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苏南腹地的这个小镇,为何会成为河南方言的孤岛

2019-06-25   懒人故事

在苏州市吴江区临近东太湖的地方,有个叫菀坪(wǎn píng)的小镇,它的总面积只有33平方公里不到,常住人口约15000人左右,她虽然地处苏南吴越腹地,但是却和周边的江南小镇不一样,在这边居民间流行的不是轻清柔美的吴侬软语,而是阴阳顿挫,铿锵有力的河南话,整个菀坪也就成了吴语方言区的孤岛。

吴江古镇黎里

河南话在菀坪如此盛行,是有其特殊原因的,也就是和历史上的多次人口迁移有关。菀坪地区由于地处太湖边,历史上这里一直是湖滩,滩涂上芦苇丛生,十分荒凉,洪水时期经常被太湖水淹没。自然条件造成这里这里人口历来就比较稀少。

菀坪

菀坪的第一次人口大规模迁入发生在明末时期天启和崇祯年间,由于朝廷腐败,天灾不断,人民无法生活,铤而走险, 爆发了以高迎祥、李自成、 张献忠等为代表的大规模农民起义运动。崇祯年间,大股起义军多次转战河南地区,频繁的战乱使广大当地农民流离失所,背井离乡,其中一批就来到了太湖边。然而大批难民的迁入对原住民造成了影响,两大族群之间爆发矛盾,他们最初的生活非常艰难。

后来他们发现,在东太湖边的菀坪地区,这里地势低洼,湖水时常倒灌,本地居民看不上。这个地方虽然荒凉,但由于水草资源丰富,远离战乱区,也是一片难得的净土,所以许多人就定居下来,开荒种地、结网打渔,周边地区的一些流民也陆续聚集起来,成了菀坪的第一批垦荒者,繁衍生息。

菀坪的第二次人口大规模迁入发生在清末时期。清末道光、咸丰、同治年间,规模浩大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至1853年3月攻克南京并在此定都后,江南江北地区成为主要战场。太平军与清军在此反复拉锯,互为攻守,多年的战乱造成当地居民生灵涂炭,人口骤减。太平天国平定后的光绪年间,来自河南等北方地区的居民再次陆续迁入此地定居,人口数量也慢慢得到恢复。

菀坪的第三次人口迁入发生在解放初期,1949年下半年,苏南地区遭遇了一次特大台风,造成太湖水位猛涨,并由此引发了特大洪灾,菀坪由于地势较低,灾情最为严重。本来这里人口就相对稀少,水患时发,所以人民生活困苦,多有外迁。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开始动员周边群众入迁,兴修水利、开荒种地,菀坪流入了大量外来人口。

建国初期,各地兴修水利

迁入的河南人许多都来自同一地区,甚至是同一大族,流落在外使得他们之间有着极强的凝聚力,多年以来都没有收到周边地区的干扰,很好的保持了自己的风俗习惯以及语言。在菀坪,河南风俗随处可见,如祭祖、舞狮、续家谱、按字排辈等都保留了下来。

1991年的菀坪

语言方面,小镇约三分之一的人只讲河南话,三分之二的人既会河南话又听得懂吴江话,但基本上不用吴江话,日常交流多用河南话。其他地如苏北、云贵等地区迁入的人由于比较少,没有形成族群,也就逐渐被河南话同化。因此,地处苏南腹地的菀坪就成为了河南话孤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