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段时间,《冰雪奇缘》热映,艾莎公主实在是太受欢迎了。
有个3岁左右的小男孩叫瑞瑞,他就特别喜欢艾莎公主。
经常穿着条短裤,却想象自己穿了条长裙子,时不时转一圈,边转边唱:“let
it go , let it go……”
瑞瑞妈妈就有点担心,悄悄来和我说:
“瑞瑞这样,会不会太‘娘’了?他可是个男孩子啊!”
3岁左右的孩子本来就特别喜欢玩扮家家之类的想象力游戏,这倒是不奇怪。不过,我们大人期待的、常常看到的景象是:
女孩子们假扮“妈妈”哼着儿歌哄小宝宝睡觉;假扮“阿姨”穿着花围裙在做饭;假扮餐馆里的“服务员”戴着花头巾招呼客人……
而男孩子们假扮“交警”在公路上指挥交通;假扮“消防员”在高楼前灭火;假扮“司机”开着大卡车运货……
哪怕时间、地点变了,材料玩具变了,但孩子们依照性别进行的角色分配往往比较固定。
我们大人也觉得,男孩、女孩应该有各自必然的角色和行为,“男孩有男孩样”,“女孩有女孩样”,这才是“正常”。
像瑞瑞这样,一个男孩子喜欢假扮艾莎公主,是不是有点……不太好?
其实,这种认为“男孩应该玩什么”、“女孩应该玩什么”意识,已经可以被认作是性别刻板印象的表现。
所谓性别刻板印象就是人们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固定看法或信念。
它并不一定有事实依据,也不考虑个别差异,仅仅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中并使人们坚信不移的某类性别角色具有某种特点的固定观念。比如说:
提起“爸爸”,就一定是勇敢的、智慧的、坚强的、独立的,是理应赚钱养家的,是一家之主;
提起“妈妈”,就一定得是温柔的、感性的、唠叨的,是理应打理家务照顾孩子的。
表扬“男孩子”,通常用的形容词是聪明、壮实、勇敢、坚强……
表扬“女孩子”,通常用的形容词是安静、乖巧、漂亮、可爱……
可是男女两性之间,差异真的有那么大吗?
两者都有。
先天因素:
* 女孩相比男孩,通常说话更早。
* 男孩比女孩更具工具性攻击性,比如和别的孩子抢玩具;女孩更倾向于关系攻击,比如冷落、孤立别人。
* 男孩的活跃度通常高于女孩,也更容易被激惹。
* 男孩的睡眠更容易被打乱。
* 男孩子更喜欢扮鬼脸。
先天的性别差异确实存在,不过,一般来说,女婴和男婴之间的差异是很小的。
如果不说,成人通常很难区别男孩和女孩。
婴儿和婴儿之间的个体差异,比他们的性别差异大多了。
爸爸妈妈、社会文化、教育等后天因素,是可以放大,或者缩小这种先天差异的。
只是目前看来,我们的社会比较倾向于放大这样的差异。
后天因素是如何放大性别差异的?
成年人通常会不自觉地用更不同的方式来诠释男孩和女孩的行为。
我们来看一个心理实验:
心理学家约翰.康得利给成年人展示一段婴儿录像,内容是一个9个月大的孩子对不同玩具的反应。
虽然大家看的都是同样的录像,但其中一部分大人被告知,这个孩子叫“约翰”,而另一些大人被告知,这个孩子叫“玛丽”。
实验要求大人们判断并评估婴儿的快乐、愤怒、恐惧的程度。
当婴儿看到盒子里弹出的小丑而大哭的时候,知道孩子叫“约翰”的那些大人,认为孩子哭是因为生气了。
而知道孩子叫“玛丽”的那些大人,则认为孩子哭是因为恐惧。
显然,我们大人在观察孩子行为的时候,不自觉地加上了“性别滤镜”。
这样一来,当我们大人给孩子呈现有关两性世界的样子时,也难免不自觉地套上了这样的“性别滤镜”,甚至自己也没发现哪里不合适。
比如,有这样一个关于“童话故事里的性别刻板印象”的研究。(——《中国童话中的性别刻板印象研究》 作者:于晓晴 于开莲)
研究发现:
童话故事里,男性角色出现的频次明显高于女性;
男性扮演的职业角色远远比女性扮演的角色丰富;
女性从事的工作挑战性较低,主要处理家庭事务,而男性是智慧、勇敢的化身。
如果大人通过“性别滤镜”来观察孩子,孩子也通过“性别滤镜”来观察世界,当然更容易符合社会的预期——男孩更像个男孩样,女孩更像个女孩样。
再说前面那个关于童话书的研究,为啥童话书要这样写呢?这样的童书适合孩子吗?
这要从两个方面来看。
首先,之所以给孩子读童书,就是因为婴幼儿时期,宝宝生活经验少,自己的生活区域也小,那童书就是个很好的补充,能丰富孩子的生活体验。
所以,给宝宝选书,应该尽量选择和宝宝的日常生活、情感经验相关的书。
而在今天的社会多数家庭中,母亲确实是孩子主要的照顾者,童书中女性扮演的角色,也许和孩子的情感需要比较匹配。
从这个角度来说,童话书中的这种角色设置是比较合适,是与年幼孩子的生活经验有很大关系的。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注意到: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今天现实的社会中,女性早就走出家庭了,特别在我们中国,女性的就业率是相当高的,职场妈妈简直太普遍了。
很多女性除了是一位母亲以外,同时也是医生、警察、老师、公务员、工程师、科研人员、司机、经理……
你几乎很难找到一个职业是完全没有女性的。
同时,因为妈妈们的职场职责已经越来越重了,年轻一代的爸爸们参与育儿、分担家务的时间也越来越多。
今天的年轻爸爸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多地参与孩子的生活,他们比自己的爸爸、自己的爷爷更愿意照顾孩子。这是多么值得赞美、鼓励的事情!
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我们的童话书里还是只有男医生、男警察、男司机……这样的刻板印象,已经不符合孩子所观察到的社会现实了呀。
而且,如果男孩和女孩从小就因为性别受到不同的对待,被冠以不同的社会职业要求,肯定会不可避免地受到限制,从而无法发挥自己全部的潜能。
比如,一个本身有数学天赋,空间感和逻辑能力很好的女孩,很可能因为性别的刻板印象,不被重视这方面的能力,不允许进行爬高、爬低地空间探索,反而被要求“玩女孩子玩的游戏”,因而错过了在数学方面做出成绩的机会。
一旦孩子不完全符合人们对特定性别行为的认识,就可能会受到排斥,承受不必要的压力。
比如想学艾莎公主唱歌的男孩子瑞瑞,他不应该承受别人奇怪的眼光:“你咋学小女孩呢?”
可如果反过来,是个小女孩学小男孩的样子,我们好像要宽容得多。
这对瑞瑞来说,真不公平。
一、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扩大了性别差异?
我们自己是不是更少地拥抱男孩,更多地拥抱女孩?
我们是否经常鼓励男孩子去玩冒险、探索、身体碰撞更多的游戏,比如踢球;却鼓励女孩子玩安静、乖巧、身体碰撞少的游戏,比如过家家?
有研究发现:
父母教两到四岁男孩的时候经常使用“命令”,而教女孩的时候却耐心给出大量“解释”;
好像对男孩子不太公平啊!为啥会这样对待男孩呢?
父母们或许觉得,这才是在帮儿子们备战!
男孩子们以后是要面对竞争激烈的世界的,我们越早教会他们坚强、勇敢越好,男孩子不能哭、不能害怕、不能撒娇!
但是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苏珊·戴维(Susan David)坚持相反的观点:
“研究表明,抑制情绪的人适应能力和情绪健康都比较差。”
戴维博士说,我们可以从让男孩体验自己的情绪开始,让他们体验自己的所有情绪,父母不要从旁做出评价,或是提供解决方案。这意味着帮助他们学到重要的一课:
“情绪是不分好坏的”;
“情绪就是情绪而已。不要对这些情绪感到害怕。”
二、给宝宝选玩具、物品,注意避免刻板化
研究表明(杜丹,苏彦捷,2005),性别刻板印象对儿童玩具的选择有明显的影响,尤其是在4-5岁影响程度会有显著提高。
比如我们给小朋友送礼物,女孩子通常更多地收到布娃娃、手工练习等玩具,而男孩子更多地收到卡车、运动型器械等玩具。
相比之下,女孩子可能要“幸运”一点,因为除了布娃娃,父母也可能为年幼的女孩买卡车、足球、机器人等比较“男性化”的玩具;
但男孩子们玩“女性化”玩具的机会就少多了,父母基本不会给男孩子买布娃娃、手工编织之类的玩具。
男孩子如果爱玩“女性化”的玩具,也更容易受到批评和纠正,男孩受性别刻板印象影响的程度更大。
但事实上,如果一个男孩子在进行手工练习,完全应该获得肯定和鼓励。鼓励男孩们选择那些需要进行精细加工的材料,对培养他们耐心、仔细的品质很有帮助。
如果一个女孩喜欢玩一些结构类的拼装玩具、运动类的玩具,正好可以有效地增强思维的逻辑性,或增强女孩的身体素质和耐受力。
玩耍是孩子认识世界的方式,认识世界不应该分“男女”。
三、注意脱口而出的“语言强化”
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最重要的人就是爸爸妈妈了。
所以爸爸妈妈说出的每句评价,对孩子来说是非常有影响力的。
因此爸妈们就得注意,不要“不小心”强化了孩子们的性别刻板印象。
比如我们可以对孩子说:
“不要怕”;
“不要调皮”;
“别哭”;
“不能这么粗鲁”……
但最好不要说:
“男孩子不能哭”;
“是男孩子就不要怕”;
“你一个女孩子怎么这么调皮”;
“女孩子千万不能粗鲁”……
难道女孩子就可以随便哭?男孩子就可以随便粗鲁吗?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遵守规则、有礼貌,是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的事,这和男孩女孩没有关系。
三、鼓励自己,以及孩子“双性化”
有一位心理学家叫做桑德拉.贝姆,提出了鼓励孩子“双性化”的观点。
别误会,双性化并不是鼓励把男孩子弄得像女孩,把女孩子教得更像男孩。
而是说,父母可以鼓励孩子,把男性看成是坚定而自信的(典型男性适宜特征),但同时又是友善而温柔的(典型女性适宜特征);
把女性看成是有同情心、温柔的(典型女性适宜特征),同时也是自信、独立,有竞争性的(典型男性适宜特征)。
其实今天,中国的很多爸爸妈妈都已经是优秀的“双性化”的表率,比如很多爸爸事业有成,同时也厨艺出众,做一桌好菜不在话下;妈妈能照顾孩子、家庭,同时也是职场的业务骨干,每天也有很重要的工作。
男孩和女孩,先天的性别差异确实存在。在学龄前,给孩子适当的性别教育确实是必须的。
比如两岁到三岁的小朋友,通过粘贴玩具、拼图、人偶和画册,知道哪些是隐私部位,从而学会保护自己。(这是另一个话题了,下次我们有机会也专门讨论一下)
但在对孩子进行性别教育的过程中,性别角色刻板印象也是应该避免的,特别是在今天这个时代。
我们需要人年幼的孩子明白,你可以尽力实现自己的才能、作为独立的人行事,而不是作为特定性别的代表来行事。除了生理特征不同之外,一个人的性别并不是那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