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3D打印教育成为学校必修课

2020-07-13     OKidea好智力

原标题:教育部:3D打印教育成为学校必修课

3D打印,又称为“增材制造”,属于快速成型技术的一种,是一种以数字模型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使用3D打印设备将材料进行逐层添加从而制造出三维物体的新型制造技术。它是信息网络技术与先进材料技术、数字制造技术的密切结合。

跟传统铸造技术相比,3D打印技术最大的优势在于不需要模具即可实现各种形状产品的制造。因此3D打印技术特别适合应用于利用模具铸造困难、形状复杂、个性化强的产品。此外,传统制造技术中,产品模具需要多次调试,研发成本较高。而3D打印技术可以大大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

3D打印技术已作为制造限量设计原型的技术而被使用超过30年了。如今,随着3D打印机价格的下降以及大量开源工具和付费模型的出现,3D打印技术获得了惊人的发展,庞大的“创客”群体更是无时不刻的在突破这项技术的极限。

甚至有人预测,在2040年,新一代的3D打印机将可以融合多种材料,电子元件,电池以及其他原件,人们将会利用3D打印技术制造工具,电子产品,备用零件,医疗设备等各种产品,并按照自己个人需求来实现真正的“私人订制”,3D打印技术将彻底改变世界。

专业设置是职业院校连接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的桥梁,近期,根据《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教育部组织开展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修订工作,确定增补46个新专业,将增材制造技术(3D打印)应用列入其中。据介绍,此次新增的46个新专业也与今年初,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13个新职业进行匹配。

参与本次修订工作的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教学室副主任刘义国介绍,此次新增专业主要针对两种需求:一是反映行业新业态发展、产业链延伸交叉与技术进步需求,如家庭农场生产经营、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增材制造技术应用、新能源汽车装调与检修、移动应用技术与服务、网络信息安全、物联网技术应用、无人机操控与维护、机场场务技术与管理、茶艺与茶营销、康养休闲旅游服务、智能养老服务等专业;二是适应产业转型升级要求,职业岗位更新拓展需求,原有专业衍生出新专业,如光伏工程技术与应用、电梯安装与维修保养、冷链物流服务与管理、快递运营管理、跨境电子商务、网络营销、国际货运代理等。

从一系列教育部政策的导向,可以看出教育部对发展机器人、编程教育、3D打印技术的决心!

2018年1月5日,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的有关情况》提出,要将三维设计、开源硬件、人工智能正式划入新课标,成为高中学习的必修课。

2018年3月12日,教育部发布《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2018年工作要点》,表明积极探索新理念新方式,持续关注STEAM教育和创客教育等对中小学教育、课程发展的影响,开展移动学习、虚拟现实、3D打印等技术在教育中的实践应用研究。

2018年4月13日,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完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充实适应信息时代、智能时代发展需要的人工智能和编程课程内容。推动落实各级各类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并将信息技术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sHHWWnMBiuFnsJQVIK6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