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蕾 宋婧,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原306医院),药剂科
医研部医学科普中心 编辑
庚子之春,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在中国肆虐,现已呈现全球大流行态势。经过全国人的奋力阻击,已取得显著成效,总体上我国本轮疫情流行高峰已经过去,但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疫情则闹腾个不停。世界卫生组织对中国积极应对疫情的防控措施给予了充分肯定,中国的行动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方案、中国速度、中国力量,传递了中国信心。抗击新冠疫情的有力武器是科学技术。下面来看看科学技术在这次抗击疫情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1. 病毒检测诊断
1月7日,中国科研人员从样本中分离出SARS-CoV-2,并检测出病毒全基因组序列。SARS-CoV-2 属于β属的新型冠状病毒,为单链RNA病毒,有包膜,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常为多形性,直径 60~140 nm。
及早、准确地进行病毒检测是控制病毒传播的有效手段之一,为了满足目前SARS-CoV-2的检测需求,国内外紧急陆续研发出了多种检测产品。至3月9日,经国家卫健委应急审批的试剂盒就达到15个,实时荧光 RT-PCR 检测是确诊和鉴别诊断 SARS-CoV-2 的重要依据,也是判断疗效的依据,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检测方法。
博奥生物研发了能同时检测包括SARS-CoV-2在内的6种呼吸道病毒的核酸检测试剂盒和基因芯片;张峰团队将CRISPR-Cas13 和免疫色谱试纸条技术结合,实现了10~100 copy/μL SARS-CoV-2 病毒核酸的检测;此外,还有SARS-CoV-2 血清学检测试剂盒、SARS-CoV-2 抗原金标检测试剂盒、全自动多重核酸检测卡等等。
2. 疫苗研发
自1月26日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陈薇院士带领团队深入武汉疫区进行科研攻关以来,灭活疫苗、重组基因工程疫苗、核酸疫苗、利用减毒的流感病毒疫苗、亚单位疫苗作为载体……多条技术路线同步展开,国内各方力量协作组成疫苗研发攻关团队。同时,国外的大型药企与研发机构也在努力进行着疫苗的研发工作。
3月16日,经过安全、有效、质量可控、可大规模生产的前期准备工作基础上,陈薇院士团队争分夺秒研制的重组新冠疫苗通过了临床研究注册审评,获批进入临床试验。这是科研工作者们通过夜以继日地努力取得的成果,相信疫苗成功应用于临床指日可待。
3. 治疗药物研究
目前尚未发现治疗新型冠状病毒疾病的特效药物,但科研工作者们从未放慢研制、筛选治疗SARS-CoV-2 药物的步伐。2月4日,李兰娟院士带领的团队发布抗病毒研究成果:阿比多尔、达芦那韦能有效抑制SARS-CoV-2;抗艾滋病药物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克力芝)已被作为推荐药物应用于新冠肺炎(COVID-19)临床治疗并开展临床试验;仍在研发中尚未上市的新药瑞德西韦被发现对SARS-CoV-2有较好抑制作用,目前已在我国正式启动临床试验;磷酸氯喹作为一种上市多年的抗疟药物已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对COVID-19有疗效。
此外,中药在此次疫情中也发挥了积极作用。经筛选研究发现,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颗粒)、疏风解毒胶囊(颗粒)、防风通圣丸(颗粒)、藿香正气胶囊(丸、水、口服液)等,以及一些中药方剂,均能在确诊患者的不同治疗阶段中起到一定疗效。
当前,对每一位确诊患者采用因人而异的"对症治疗"、中西结合治疗,是行之有效的策略。
4. 先进治疗方式
(1) 康复者血浆治疗:由于康复者恢复期血浆中含有特异性抗体,可以中和新冠肺炎患者体内病毒,故将康复者血浆治疗纳入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中,适用于病情进展较快、重症和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
(2) 血浆置换技术:通过血浆置换,清除炎症因子,除去患者体内过多的细胞因子,缓解"细胞因子风暴",从而减轻免疫反应对机体的损伤。血浆置换在阻断和降低自由基损伤方面也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中,将血浆置换技术作为血液净化治疗用于重症和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早中期的救治。
(3)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免疫调节可抑制免疫损伤,并且还可替代和修复损伤组织、抑制肺脏纤维化。已初步显示,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对于新冠肺炎患者安全有效。
5. 人工智能
钟南山院士团队与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联合研发的咽拭子采样智能机器人系统在临床试验中进展顺利,2月28日正式应用于受试者检测,有效地避免了医务人员采样操作的感染风险,并提升了生物样本采集的规范性、保证了标本的质量。
10天时间,"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纷纷建成,中国基建狂魔们创造着奇迹。另有文献报道,将建筑3D打印技术运用到防疫测控方舱的工程建造中,简化了建造工序、提高了建造效率,并且用工少,降低了劳动人员密度,在此次抗击COVID-19疫情中发挥了独特优势。
6. 大数据
构建大数据平台,利用网络大数据分析技术,可对COVID-19疫情信息做到更全方位动态掌握。准确追踪SARS-CoV-2传染源,明确重点防控区域;分析人员流动信息,精准识别,及时发现漏报、瞒报人员,将疫情传播风险降低到最小化;对疫情的防控起到监测预警作用,有助于进一步应急方案的实施;对疫情走势进行预测,为进一步抗疫决策的制定及实施提供参考数据。
7. 提高医用物资产能
SARS-CoV-2主要经过飞沫、接触途径传播,不排除气溶胶和消化道的传播途径,因此佩戴口罩是必要的防护措施。口罩的供应一度紧张,春节期间,生产厂家更是紧急召回工人们加班加点流水线作业,以解燃眉之急。
(1) 提高熔喷布产能。在国资委推动下,各个中央企业紧急布局,进一步扩大防疫物资生产线。中国石化筹建10条熔喷无纺布生产线,安排中国石化下属燕山石化12天建起一座正常约半年时间才能建成的熔喷布生产厂,助力医用口罩生产原料物资供应。
(2) 全自动口罩生产机。为了解决口罩的紧缺、提高口罩产能,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动员7家下属单位,600多人参与设计研发,3天内完成口罩生产机的图纸设计,16天后首台样机研制成功。用制造歼-10、歼-20大飞机技术研制的全自动口罩生产机1分钟产口罩100只,预计3月底交付的24台机器能达到日产能300万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