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考98分家长患抑郁症,放弃自我的爱,才是对孩子最深的伤害

2019-09-12     小皮育儿经

39岁的秦女士是杭州一所重点小学的语文教师,32岁才生宝宝的她对孩子抱有极大的期望,儿子5岁时就让其上小学,比普通孩子早上了一年,如今正值儿子上小学,身为重点学校的教师,她对儿子的标准要求永远都是100分,有时候儿子考了98分,她就会忍不住去训斥:“我班上的孩子一半都考了100分,你为什么考不到?!”

儿子的成绩常常让她觉得自己很失败,为什么自己教的了别人的孩子,却无法把自己的孩子教好,自己的孩子为什么如此愚钝?

而在今年4月时,秦女士还因为儿子一次考试只考了72分而留下遗书,吞安眠药打算自杀,幸亏发现及时,最终保住了性命,后来经诊断,秦女士患有严重的抑郁症。

你的成就,无需孩子证明

每次当我写一篇如何不打不骂教育孩子时,底下都必定有几条留言义愤填膺的指责我,说:“孩子调皮的时候,说什么都不听,你们这些专家每天都宣传不打不骂,你们的孩子是不是都教育的很厉害了,从来不会无理取闹是吗?”

甚至就算我写一篇孩子不要“穷”养时,都有人连文章都没看完就讽刺:“作者家里有金矿,孩子要什么就给买什么。”

这些留言没有让我太生气,但是却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成功都需要他人来证明了,就像如果连你都会感冒,我凭什么确信你是个好医生;如果你没有一个十分优秀的孩子,你凭什么去指导他人如何育儿;就像这位教师妈妈,如果你的孩子考试都考不到满分,我又如何去认可你的教育水平。

虽然这些言论看起来没有什么问题,但在育儿这条路上,不管何时,你看到的孩子都是片面的,我无辜的孩子,为什么就要为了证明我是一个合格的妈妈就要没有了自己的小情绪他自己的小失误,她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孩子,她偶尔会哭闹,也会耍小无赖,看了n多绘本,依旧大字不识几个,她不是一个天才,不是一个学霸,但那又怎样呢?

女儿2岁多的时候,有一次我们玩角色游戏,我扮演一位小宝宝,在“回家”路上因为“丢”了一颗糖果在那哇哇大哭,女儿马上从地上爬起来飞奔到我身边抱着我的头安慰我“妈妈,没关系的,妈妈不要哭,我们一起去找糖果吧。”

“丢”糖果的时候我没有真的哭,可是女儿抱着头安慰了我一顿,我就真的哭了,到那一刻我醒悟了,我突然有了力量和坚定,我不再在意那些留言,我养孩子从来不是要她为我证明什么,我的孩子就是她自己,她偶尔特立独行,偶尔放荡不羁,但是至少她在自己的世界里很真实。

很多时候,我写育儿文章,不是为了让大家依照我的方式去教育孩子,毕竟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我只是把我知道的,写出来,分享出来,希望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提供一些新的视角,让大家知道,育儿不是只有一种方法,家长们可以从很多方面去思考,去解读孩子的行为和问题,从而总结出属于自己的最适合自家孩子的方法。

你的孩子,原本你只祈求他健康快乐成长

不久前,长沙一位妈妈发布了自己5岁的孩子因为去喷泉玩水,结果不小心触电的事,虽然最终从死神手里夺回了一条命,但由于电击伤,导致内部器官和各项心肌酶指标都非常糟糕,同时还影响肾脏功能的健全,以后甚至还可能有心脏问题。

在ICU重症病房里,看着孩子醒来,妈妈含泪写下这样一段话:从前,对于孩子,我要求他才艺双全,要求他知书达理,要求他自主独立,要求他学业优异,要求他各种,而现在,我只要求他:健康,平安,快乐。

随便翻翻朋友圈,相信十之八九的家长在孩子出生那一刻发的留言都是希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可是随着孩子长大,又有多少父母还能坚持初衷。

真的是孩子变得不懂事了吗?变得愚笨了吗?可惜孩子不是泥人,他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凭什么你希望他变成什么样,他就得变成什么样,甚至当他达不到你的要求时,你就要往他头上扣上屎盆子,说他不孝,家长是否反思过,对孩子一天一个要求的是你,善变的那个人,是家长啊。

我见过最累的父母,就是使出浑身解数控制孩子甚至牺牲自我为了让孩子成才的父母,在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你的父母,控制欲有多强?

有一个答案,让我看到了无数家长的影子:“我有抑郁症,因为我的妈妈,从小到大,我说的她要一一驳回,我喜欢的她一一摧毁,我想要的她一一嫌弃。

她对我的控制欲太强了,小到衣服花纹,大到人来人往的人,她可能没有意识到,她打着“为我好”,做了太多让我奔溃的事。

我想快点长大,但我还有好几年要熬。”

在这个孩子的控诉中,我们看到了太多的无奈,还有多少父母以爱的名义偷偷做着伤害孩子的事情,有这样一段话总结的很精辟:“要听话”用来杀自由,“要孝顺”用来杀独立,“就你跟大家不一样”用来杀想象力,“少管闲事”用来杀自尊,“养你这孩子有什么用”用来杀自尊,“我不许你跟他/她在一起”用来杀爱情。

乌克兰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这样一句话: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在教训孩子、命令孩子的时候才是教育,你们在生活中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是在教育。

所以,爱孩子,不必多说,想要孩子听话,就尊重他的情绪和感受,想要孩子孝顺,自己就先做给孩子看什么才是孝顺,想要孩子认真学习,就自己先拿起书本,做的意义远比说的效果好的多。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是在纪伯伦的诗中: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他们借助你来到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边,却不属于你。

再一次想到这句话,是看到热播剧《小欢喜》里陶虹演饰的宋倩,自离婚后,她将自己全部的身心都投在了唯一的女儿英子身上,从一日三餐到习题辅导,精确到分钟的学习规划,为了英子备考特意辞职,见缝插针打听英子所有的消息,宋倩竭尽全力做着自己“好妈妈”的人设,用“你是妈妈最重要的人,你是妈妈的一切”绑架着英子的情感和生活。

可是结果呢?宋倩用了足够多的力气,却没有培养出一个感恩的孩子,最终逼的英子差一点就跳河。

而昨天,当我看到“孩子考98分家长却患了抑郁症”时,我脑海里再一次跳出这句话,我们对孩子真的太较真了。

孩子小时,他依赖你,那么你就有责任去教他;可随着孩子长大,有了自己的想法,我们就应该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不应该再去控制他的行为,而是去引导他,给他正确的指点。

你的孩子因你而来,但总有一天他会长大,他会离你而去就像当年你离开父母那样,如果我们总是企图操纵着孩子,不仅自己无法心安,甚至连孩子都要一生背负着你的喜怒欢乐,这样的他们还如何去追随自己的心,这样的你们注定都无法拥有自我。

一直以来,我都在心里默默告诫自己,养孩子尽力就好,既然我注定无法陪伴他一生,那么该犯的错就让他犯吧,该撞的南墙就让他撞吧,孩子越小,试错的成本越低,如果注定这辈子一定要犯这个错,那我宁愿他越早犯越好。

儿孙自有儿孙福,爱他却不牺牲自己,疼他却依旧给他足够的自由,这才是我理想中最健康的亲子关系。

生儿育女是为了什么?我见过最美的答案是:为了付出与欣赏,不求孩子完美,不用替我争脸,更不用帮我养老,只要这个生命健康存在,在这个美丽的世界走一遍,让父母与他同行一段就好。

结语:

我一直相信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就像弓和箭,在孩子小的时候,你铆足了尽把弓弯曲,等孩子长大了,你再用尽全力让箭从你眼前射出,虽然你只能看到箭的前段射的又快又好,但你也只能含着泪看着箭飞向远方,直到消失不见,带着祝福挥挥手。

我是小皮育儿经,育婴师,育有3岁女娃一枚,多平台原创作者,爱学习,爱生活,关注我,让我们一起了解更多孕产、育儿、教育知识,一起成为更好的父母。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sAU5ZW0BJleJMoPMUXz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