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机农业发展的背景
20世纪7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现代常规农业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粮食产量的同时,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品,使环境和食品 受 到 不 同 程 度 的 污 染,自 然 生 态 系 统 遭 到 破 坏,土 地 生 产 能 力 持 续下降。
为探索农业发展的新途径,各种形式的替代农业,如有机农业、生物动力学农业、生态农业、持久农业、再生农业及综合农业等概念应运而生。它们虽然名称不同,但其哲学原理与思想都是相同或相近的,都是将农业生产建立在生态学基础上而不是化学基础上。也可以说它们是替代农业的不同流派。有机农业就是在常规农业出现一系列危机的情况下,诞生的一种替代农业模式。
二、有机农业的起源
1909年,美国农业部土地管理局局长金 (F.H.King)途经日本来到中国,他考察了中国农业数千年兴盛不衰的经验,并于1911年写成 《四千年的农民》一书。书中指出中国传统农业长盛不衰的秘密在于中国农民勤劳、智慧、节俭,善于利用时间和空间提高土地利用率,并以人畜粪便和一切废弃物、塘泥等还田培养地力。该书对英国植物病理学家霍华德 (Albert Howard)影响很大,他在金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总结和研究中国传统农业的经验,于20世纪30年代初倡导提出了有机农业,并由Eve Balfaur夫人和英国土壤学会首先实验和推广,并编著了 《农业圣典》一书,推崇中国和东方各国重视有机肥的经验,此书成为当今指导国际有机农业运动的经典作之 一。1940 年美国 的 J.I Rodale买 下 了 位 于 宾州 库兹镇 的 一 个 有25.5hm2土地的农场,从事有机园艺的研究,并于1942年出版了 《有机园艺和农作》 (现名 《有机园艺》),开始了有机农业的实践,创建了有机农业研究中心。1945年 T.I.Rodale出版的 《堆肥农业与园艺》一书,到1980年已再版24次。美国加州大学的圣克鲁斯分校设有有机农业的学术中心,德国等国家也有有机农业研究所。20世纪90年代,有机农业的重点在南美和非洲,每两年会召开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美国农业部曾于1979年组织10人小组对美国有机农业进行了广泛调查,肯定了它的作用,并于1980年写的一份 “有机农业的报告和建议”中定义有机农业为一种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和家畜饲料添加剂的生产体系。它在可能的范围内尽量依靠作物轮作、作物秸秆、家畜粪便、豆科作物、绿肥、外来有机废物、含有矿物养分的岩石和病虫害生物防治方法等,以保持土壤肥力和耕性,供应植株养分,并防治病虫杂草。到20世纪80年代末时,美国和西欧就已经有约1%的农民在从事有机农业实践了。
三、有机农业的哲学思想
有机农业以拒绝使用人工合成的农用化学品和对环境有益而著称,但20世纪20年代最初提出有机农业概念时还没有大量出现农用化学品,也没有严重的环境问题。那么,有机农业的先驱者们,德国的Steiner、瑞士的Muller、英国的How-ard和Balfour、美国的 Rodale等究竟是从什么角度提倡发展有机农业的?现在看来起初主要从生态健康的角度,而不仅是从环境的角度提倡用有机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强调在相对封闭的系统内循环使用养分来培育土壤肥力和生命活力,使作物能够健康生长,生产健康的产品。这些先驱者们不是简单地看待疾病和导致疾病的原因,而是努力 从 整 体 观 念 探 索 健 康 的 根 源。Balfour作 为 人 类 营 养 学 先 驱Robert Mc Carrison的学生,发表了 对 健康 的 著 名论 述,即 土壤、植 物、动物和人类的健康是息息相关不可分割的整体。Mc Carrison先生在系统地观察许多人及其饮食习惯后,发现最健康的人的饮食多为来源新鲜、少加工、营养保持完整的食物,农业生产的食品则来自于自然循环完整的系统,没有受到化学物质的干扰。
除健康之外,有机农业的另一思想是可持续发展。IFOAM 1977年召开的第一次科学大会的主题就是 “迈向可持续农业”。Balfour在其报告中指出可持续农业的本质就是永久性,意味着要采用保持土壤永久肥力的技术,尽可能使用可再生资源,不污染环境,促进土壤和整个食物链中的生命活力。E.F.Schumacher在他的“小的就是美丽”一书中提出了人们应通过发展一种带有新型生产方法和消费模式的可持续性生活方式来代替建立在增长与消费基础上的经济。这种生活方式必须建立在有限制的消费的基础上,“因为我们生存的世界是有限的”。有机农业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方式之一。
7
四、有机农业的目标和原则
有机农业的目标是稳定、持续地生产优质安全的农产品。要实现此目标,就必须保证生产所依赖的土壤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要维持土壤质量的持续优良。土壤质量包含土壤健康质量、土壤肥力质量和土壤环境质量三个方面。土壤健康质量主要强调土壤生态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平衡状态;土壤肥力质量则强调土壤作为植物的养料库,给作物提供养料的能力;而土壤环境质量强调的是土壤作为生物的环境要素,必须要符合一定的质量标准,不能因为土壤质量的原因导致所生产的产品质量下降或对其他环境要素带来不良影响。
为了实现以上目标,有机农业生产和加工储运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系统的自然和谐与可持续性原则 土壤、植物和动物之间的自然循环和谐运行;关注 (生产和加工)系统内部和外部其社会和生态影响的延伸;提倡因地制宜的方法 (栽培、生物和机械)维持和增加土壤的长期肥力和生物活性,反对依靠外来物质投入;通过可持续生产体系和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保护,保持和提高农场及其周围环境的生物多样性;通过加强农场内基因资源管理,维持和保护基因多样性;促进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及水生生物。
(2)清洁与节约的原则 在生产和加工体系中尽可能使用可再生资源,尽量避免产生污染和废弃物;鼓励培育本地生产和销售;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间的平衡;提供足够的生活条件,让动物能展示其基本的自然习性;使用可生物降解、能循环使用的和再生的包装材料。
(3)社会公正的原则 使从事有机生产和加工的每一个人都能有一个安全的、有保障的、健康的工作环境;建立一个完整的生产、加工和销售链,对生态负责;承认传统农业体系和地方传统知识的重要性,对其加以保护并从中学习有益之处。
五、发展有机农业的意义
从有机农业的目标和原则我们不难看出,所提倡的质量全过程控制和可持续发展观对人类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和农产品质和量的保证都具有非常深远的重要意义。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有机农业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恢复、保持和改善
现代农业主要依靠化肥、农药的大量投入,使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被打破,农药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也伤害有益生物特别是鸟类及天敌昆虫,进而危及整个生态系统,使生物多样性减少。大量化学肥料的投入是使江河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地下水硝酸盐含量增加的原因。同时由于农家肥用量的减少,使土壤有机质耗竭,土壤板结,团粒结构丧失,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大大下降,水土流失严重,生产力下降。有机农业强调农业废弃物如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的综合利用,减少了外部物质的投入,既利用了农村的废弃物,也减轻了农村废弃物不合理利用所带来的环境污染。
化肥和合成农药的生产通常均需要消耗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发展有机农业可以减少化肥、农药的用量和生产量,从而降低人类对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同时也减轻化肥农药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工业污染。
在生态敏感和脆弱地区发展有机农业可以加快这些地区的生态治理和恢复,特别是水土流失的防治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实践表明,在常规农业生产地区开展有机农业转换,可以使农业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天敌数量和生物多样性也能迅速增加,农业生产环境能够有效地恢复和改善,土地、水资源、植被和动物界所受到的破坏与损害的程度将减轻。
2.有机农业有利于食品安全和改善饮食健康
现代常规农业的特点是集约化程度很高,作物生长快、产量高,但农产品品质下降,而且高农药残留、高硝酸盐含量是对人类健康的最直接威胁。而有机食品质优味好,营养丰富,无污染。尤其是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不断曝光,使食品安全问题受到管理者和民众的高度重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高质量的安全食品是一种必然趋势。
3.有机农业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业出口贸易受到各种绿色壁垒的严重冲击,但生产与出口的有机食品,经过专门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的检查认证,可以有效地克服国外各种非关税壁垒,更容易参与农产品的国际贸易和市场竞争。而且产品价格一般比同类的常规产品高20%~300%,因此有机农业对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更加有利。
此外,有机农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减轻了社会和农民的经济负担,避免或减少了增产不增收的现象。有机农业是一种劳动、管理和技术集约的农业,需要的劳动力比较多,农民可以利用较多的时间从事有机农业生产,解决农民就业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