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原理为依据,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方式

2019-10-19   乡村三农小书屋

一 ,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原理为依据,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方式。它是针对现代的“石油农业”生产方式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明确地说,生态农业是在人类能动地、自觉地控制下,充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尤其是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转化率,发挥生态系统的总体功能效率,使自然界不断地保持和改善生态平衡。在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统一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生产及其加工业的生产力水平。因而,生态农业的生产既要符合经济规律的要求,又要符合自然规律的要求。而“石油农业”是指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生产力高度发展,生产工具高度机械化,农艺技术高度科学化,由封闭式农业转向了开放式农业,大量的农业机械、能源、物质由农业外部(工业)来提供,极大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为人们提供了日益丰富的农产品。

但是由于现代农业使用的大量机械作业的燃料,以及所消耗的大量化学肥料、农药、塑料薄膜和电力等,都是石油的直接或间接产品,所以把现代农业称为“石油农业”。这是一种从农业外部向农业投入高能量换取高产量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这种生产方式虽然能够很快取得高产量,却带来了恶化生态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等严重后果。

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类的农业生产,已经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发展阶段。

在漫长的“刀耕火种”原始农业和“铁犁牛耕”传统农业的生产过程中,人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只是单纯地利用自然,甚至是掠夺自然界的物质和能源。虽然逐步形成了精耕细作,为土地浇水施肥,但是这只能是少量物质和能源在农业内部的返还和补偿,来自农业以外的输入极少,因此长期处于生产力低下,经济效益低下的状态,对自然界的破坏力并不大。但是,现代农业的情况就不同了。

有史以来,人类为了生存,必然要从自然界和环境体系中获取所需要的粮食、蔬菜、鱼肉、燃料、衣着、住房、工具,特别是清洁的水和空气等。因而人类不可能离开自然界和一定的环境体系。人与自然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着物质交换,进行着生活资料的再生产,种植五谷、放牧牛羊、饲养猪鸡、栽桑养蚕等,都在逐步改变着自然界的生态系统。由于人口递增,所需要的生活物资也随之增加,为了增产粮食,过度开垦耕地,破坏了森林、草原,甚至破坏了原有的耕地土壤,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水旱灾害增加,生态逐渐失去平衡。当前世界人口趋于爆炸之势,1900年世界人口只有16亿,到1987年世界人口猛增到50亿,增加了2倍多。

人类的消费量也大大增加,这就必然导致对自然资源无节制的开发。罗马俱乐部主席利欧·佩奇在他的《世界的未来》一书中指出:人类已从利用大自然变为滥用和破坏大自然。我们对于地球维持人类生存能力之有限无知得惊人,对资源贪得无厌,而且急不可待,因而产生了人口日益增加,而需要的资源却不断减少的局面。使得四大主要生物系统,即海洋生物、森林、牧场和农田,都已负担过重。书中写道“生命世界再也无力解决当代文明事业带来的大量废物和新的化学品所带来的问题了。生命世界已没有足够的再生能力,来弥补人类活动造成的破坏”。另外,《纵观世界全局》一书也指出,人类已开始“超支过活”“全世界都在推行全盘的生物和农业经济的赤字财政”,即挪用将来的资源、借用子孙的生活资料来生活。

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走上了片面发展“石油农业”的道路,现已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第一,自然资源急剧损耗。美国的农业一年要消耗6000万吨以上石油,1970年美国人口仅占世界人口的1/17,但是消耗的石油量却占世界石油总耗量的35%。从经济效益上看,美国农业自1949年以来,产量只翻一番,而能源消耗量却增加了三倍。第二,环境污染严重。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造成大面积环境污染。”有的地方土壤肥力下降;有的地方大量石化制品流入江河湖海,污染水体,使渔业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有的地方污染了空气,形成酸雨,落到水和田里,土壤变质,土壤上生长的农作物再受污染。使有毒物通过空气、水、农产品进入人体,危害人类健康。西方国家“石油农业”的模式,使我们认识到,这种无机农业虽然比有机农业见效快,产量高,但也具有本身的局限性和破坏性。农业发达国家为克服“石油农业”的弊端,又在主张恢复传统的有机农业,美国中西部实行现代有机农业的农民有3万多户,日本的现代有机农业发展也很快。

但是这种有机农业已经与传统有机农业有了很大差别。传统有机农业与较低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联系,专业化分工不发达,实行农业内部封闭式的物质能量循环转化;而现代的有机农业已包括了生态农业的内容,是与较高的社会生产力相联系的,在专业化、社会化发达的情况下,与农业以外部门紧密相连,进行开放式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转化,根据生态平衡的原理,实现有机农业与无机农业、机械技术现代化与生物技术现代化相结合,避免了“石油农业”产生的弊端,是具有更高的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的生产方式。这是探求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新途径。因此,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纷纷开展生态农业理论研究,并进行生态农业的试验,已出现了生态农场和生态农业区等生产组织形式。

总之,当今世界农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生态农业的新阶段,它象征着农业发展的未来。生态农业就是世界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方向。

二,建立和发展生态农业,是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1.从全国的生态经济问题,看发展生态农业的必要性

(1)我国森林面积减少,覆被率降低。据1976年统计,全国森林面积为18.28亿亩,覆被率只有12.7%,比世界平均森林覆被率的22%低42%。而苏联为34%,美国为32%,瑞典为53%,日本高达64%。到1983年我国统计局统计,森林面积又减少近1亿亩,覆被率下降到12%。据卫星图片分析,我国森林覆被率只有8%,在世界160个国家中排在第120位。可是,至今破坏森林的现象仍然存在,有些地方乱砍滥伐十分严重。森林资源较多的福建省森林覆被率从1976年的49%降低到目前的37%;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1980年比1974年森林面积减少800万亩,近六年时间覆被率从57.8%下降到30%。

(2)水土流失面积扩大,水旱灾害日趋频繁。解放初期水土流失面积是116万平方公里,到1978年为140万平方公里,目前水土流失面积已达15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6%。每年冲走泥沙约50亿吨,其中肥沃表土层就冲掉5000多万吨。冲下来的泥沙,淤积了河道湖底,暴雨一来,洪水泛滥,出现塌方、滑坡和泥石流等恶性灾害。贵州省毕节地区20世纪60年代后,森林损毁,覆被率仅为5.6%。泥石流、滑坡等经常发生,1982年5月一场20分钟的暴雨酿成泥石流,把34户的木井村冲刷个精光,耕地、草山、草坡被冲刷后,蓄水能力极差,地下水位下降,降水少时,旱灾也经常发生。

(3)草原退化,沙化严重,沙漠化速度加快。我国历史上形成的沙漠有12万平方公里,在近50年中沙漠化面积又增加了5万平方公里,在最近的25年间增加3.9万平方公里。此外,沙漠化的潜在土地达16万平方公里,总计33万平方公里。沙漠化速度快得惊人。沙漠区域的扩大,吞没村庄、耕地和牧场,原来的绿洲变成了沙海,破坏着周围的生态环境,威胁着邻区农业生产的发展。

(4)城乡水源缺乏。许多地区人、畜饮水不足,尤其特大城市人口众多,成了难以解决的问题。天津市民很长时期饮用苦咸水,引入滦河后才得以解决。1981年《人民日报》就报道“首都严重缺水,节约刻不容缓”。在我国北方都存在缺水问题,农田灌溉水靠打深井、水库、超采地下水,有的地方地下水位下降,形成漏斗,地面下沉。

(5)污染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现代工业排放废气、废水、废渣“三废”物质和垃圾日益增多,流入江河和沟渠。1985年全国废水排放341.5亿吨中,工业废水有257.4亿吨,占75.4%,经过处理的只有22%。目前我国仅乡镇企业中有污染的小企业约达20万个,污染农田1500万亩。1985年全国排放废气总量达73970亿标准立方米,在长江以南的上海、重庆、贵阳、南宁等城市周围形成了酸雨区。全国工业废渣总量达52590万吨,堆存占地56128万平方米,其中占去农田6728万平方米。再加上城市、工矿区的垃圾和粪便没有处理,都严重污染着环境,威胁着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有的地方已成为肺心病、癌症高发区,有的地方中毒事故屡次发生。

(6)掠夺式生产经营,破坏了农业生态平衡。在农业生产中为了追求高效益,不顾生态平衡,不注意保护资源,进行掠夺式生产经营。由于实行以粮为纲,要求菜农、林农、牧民、渔民粮食自给,造成砍林毁草、围湖拦海造田,破坏了农、林、牧、渔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生态平衡。由于加速农业现代化,农民积极发展“石油农业”,种植业生产种地不养地,几乎放弃有机肥料,普遍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石化产品,使土壤板结、肥力下降,为了再高产,形成逐年增加施用量的恶性循环。林业生产过量采伐,只伐不造,只造不管,存活率低,1949~1976年我国造林存活率仅为31%。牧业生产忽视草原建设,草场贫瘠,超载放牧,草场更加破坏,产草系统失调,整体生产力很低。我国内蒙古草原每亩草场只有生产0.65两商品肉的能力。渔业生产对河湖海的水产品滥捕乱杀。捕捞过度,使资源趋向枯竭,已是有目共睹的严重恶果。生态平衡的破坏给人民带来更大的灾难。

三 ,发展生态农业是当务之急,刻不容缓。应当把保护生态环境,建立生态农业,视为挽救人类、挽救世界的最大任务,谁也不能等闲视之,必须用生态农业的思想,指导农村经济建设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党中央1983年一号文件,明确把“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并列,作为我国发展农业和进行农村改革的“三大前提条件”。在制定我国“七五”计划的“建议”中,又再次明确提出:“在一切生产建设中,都必须遵守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的有关法律和规定,十分注意有效保护和节约使用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严格控制非农业占用耕地,尤其要注意逐步解决北方地区的水资源问题。”但是,上述“三大前提条件”已提出四年,面对现实生态状况应当说我们是理解不深,执行不力。要建立生态农业必须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恢复生态平衡,使生态恶性环境变为良性环境。

1.提高对发展生态农业的思想认识,加强生态经济理论的研究工作

提倡建立生态农业经济,在我国还不到十年的历史,中央和南方一些省市都开始重视起来,但我们大多数人和各级领导同志,对生态经济的重大意义认识还不够。无论城市、农村、工业、农业都陷入盲目发展现代化生产,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生态效益的状态。目前辽宁省研究生态经济问题的人很少,我国只有九个省没有建立生态经济学会,辽宁就是其一。上述辽宁生态污染和破坏之重,应当引起人民和各级领导的注意,要积极行动起来采取措施,争取生态环境尽快好转,逐步实现生态平衡。

2.实行有效措施,加速建立生态农业

例如在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同时积极抓好植树造林、草原建设、治理水土流失;在发展现代化工业的同时,加强治理污染,要增加对治理“三废”的投资,尽快改善和消灭城市和工业产生的污染源;有效地采用农业科学技术,按生态经济规律要求,利用自然资源,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掌握好生态经济的适合度;正确合理地规划,布局农业生产,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建立合理比例关系;加强林业、牧业、渔业生产,建立良性循环的农业经济和生态系统,把生态村一个一个地建立起来;从多方面解决农村能源,发展沼气和小水电,利用生物能、太阳能、风能等,代替木材、煤炭、石油等燃料;特别要在制定现代化经济建设政策时,既符合经济规律要求,又符合生态规律要求。

3.控制人口是改善生态环境、建立生态农业最关键、最重要的决策

人口膨胀对于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状况影响巨大。人类自身无度增加,将会面临灾难性的土地稀缺、物质短缺、资源不足、环境污染、威胁生命等问题,实际上是人类自相残杀,自掘坟墓。我国人口最多,人均资源最少,而且社会、经济、科学技术都比较落后,生产力水平较低,养活十亿人口是非同小可的大事。在现代化建设中,不控制人口增长,不建立生态农业,又不注意保护生态环境,不仅难以实现现代化和国富民强,而且十亿人民难以生存。

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发展生态农业,必须加强生态经济问题的研究工作,力争在辽宁实现无污染、无残留、高效益的生态农业,这是现代化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紧迫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