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100 千克稻谷, 吸收氮、磷、钾的量大概是: 氮(N)21 ~24 千克、五氧化二磷(P2O5 ) 125 千克、氧化钾(K2O)313 千克, 氮、磷、钾的比例大概为2 :1 :3。水稻需硅量很大,生产100 千克稻谷, 吸收175~20 千克硅, 因此在高产栽培时,要进行稻草还田, 施用硅酸肥料或秸秆堆肥, 以便满足水稻对硅的需要。水稻的正常生长还需要硼、锰、铜、锌、钼等微量元素, 也要注意供应。
在不同的生育进程中,水稻对营养元素的吸收也不同。一般在苗期营养元素的吸收量少, 随着生长发育的进行, 营养体逐渐大量生长, 对肥料的吸收也相应提高, 到抽穗前达到最高, 以后, 其根系活力减退了, 对营养元素的吸收量也会逐渐减少。在分蘖期对氮素的吸收达50%, 为最高水平, 其次为幼穗发育期, 但品种间有差异。在幼穗发育期, 对磷的吸收占50% 左右, 达到最高值, 分蘖期次之, 在结实成熟期仍吸收相当数量的磷; 在抽穗前对钾的吸收最多, 抽穗后吸收很少。水稻的施肥量, 可根据土壤对养分的供应量、水稻对养分的需要量以及所施肥料的养分含量和利用率进行全面考虑。水稻对土壤的依赖程度和土壤肥力关系密切, 土壤肥力越低, 土壤供给养分的比例越小。
可以将稻田用肥按施肥时期分为基肥和追肥。水稻移栽之前施用的肥料就是基肥, 包括面肥和底肥。基肥以有机肥料为主,以适量化肥为辅, 主要采用全层施肥方法, 也可以采用浅层施肥和表层面施的方式。按施肥时期可以把追肥分为分蘖肥、穗肥和粒肥。
在水稻返青分蘖期施用的肥料叫做分蘖肥, 可以使分蘖早生快发。连作早、晚稻通常在移栽后1 周内一次性施用氯化钾和尿素。在返青期, 单季晚稻施用钾肥和尿素, 在分蘖期, 要根据苗情补施尿素。穗肥就是在幼穗分化期施用的肥料, 可以加快水稻的幼穗分化和生长发育。肥料又可分成促花肥和保花肥。施用促花肥是为了促进颖花的分化, 通常在倒3 叶出生时施适量的速效性肥料。施用保花肥是为了保护颖花的生长发育, 通常在倒1叶露尖后施适量的速效性肥料。粒肥就是指水稻抽穗之后施用的肥料, 以增强植株的后期生长、增加粒重。一般采用根外追肥的办法, 如喷施磷酸二氢钾或1% ~2% 的尿素, 使用时以傍晚喷施为好, 应避开花期。
水稻的几种施肥方法: 一是“前促冶施肥法。其特点是在水稻生长前期施入所有肥料, 多采用早施攻蘖肥、重施基肥的分配方式, 通常基肥占总施肥量的70% ~80%, 剩余肥料在移栽返青后就全部施用。
二是前促、中控、后补施肥法。注重稻田的早期施肥, 强调中期限氮和后期氮素补给, 通常基肥、分蘖肥占总肥量的80%~90%, 穗肥、粒肥占10%~20%, 适合分蘖穗比重大、生育期较长的杂交稻。
三是前稳、中促、后保施肥法。减少前期施氮量, 中期重施穗肥, 后期适当施用粒肥, 通常基肥、分蘖肥占总肥量的50% ~60%, 穗肥、粒肥占40% ~50%。另外还有一次性全层施肥法等, 近来有了较快的发展。高产水稻还要增施磷钾肥和有机肥, 提倡氮肥深施。增施有机肥不仅能为土壤提供较多的腐殖质, 使土壤肥力得到提升, 还能通过无机肥料和有机肥料的配合, 对营养元素的循环和平衡起很重要的作用, 是调节水稻营养的重要措施。为了促进根的生长, 提高水稻的抗逆性, 可以增施磷肥。
为了增高水稻体内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含量, 使其茎秆坚韧, 提高其抗倒能力, 提高其叶片的光合效率, 可增施钾肥。
为了将铵态氮肥施在土壤的还原层, 必须深施氮肥, 因为还原层缺氧, 铵态氮无法转化成硝态氮而随水流失, 能使氮素很好地保存于土壤中, 达到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延长肥效的目的。为了达到深施的效果, 可以先施肥后翻耕, 也可以采取“以水带氮冶的方式进行深施, 即在施氮肥后马上灌水, 通常沿丰产沟缓慢地流入稻田, 使施入的氮肥随水深入到耕作层, 实现深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