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走过百年的杭州火柴厂往昔,三潭印月的小盒你一定不会陌生

2019-07-20   懒人故事

你还用火柴吗?你上次用火柴是什么时候?说起火柴,浙江的小伙伴们应该都用过盒上印着三潭印月的火柴吧,或许很多人并没有留意过,但再不经意间这盒火柴却陪伴我们走过了很多年。

三潭印月火柴的生产厂是杭州火柴厂。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由赵志成、冯畅亭、汤寿潜、五芗泉、蒋海等人共同筹资5万银元在杭州海月桥畔创立了一家火柴生产厂,最初的名字叫光华火柴公司,光华的寓意是光复华夏。

20世纪,中国工业十分落后,就连一根小小的火柴都是外国进口过来的,当时火柴的主要来源是日本和欧洲的瑞典,老百姓都把这些进口来的火柴叫做“洋火”。这种现实令很多有志向和抱负的中国民族企业家看在眼里,他们站出来并开始走上对抗“洋火”之路。在这种的情况下,中国涌现出了如“火柴大王” 刘鸿生、刘吉生这样的人物。

杭州光华火柴公司是中国最早创立的火柴生产厂之一。公司的第一个商标是王芗泉家藏古画美女。火柴上市后,免不了与日货竞争,为了提高品质,他们模仿日本的三鼎甲牌和乳牌,生产了天官牌火柴和送子牌火柴。产品逐渐被市场所接受,公司的贸易也走上正轨。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美各列强都忙于战事,火柴生产的主要化学原料都用去制造枪炮弹药了,所以“洋火”产量骤减,想进都进不到。于是,中国的火柴生产商们迎来了机遇,民族火柴工业的春天正式到来了。在这样的形势下,光华火柴公司开始增加股本,大量聘请员工,最多时达到1200多名。机器昼夜不停,一批批产品运往全国各地。

但是,第一个黄金期却并没有延续很久,随着战争的结束,国外各大火柴商又恢复了元气。此时,他们发现原本是自己天下的中国市场却被中国产品给占据了,为了打击中国企业,从30年代初开始,“洋火”开始低价倾销。这种不当竞争对中国火柴厂商的打击十分巨大,许多厂损失惨重以致关闭歇业。这种情况下,光华火柴公司与其他几家民族火柴厂加入了“火柴大王”刘鸿生的大中华火柴公司,开始抱团作战。

抗日战争时期,杭州经历了日军的炮火和占领,民族工业遭受严重打击。抗争结束时,光华火柴公司是仅存的几家工厂之一。解放后,光华厂经过公私合营和社会主义改造,于1955年正式更名为杭州火柴厂。

进入新时代,杭州火柴厂迎来了第二个春天。计划经济时代,杭州火柴厂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几家大型火柴生产厂之一,社会对产品的需求源源不断,企业生产也是红红火火。这一时期是杭州火柴厂最兴盛的时期,风光无限,买火柴要凭票甚至开后门才能买到。

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打火机等新用具的冲击下,火柴越来越没有了市场。而且火柴生产往往倚重传统模式,产品比较单一、缺乏创新,其次人工成本也在不断上涨。于是在2002年,杭州火柴厂从国营企业改制为股份制企业;2003年,工厂从市区复兴路海月桥搬到了淳安县文昌镇文屏村九龙隧道口。

近几年来,杭州火柴厂的生存越来越艰难,订单不断萎缩,工人不断流失,许多年轻人都不愿在火柴厂工作,最后只留下一些老头老太,凭感情默默守候着最后一班岗。但到了2018年,由于高铁的兴建和城市的有机更新,淳安的杭州火柴厂被拆除,土地被腾空。杭州火柴厂这家唯一走过100年的中国火柴生产厂未来的路很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