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作业诱发心梗,拍断手掌,钻冰箱如今已经是小菜一碟,最近黑龙江有一“狮吼功”妈妈更是让全小区的人见识了家有小学生要辅导作业,现场是有多惨烈。
事发乌漆嘛黑的半夜10点半,对面楼一妈妈毫无意外的再次对全小区居民进行作业洗礼:
“这是小a,你整个大A干啥,啊!”
“学老了你啊?干啥啥不会!”
同小区居民表示:就是一个妈妈在辅导她的儿子写作业,对孩子一直发脾气,整个小区都能听见,她不止一两天了其实,就经常能听到她家这种情况。
尽管被骚扰不是一天两天,但居民依旧表示“我可以理解”。
时代变迁,谁都没想到曾经我们家长都没空瞧一眼的作业,如今会成了新晋家长的致命点。
现在哪个家长要是在群中说一句“我辅导孩子时没拍过桌子”,那绝对是所有其他家长眼中“耶稣”般的存在,而且是头顶光环亮瞎眼的那种,取经一定是接下来少不了的标准流程。
但人生漫漫,让辅导作业气坏了当家长的身子,不管对孩子还是家长自己来说,显然不是什么划算的买卖,但辅导作业真的就没有什么可行有效的方法吗?其实未必。
忍住,延迟纠错
“做一遍、错一遍、纠正一遍、再错一遍、再纠再错……”这种一说就忘,学习记忆赶上金鱼,7秒后就是重生,绝对是引爆所有家长情绪的导火线。
尽管很多家长表示都是为了孩子能知错才及时指正,初衷是好的,但这种行为真的靠谱吗?这不,邻居乘凉大爷不是立马上线要锤给锤了嘛。
人家这是艺术夸张?不要你觉得,也不要我觉得,我们不如就用事实说话!
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Andrew C. Butler和耶鲁大学Henry L. Roediger两位心理及脑科学教授,曾做过这样一组关于教育学和心理学间隔效应有关实验,邀请了48位华盛顿大学本科的学生,从GRE、托福、SAT学习指南中挑出12篇文章,每篇文章约280-300个词,分成四段,每篇文章呈现时间为50秒进行测试。
48位学生分成四组,分别为
- 无测试小组:读完就行;
- 有测试无反馈小组:读完做测试,但是不知道对错;
- 立即反馈小组:做完即时纠错,然后再做下一题;
- 延迟反馈小组:做完后经历10分钟干扰做与测试无关的事后,再给出正确答案。
第二天,教授再次对参与者进行测试,结果显示:学习后不测验<测验后不反馈<测验后即时反馈<测验后延迟反馈,但是立即反馈和延迟反馈的学习效果相差不大。
于是,两个教授又设计了一个实验,这次的实验与之前基本一样,只是延长了时间轴,将反馈的时间从10分钟延迟到了一天,再次测试时间则从第二天延迟到一周后。
结果显示学习效果的差距明显拉大了,延迟反馈有了更明显的优越性。
对此,两位教授表示:延迟反馈是通过拉开时间间隔进行实际上的重复学习,相当于学习了2次,因此对于长期记忆效果会更有优势;而即时纠错,就像是一次性进行大量学习,短期记忆效果好,但对于长期记忆效果却不如延迟反馈明显。
从这个结论也可得出,如果像文首黑龙江那位妈妈那样步步紧盯“这是小a,你整个大A干啥,啊!”,孩子多数也就进入老大爷的死循环模式,气死自己还教不会孩子。
与其如此,家长不如老老实实让孩子做完所有作业后,再集中纠错,让孩子学习两次,更有利于长期记忆。
走开,远交近攻
自从家长辅导作业上线之后,就诞生了一个新成语含义,远交近攻新解:离远点还能稍微交流交流,离得近了,想不攻击都难。
陪写作业现在几乎是每个家长的必修课,可以不睡觉不做家务,但是孩子写作业一定要陪着盯着,否则就担心孩子不是敷衍了事,就是能磨叽到地老天荒。
但是家长坚决要陪孩子写作业,却又忍不住自己,更没有一个问过孩子感受。
比起家长不想辅导孩子写作业,孩子更不想要家长陪!
有这样一个街头采访,问:对家长辅导作业有什么看法?
根据大脑运作机制,心理学上把大脑分成三部分:
- 本能脑:处理应激反应,也就是大脑本能的“逃生机制”本能,比如地震时双腿不自觉往外跑,对方抬手时本能抱头;
- 情感脑:处理情绪,比如他爱不爱我?他怎么能不爱我?不爱我怎么……
- 理性脑:负责高级思维活动,比如通过什么做法能让家长认同我,这道题目可以如何解题,可以进行缜密逻辑思维活动。
而在家长紧盯下,写作业的孩子的大脑则分为这三部分:
- 本能脑:我这道题不太确定,写错了会不会打我,到时候该缩头还是抬手……
- 情感脑:妈妈这么生气,大概是不爱我了吧,要是被赶出去了我该怎么办,呜呜呜。
- 理性脑:连活下去都是个问题了,还写个P的作业!
在马斯洛人类需求五层次理论中,心理学家马斯洛把需求从低层次到高层次依旧做了排序,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但对孩子而言,我们可以将其简化成如此4个需求,但依旧不变的是,生活需求>安全需求>情感需求,因此,要想孩子全身心投入作业,去追寻满足自我价值需求,离孩子远一点,给孩子安全感,满足底层3个基础需求是关键!
但离孩子远了,孩子能磨叽到海枯石烂怎么办?2个小tip重点圈起来:
一、将功课拆分成每个能在15分钟左右时间能完成的小单元,一个单元结束后再进来检查并提出反馈意见,记住!是提出建议,不是责骂也不是检查纠错,仅仅只是作为进程指导。
二、等所有被拆分的小单元作业做完,再进行统一纠错、反馈检讨,共同制定明日需改进的地方,比如不够仔细错了不该错的题,因为一道难题耽搁了整个进程,可将难易顺序进行调整等。
忌填鸭,提升逻辑
很多家长发现,在孩子小的时候,大家的成绩都差不多,但是到了四五年级的时候,差距就开始越来越大,无论孩子怎么努力追赶,总还是跟别人差一截。
这是因为随着知识的不断深奥和对阅读能力要求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孩子思维已经跟不上,连题目都看不懂了。
小学三年级试卷上曾有这样一道备受争议的题目,乐器商店新进了9把小提琴,共花了3600元,售价合理的是?A.498元/把。B.400把/元。C.498把/元。D.400元/把。
如果您选的是D,那么恭喜您,答错了。正确答案是A。
这道题坑吗?坑!但也恰恰反应出现在的教育模式正在改变,死记硬背不再是取胜的关键,让逻辑思维能力活跃起来才是将来的大趋势。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Carol Dweck在研究儿童大脑发育时曾指出:儿童大脑在婴幼儿阶段发育特别快,但是到了大龄后,速度明显减慢。
因此,要想培养儿童逻辑思维能力,越早开始,效果越好。
——我是小皮育儿经,育婴师一枚,职场妈妈,带娃码字
——多平台优质原创作者,会点孕产,懂点育儿,儿童心理研究爱好者
——孕育、带娃是当家长一生的事业,关注我,一起更轻松带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