

所以,不是说你给孩子提供好的学习空间,好的文具这些看得见快乐学习环境就可以了,你还需要创造一个看不见的快乐学习心理环境。

那如何创造看不见的快乐学习的心理环境呢?

答案就需要从第二种学习动机——以过程为导向里找了。

那什么是以过程为导向呢?

就是把当下的学习和未来的目标相结合起来,把现在的努力当做将来快乐的前奏,就好像一首好听的歌曲需要前奏渲染气氛,引领演唱者进入情景之中才能够达到高潮,最后,体会到音乐的美妙。

这样我们才能享受学习的过程,从而把学习当做是一件快乐的事,而不是把学习当作从痛苦中解脱的方式。

例如,我们阅读,研究、思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认知世界,以便将来更好的适合和改变这个世界,让世界变得更美好,而不是因为阅读能让我们考个好成绩,上个好大学。

尤其在社会环境变化越来越快的今天,大量的新生事物涌现,更是需要人们能够持续不断的学习,否则就会被社会淘汰。

通常人们只有在做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才愿意持续不断的做。

所以,做为家长,我们一定要传递给孩子第二种学习动机,就是以过程为导向,让学习本身就成为一件快乐的事,事实上,我们在前面就已经讲到,学习本身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所以,从这点上看,只要家长不传递负能量,孩子自然就会热爱学习。

最后,我们再回到开头的问题,海淀家长那么牛,应不应该像他们一样成为鸡爸鸡妈?

答案是,应该像他们学习为孩子创造丰富的学习内容,但是,前提条件是不要跟孩子说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也不要为学习这件事情附加其它功能,如考个分数,上个好大学,家人有面子等,事实上,只要孩子喜欢学习,这些事情都会成为孩子热爱学习的副作用。


龙芳:家庭教育指导师,自媒体【花姐姐家庭教育】创始人,两孩妈,从中国到美国,从美国到中国,亲历中西教育的不同,从全职妈妈到职场妈妈,分享家庭教育以及女性成长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