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女性,你一定听过这个忠告:生了孩子就不会痛经了。
但是结婚后,你也一定听过这句话:不生孩子,你结婚干嘛?
痛经就生娃,结婚就要生娃,还有更奇葩的是夫妻感情不好?生个娃就好了。老公玩心重?生个娃就收心了。夫妻感情好?那更要多生了。
这些千奇百怪的生娃理由,长辈们总爱把孩子吹的能包治百病,而且这些奇怪的理论不知来源,理由粗俗,可一旦结婚后,我们又不得不接收一波又一波的催生信号。
我就有这样一个朋友,因为年龄原因被逼婚,匆匆相亲后差不多也就结婚了,可结婚后,夫妻矛盾日益加剧,朋友闹着要离婚。
父母见大龄闺女好不容易给抓住一男的,而且才新婚就要离婚,这在农村得多丢人,死活不同意。
但是也见不得朋友每天作天作地,就给朋友出主意:生个孩子就好了,男人当了爸爸自然就成熟了。
就这样,朋友怀孕了,生了个女儿,老公看起来温柔了许多,开始着家,每天笨手笨脚的给孩子换尿布,冲奶粉,对孩子关爱有加,也觉得朋友不容易,更多了一份关怀。
然而好景不长,孩子无休止的哭闹、奶粉、尿布、营养、早教、教育……一切彷佛回到了生女儿之前鸡飞狗跳的生活。
朋友感觉无望,又向父母表示自己要离婚,结果父母又开始劝说:男人都注重传宗接代,有了儿子就有了根,也就收心了,而且婆婆也会站在你这边。
原本朋友不同意,现在生活已经一地鸡毛了,再生个二胎不是添乱吗,而且生男生女也不是自己说了算,万一生的不是儿子,难道要一直生下去吗?
只是不生,自己和老公关系只会日渐糟糕,而生也许还有一丝希望挽回,想起自己生女儿那会老公的温柔,于是朋友最终还是经不住亲妈的劝解,就这样怀上了二胎。
尽管生男孩如赌博,好在朋友赌赢了,生了儿子。
然而事与愿违,老公丝毫没有改观,甚至比生女儿时更不着家,说孩子吵闹,影响自己休息,无法更好工作,就这样名正言顺拿家当旅馆,偶尔回家,经常性鬼混。
朋友受不住了,坚决要离婚,结果父母又数落她了:孩子都两个了,离什么婚,你又不赚钱,离婚了让两个孩子跟着你喝西北?忍忍吧,说不定哪天看在孩子面上就回心转意了。
于是,现在可怜的朋友就只能带着两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困在家里苦苦煎熬,过不下去,又离不了。
其实这样的事例并非个例,这世间总有人拿生孩子当拯救感情的神药,觉得一个男人之所以不负责任是因为没当过爸爸,只要有了孩子,夫妻感情就能瞬间治愈了。
于是双方感情出现问题的时候,不去想着如何解决,而是选择生孩子,结果现实却是孩子生了一个又一个,那个不着家的男人依旧神清气爽的如个单身小伙子。
记得金星曾回答过这样一个问题:“生孩子能不能拴住男人的心?”
金星说:我不敢保证生个孩子能不能拴住男人的心,但我敢肯定,生个孩子能把女人栓的牢牢的。
我们不可否认,现实中确实会有极少数男人因为孩子而回心转意,甚至发现妻子的好。
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更多的是生孩子之前的浪子,也许会因为短暂的新生喜悦而转移了夫妻注意力,弱化了夫妻问题,但本质问题未解决,当新生喜悦消失,本性照样会暴露,最终只剩下孩子与女人相依为命。
美国纽约宾汉顿大学心理学教授马斐·约翰逊曾在《卫报》上发表这样一个观点,养育孩子对女性影响尤其深远,孩子的出生降低了离婚的可能性,但对于她们婚姻与终身幸福,这种影响不见得会更幸福。
那些被用来维系情感而出生的孩子,当双方对孩子期望越大时,往往失落也越大,最终的结果就是导致亲子甚至家庭关系恶化。
那些因维护父母情感而出生的孩子都怎么样了?
最近最让人怒火中烧的,大概就是陕西男子摔孩子事件了吧,这视频是个人真的都不忍心看。
可谁曾想,摔孩子的男子是生父,拍视频的女子是生母,就因双方感情不稳定,对孩子抚养权起争执,原本生性暴躁的男子乘着酒劲上头就耍疯,孩子你不要我也不要,那就终结了事呗。
于是7秒内连摔2次,第二次孩子被摔至沙发上后又重重滚落地板,大声啼哭,最终抢救无效而剧终。
都说虎毒不食子,可这世间真的有恶人却专门对孩子下手,而这类孩子,多数又是因各种目的而唯独不是因爱出生的。
在男子把孩子抱起又摔下而女子淡定拍视频的时候,他们实质上已经不把孩子当人看,而是当成分手的筹码,不仅如此,那些一起又一起虐童事件背后,也都隐藏着“去人性化”。
在“去人性化”理论中,研究者将人性进行两种定义,
- 一种是人类天性,是指那些人生而拥有的,比如好奇、悲伤等;
- 一种是人类特质,指人类独有,天生或后天培养的特质,比如智慧、文明、理智等。
孩子作为特殊的小人类,他们还无法如同成年人一般顺利用语言表达自己,另一方面又完全依附于父母而活,也因此弱小的他们更易发生被“去人性化”,更易受到否认和无视,被对方当作物品,而非一个人。
一旦发生了“去人性化”,对孩子的忽视、暴力、虐待等行为也就顺理成章了。
在一期节目中,一个“佣人女儿”诗盈看得让人心疼,之所以称她为“佣人女儿”,并非是因她母亲是保姆,而是她在家里的地位,就是一佣人。
才11岁的她,包圆了家里所有的家务,因动作稍微迟缓,就会受到母亲的催促,“在干嘛、烦死了、真磨蹭”是她母亲的口头禅,而母亲的日常就是陪儿子和小女儿玩。
更让人气愤的是,尽管诗盈如此懂事,依旧无法满足母亲,除了家务,诗盈还要负责弟弟妹妹的玩乐,哪怕最心爱的书被撕烂,她也无法责备,甚至无法向母亲哭诉。
在意料之中的是,从头到尾,甚至直到育儿师的出现和调节,都未见到这家男主人的身影,如此一个彻头彻尾的丧偶式家庭,很难不让人猜测孩子只是用来“维持正常家庭模样”的存在。
因父亲不着家,母亲与父亲原本应对等权力受到挑衅,于是她只能在孩子身上感受自己的权力感。
在成人与孩子的关系里,成年人无疑拥有更大更有威慑的权力,在权力明显不对等的关系中,成年人对孩子所拥有的权力更是全方位的,也因此她们能更心安理得的对孩子发泄自己的情绪,使用自己的权力,对孩子为所欲为。
不乱生孩子,是每对夫妻应负的最大责任
尽管有的家庭喜欢通过孩子去维持正常家庭结构,然而在这个低生育欲时代,不管二胎口号喊得多响亮,也无法阻止有些夫妻坚决不生孩子。
根据《中国生育报告2019》显示,中国生育率下降速度前所未有,当前不仅低于2.45的全球平均水平,还低于1.67的发达国家水平。
不难发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对生孩子这件事更谨慎了,一想到孩子出生后能不能照顾好,能不能养育好,就已经打了退堂鼓。
音乐大师朴树就是那个“杞人忧天”的丁克一族,他曾在数档节目中谈及不要孩子是不敢,是怕孩子受苦,对世界没信心,对自己也没信心。
周迅在《金星秀》里也表达了自己同样的不生育的观点,因为不敢负责,不敢保证,所以宁愿不生。
比起那些因为了解生命,才对生命越敬畏越恐惧的不生育一族,这个世界上却有另一个生育大户的极端,收入低,认知能力低,有的甚至夫妻幸福指数也低,但却有强烈的生育欲望。
前段时间,广西一个家徒四壁的家庭,90后夫妻即将诞下第10个孩子的新闻轰动全网,丈夫一人打工,月入五六千,搬到扶贫新房需要缴一万也没钱,却说日子过得很知足。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在《贫穷的本质》中分析道:对于穷人来说,信息渠道有限,社会认知有限,他们不相信社会保险、退休金、养老金,在晚年时,认为只有孩子才最实在,哪怕一个不孝顺,也还有另一个,孩子越多,养老依靠也越多。
除了养老依靠,在穷人的观念里,“存钱不如存人,人多力量大”也是他们坚持生生生最坚固的信念。
在之前《我和我的11个孩子》新闻报道中,主人公何洪和章胜子夫妇就在1996-2011年间生了11个孩子,面对为什么明知道没有条件还要生这么多孩子的质疑,章胜子坦言“存钱不如存人,有人才有盼头”。
然而事实证明,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数量跟质量无关,原本寒门就已经难出贵子,何况生而不教,就更没有成才的机会。
他们17岁的大女儿因贫穷被嘲,离家出走后精神失常被送进神经病院;
老二成绩优异,却因贫穷被迫辍学;
老三与人斗殴落下残疾;
老四老五整天偷鸡摸狗,混吃混喝;
男主人何洪因贫穷带孩子去庙里混吃,与守庙人发生争执失手,被判无期徒刑。
不管从哪方面看,这样一个数量庞大的家庭,都难以飞出一只凤凰。
随着素质教育的加强,教育成本眼见着逐年攀升,寒门出贵子的几率越来越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看透本质,明白靠数量,不如靠质量,除了经济上的支撑,精神上的爱和支持同样不可或缺。
生孩子,本应该是一道你情我愿的选择题,而不是必选题,选择生育与否,终究应该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力。
如果你已经做好的为人父母的准备,如果你心甘情愿只陪孩子走过一段人生而不求回报,如果你期待有一个人可以爱,明白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用来利用的“物品”,那么不管对于孩子,还是对于父母,亲子之路都将走的更笃定温馨。
一个家庭,不是有了孩子才叫完美;
而是父母爱孩子,孩子信赖父母,才叫完美;
生而教养,才是一个家庭最温馨的模样。
——我是小皮育儿经,育婴师一枚,职场妈妈,带娃码字
——多平台优质原创作者,孕产、育儿、儿童心理研究爱好者
——孕育、带娃是当家长一生的事业,关注我,一起更轻松带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