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和杨绛,学林伉俪双双飞。
钱钟书杨绛的婚礼,有一对神秘的嘉宾
刘宜庆(柳已青)
1933年夏,钱钟书从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获得了文学学士学位。清华校方早有意让他留校或在西洋文学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但他谢绝了。
清华大学留不住钱钟书,伦敦大学再次请他去英国,钱钟书没有应允。他另有选择。他父亲当时在光华大学任中文系主任,身体欠佳,便召他赴上海,到光华大学任教,这大概是钱钟书南返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钱钟书已有足够的治学能力,他的知识大都有缘于自学,他不愿再听课了。
恋人分离,可他们的书信不断,钱钟书的情书仍一封赶着一封。一天,杨绛给钱钟书寄来一封信,不巧被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老先生看到了,老先生招呼也不打就擅自拆阅了。待老先生看到信后,对杨绛大加赞赏。
钱钟书颇有傲气,杨绛温润如玉。
原来杨绛在信中和钱钟书讨论婚嫁问题:“现在吾两人快乐无用,须两家父亲兄弟皆大欢喜,吾两人之快乐乃彻始终不受障碍。”老先生边看边赞:“真是聪明人语。”在老先生看来,杨绛真大方懂事,能体贴对方父母,对于不谙世事的儿子来说,杨绛是再适合不过的好女孩。老先生为自己一心只知道读书的“痴气”儿子感到欣然,他也不待征求儿子的意见,便自作主张,直接提笔给未过门的儿媳妇写了一封信,把她大大夸奖一番,并郑重其事地把儿子“托付”给她。
1933年暑假,钱钟书与杨绛在苏州订婚。本来,两人完全是自由恋爱的,但还得颠颠倒倒地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钱钟书由父亲领着,羞羞答答地来到杨家,见杨绛的父母亲,正式求亲,然后请出男女两家都熟识的亲友作为男家女家的媒人来“说媒”,然后是订婚。当时杨绛的父亲正值生病,诸事从简,但还是在苏州一家饭馆举办宴席,请了双方的族人至亲好友。杨绛后来回忆说:“我茫然不记得‘婚’是怎么‘订’的,只知道从此我是默存的‘未婚妻’了。那晚,钱穆先生也在座,参与了这个订婚礼。”
订过婚后,杨绛要回清华读书,钱基博介绍杨绛和时任燕京大学教授的钱穆同行,一路照顾她。钱钟书送杨绛至火车站,把杨绛和钱穆及行李送上火车。钱钟书仍在光华大学教书。
杨绛的《我们仨》感动无数的读者。
1935年春,钱钟书参加了教育部第三届庚子赔款公费留学资格考试。当时国民党教育部将英国退还的庚款奖励国内成绩优秀的青年到英国留学,但这种公开招考的录取名额极为有限,全国总计只有20多个名额,而钱钟书所报的英国文学只有一个名额,他报了名。有一位钱钟书清华的同学——万家宝(曹禺)准备报考,听说钱钟书报名了,他就没有敢去报名。果然名不虚传,钱钟书他以绝对优势名列榜首。为三届各科之冠。
钱钟书立即把这一消息告诉杨绛,希望她能与自己一道赴英留学。杨绛杨绛最后作出决定,与钱钟书结婚,打算不等清华大学毕业就伴随钱钟书一同出国。此时杨绛还需要一门课大考,于是她同教师商量,采用论文形式代替,终于提前一个月毕业。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这是人生的一个悖论。
据汤晏《一代才子钱钟书》记载,1935年7月13日(阴历六月十三日),钱钟书与杨绛在苏州杨绛娘家大厅内举行了婚礼。结婚仪式采用西式,文明结婚。有男傧相、女傧相。新娘披长纱,有为新娘提花篮的花女、及提拖地长纱的花童,还有乐队奏曲。由杨绛的父亲杨荫杭主婚,张仲仁证婚,新郎新娘鞠躬为礼,戴戒指,并在结婚证书上用印。迎娶到无锡钱家后,一切礼俗和仪式都按照中国传统的来。
这一天,两家的亲朋好友来了许多人,连无锡国专的校长唐文治、陈衍老先生都来祝贺,还有一对神秘嘉宾——新月诗人兼学者陈梦家、夫人赵萝蕤。赵是燕京大学校花,考入清华研究院,与杨绛为同学。众宾客济济一堂,喜气盈门。
钱钟书和杨绛结婚那天,天气很热,到钱家后,摆宴席,宴亲友,烦琐的仪式把新郎和新娘都折腾病了。钱钟书结婚那天的体验后来移植到他的小说《围城》中,就是曹元郎和苏文纨结婚那一幕。杨绛在《记钱钟书与〈围城〉》一文中说:“结婚穿黑色礼服,白硬领圈给汗水浸得又黄又软的那位新郎,不是别人,正是钟书自己。因为我们结婚的黄道吉日是一年里最热的日子。我们的结婚照上,新人、伴娘、提花篮的女孩子、提纱的男孩子,一个个都像刚被警察拿获的扒手。”
杨绛还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一代才子钱钟书》补充了不少珍闻。如书中叙述钱、杨举行结婚典礼的情形。“那天宾客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杨绛的三姑母杨荫榆,她来吃喜酒时,穿了一身白夏布的衣裙和白皮鞋,衣纯白而麻织,似吊丧,所以在场宾客都觉得诧异。可是杨绛知道,三姑母已多年不置新衣,七八年前很帅的服装已经不入时了。”三姑母固然特异,新人却很是通达。
1981年与钱钟书和钱瑗摄于三里河寓所。
1935年8月13日,夫妻二人从上海启航,去英国留学去了(杨绛是自费)。这是他们夫妇伉俪情深家庭生活的开始,也是钱钟书和杨绛成为学界泰斗的起点。
2003年,距离钱钟书和杨绛订婚70年后,杨绛出版《我们仨》,这本素净、从容、感人至深的回忆录成为超级畅销书。尘世中,有这样一个家:爸爸(Pop)是钱钟书,妈妈(Mom)是杨绛,女儿是钱媛(圆O)。六十年间缘起缘灭,六十年岁月沧桑,因为爱,超越了生死。一个92岁的老人,夫逝女亡,静思追忆往事,然全书风格哀而不伤,读来令人心生温暖,总是泪中带笑。独伴青灯的杨绛先生淡淡地说,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满纸洞彻生死的达观,将一个世纪的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都暗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