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地道小吃——灌肠

2019-07-16   中华人APP

2016年2月22日,经营了半个多世纪的隆福寺广场前街1号的丰年灌肠老店因周围地区改造工程暂停营业。虽然门口贴着停业提示,但仍有很多老主顾赶过来吃最后一盘灌肠。他们纷纷询问,新店开在哪里?什么时候开张?有的食客用自拍杆在门前自拍留影。店铺杨经理表示:"我相信老北京的手艺是不会丢的,一定会有重开的时候。"

灌肠对北京人和北京的游客并不陌生,被称作北京"小吃中的小吃",无论是在京味餐厅,还是在夜市、庙会,都随处可见。

灌肠

灌肠的历史悠久,早在明朝已开始流传。明朝的刘若愚在《明宫史》"正月"中这样记载:"斯时所尚珍味,……本地则……猪灌肠。"又有"爆肚油肝香灌肠"的诗句。

最早的灌肠是用猪肥肠做成的,用猪油煎焦,浇上蒜汁。清乾隆年间的《都门竹枝词》有"灌肠红粉一时煎,辣蒜咸汁说美鲜"的诗句。《故都食物百咏》这样描述灌肠:"猪肠红粉一时煎,辣蒜咸盐说美鲜。已腐油腥同腊味,屠门大嚼亦堪怜。"

关于灌肠,另有一说是满人炸鹿尾的变体。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的满族人以狩猎为生。狍子、鹿、野兔等野味是他们喜爱的肉食,这一习惯一直延续到入关后。其中,炸鹿尾是将鲜血一包的鹿尾,经过油炸,使其迅速凝固成块,继而切片食之,是为关东名吃。清代后期,满人生活日艰,关东货在北京日渐稀少,出现了在肠皮内灌肉末、猪血炸制的仿炸鹿尾。后来,随着满人生活条件下降,炸猪血肉末灌肠也吃不起了,又出现了将淀粉灌在肠衣里,调以红色颜料,再经油炸的灌肠,其造型与炸鹿尾相似,可以假乱真。

猪灌肠

灌肠,从字面上看,是将原料灌制在肠衣内,形似血肠。切灌肠时,刀工十分讲究,不是直切,而是旋成有薄有厚,不规则的菱形片。现在卖灌肠的都标有"炸灌肠",其实,正宗的北京灌肠制作方法,并非炸制而成。制作时用一铁铛,斜架在火上,以猪网油煎制,灌肠片上铛"吱吱"的煎到焦黄焦黄的,然后用铲子往小盘一扣一按,兜底儿出铛。灌肠煎得后,四周焦脆,中间软嫩,带有肉香。再浇上蒜汁儿,这蒜汁儿是将大蒜瓣儿捣烂,撒上一点点盐,用凉开水一冲。蒜汁儿一浇能焕发出灌肠的肉香。吃灌肠的时候,往往用小签子扎着吃。如果灌肠煎老了,扎不动;煎嫩了、散了,又扎不起来。这也成为检验灌肠质量的方式。相传,北京大约在清光绪年间就有专门经营灌肠的铺子。后门桥头路东的福兴居,用真正的猪肥肠灌上上好的碎肉、淀粉,以及其他配料,灌肠做得美味地道、名副其实,在京城小有名气,人们以店掌柜的姓氏称之为"灌肠普"。1926年,在福兴居对面,后门桥南路西,另一家灌肠铺开张了,名为"合义斋"。该店用红曲水调制面糊,加入十余种香料,然后把面糊灌入猪肥肠里蒸熟,旋成片儿,最后再进行一番油煎,美味香脆。

20世纪30年代福兴居在战乱中关张,合义斋在后门桥一直经营至20世纪末,后迁至护国寺改为经营多种风味小吃。20世纪60年代开业至今的丰年灌肠老店是北京仅存的专门经营灌肠的店铺。如今,该店的停业,将使北京难觅传统的煎灌肠。

炸灌肠

现在灌肠多为淀粉调制,并无肠衣,也不再用使红曲调色,灰灰的一坨。特别是在庙会或夜市,由于食客较多,店主为了缩短制作时间,保证供给,不再采用旋的方式而直接刀切成片,入油锅炸制。

在一些店铺,也有卖全是淀粉坨子,外面没有肠皮(肠衣)的生灌肠,虽然称为"灌",实际上不灌,就是淀粉坨子,颜色也不再加红颜料,这样的淀粉坨子,顾客买回家自煎自吃,倒也自得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