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布从美洲带回梅毒绵延五百年,天才狂人深受其害

2020-02-25     刘宜庆讲八卦

贝多芬梵高林肯希特勒都是梅毒患者,梅毒如何改变世界

刘宜庆(柳已青)

莫泊桑这样形容梅毒:无限小的妖怪,却带来喜马拉雅山一样庞大的痛苦。

希特勒被一位犹太妓女传上梅毒,引爆仇恨,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

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带回“天谴”的梅毒,绵延西方五百年。


这本书猛料很多,请开始您的阅读!


贝多芬,舒伯特,舒曼,波特莱尔,亚伯拉罕·林肯,福楼拜,莫泊桑,梵高,尼采,王尔德,凯伦·布里森,乔伊斯,希特勒……这些历史上的天才、狂人,本来风牛马不相及,但他们却共同遭受一种疾病的罪与罚——他们都是梅毒患者。这是美国独立学者黛博拉·海顿新书《天才、狂人与死亡之谜》披露的惊人观点,博拉·海顿以翔实的资料,冷静的文笔,洞悉了这些天才心灵的隐秘和生理的痛楚,像一盏探照灯照亮阴暗的历史地带,让我开始了惊心动魄的阅读。


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病毒开始了全球化的旅程。


1492年,哥伦布不但发现新大陆,也从美洲带回“天谴”的梅毒,由此绵延西方五百年,导致欧洲一千万人死亡。贝多芬谱写《快乐颂》时,正因为梅毒末期引起心理亢奋?美国总统林肯于1835年左右因为嫖妓染上这可怕的疾病?王尔德的《格雷的画像》说的就是自己被性病折磨的痛苦?这些谜团隐藏着时代的秘密和病症,博拉·海顿试图以梅毒和名人的死亡这个视角来观照历史,破解人类和大自然的生态结构。

3个月前,我读《世界瘟疫史》(王旭东孟庆龙/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6月版),记得书中有“梅毒”这一章,频繁援引博拉·海顿的研究成果,当时,就想早日看到《天才、狂人与死亡之谜》的中译本,一睹为快。当这本如愿到我手中时,打开疾病、文化和死亡交叉纽结的地带,那些梅毒患者绝望无助灵魂的挣扎,透过几百年的时空,在纸张上隐隐浮现。 

梅毒,梅毒作为一种古老的全身性慢性传染病,主要是通过性途径和母婴途径来传播。他是荣格所说的“黑暗中的毒药”,仿佛是潘朵拉掀开的盒子里飞出的死亡的阴影,紧紧地吸附在健康的躯体,使之长出斑点,“像盛开的仙人掌花”。慢慢地,全身到处都长出颜色黯淡的疹子,像是甜美的玫瑰。

我们来看两个著名的梅毒患者,一个是天才,一个是狂人,一个在文学版图中刻下短篇小说的纪念碑,一个在世界大战的历史中留下千古罪名。


莫泊桑,风流的天才,可怜的梅毒患者!


莫泊桑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他年轻时留恋花丛,在《羊脂球》中塑造了一位身份卑微、被人歧视的妓女,却有着高贵的心灵,强烈的爱国精神。年轻时的风流快活,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不幸染上梅毒。

莫泊桑用文学的想象力这样形容梅毒:无限小的妖怪,却带来喜马拉雅山一样庞大的痛苦。梅毒渐渐发作,先攻击他的眼睛,然后侵入他的大脑。大山开始崩溃——他开始瘫痪和神经错乱,最后在精神病医院发狂而死。才43岁啊,文坛巨星陨落。

而希特勒更是因为沾染上梅毒,引爆仇恨,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


战争狂人希特勒,也是梅毒患者!


希特勒本可以成为一名画家,因梅毒偏离人生航向。1908年,希特勒在维也纳与一名犹太妓女发生了性行为并因此感染了梅毒,这一潜藏的、可怕的疾病,对希特勒的身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正像梅毒刚开始悄无声息潜伏一样,历史的车轮也许在那一刻开始转向,发生了一系列多米诺骨牌效应。希特勒狂热的头脑中冒出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梅毒是一种遗传性疾病,起源于犹太人,并由他们传播开来,这可能也是他屠杀犹太人的原因。

博拉·海顿在开篇描述梅毒时,以生花的妙笔描述梅毒侵害人体的过程,呈现梅毒患者的精神幻觉和分裂症状,勾画出梅毒的“肖像”。梅毒可以看作恶魔撒旦的化身,恶魔一旦缠身,不容易觉察,因为它善于模仿其他病症。梅毒发作时会对个体产生一些酬赏作用,例如个体会产生异常的欣快感,激发出源源不绝的创造能量,或者形成自大狂恋感,这就不难理解贝多芬、凡·高、尼采狂傲的个性。


上帝让他灭亡,先让他疯狂!


今天,梅毒以青霉素很容易治疗。但是,在20世纪之前,欧洲与美国大约有百分之十五的人得过这种无法痊愈的慢性疾病。天才、狂人当然也不例外。学者黛博拉·海顿研究15—20世纪的知名人物,探讨梅毒对他们生活与作品的影响。梅毒患者忍受极度的痛苦与狂喜的兴奋,有时沮丧得想要自杀,有时变成妄自尊大的偏执狂,到了末期还会可怕地发疯。因此,梅毒深深影响他们的世界观、性行为与人格,当然也影响了他们的创作。

其实,人类从未远离疫情。禽流感、艾滋病这些传染病似乎不再引起人们的恐慌。2003年春天的“SARS”,2020年初春在武汉爆发的新冠状病毒,这些可恶的“瘟疫”,和历史上的鼠疫、梅毒似曾相识。人类科技发达,我们有信心战胜瘟神。但新冠病毒引发的大规模的封城,让我们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

透视梅毒侵害人类的历史,可以折射出野蛮、纵欲、荒淫、战争等诸多不文明的镜像。不妨把梅毒流行看作浮士德与魔鬼的交易,上帝的实验,通过疾病这种手段来达到大自然的均衡,而梅毒是人性阴暗与罪恶的昭示,是神灵对人类的警示与惩罚。


这幅图是已知最早的关于梅毒的艺术作品,德国画家丢勒1496年的彩色版画《身患法国病的人》。


选择患梅毒的名人作为样本和个案,进行分析、解剖,一方面使我们对于天才、狂人、创造力及其死亡,有更深一层的了解,另一方面也可引发呻吟背后的思索。命运叵测的厉鬼专找最强悍的心灵下手,身披黑衣、手卧镰刀的死神,似乎也格外垂青天才,疾病征服不了,它最后一个出场了。书中出现的这些天才和狂人,也许是上帝掷骰子的结果,也许是有意为之,他想看一看,梅毒这无形的手,如何支配沉重的肉身和飘忽的灵魂?看一看他们如何选择生与死?如何在梅毒的支配下出现意想不到创作?天才支付了健康,换取了不朽的作品。很难说谁赢了。让我们感受到扑朔迷离的种种情状。历史不轻易作出结论,博拉·海顿的研究也并非盖棺论定,她只是提供一种可能——死于梅毒——天才、狂人的另一种结局。


列宾油画作品《伊凡雷帝和他的儿子》,又一个患者,由于患梅毒发狂,杀了自己的儿子。


博拉·海顿的书太吸引人了,说她是研究名人传记的侦探,毫不过分,她运用被人遗忘和忽视的史料,将梅毒的文化史书写得犹如悬疑小说一样,给读者新奇的阅读体验,好奇粘连着恐惧,探索夹杂着惊悸,被遮蔽的历史真相逐渐展现。比起抖露历史的八卦和名人的隐私之类的书籍,博拉·海顿以学者严谨的态度,列出长达二十多页的注释,书中的每一笔都有出处。

总之,《天才、狂人与死亡之谜》是一本能够改变人们对天才印象的书,至少,我们有理由相信,天才、狂人和梅毒加诸他们身上的一切,是那个时代经济、文化、医学的缩影。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s_FckHAB3uTiws8KjGM_.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