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冰洋,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原306医院),胸外科
医研部医学科普中心 编辑
人畜共患病(zoonosis)是指在动物和人之间传播的病毒、细菌和寄生虫引起的疾病。每年人畜共患病可导致约有25亿人感染、270万人死亡。这些人畜共患疾病包括:钩端螺旋体病、人畜共患结核、狂犬病、布氏杆菌病、弓形虫病、Q发烧、登革热,禽流感,埃博拉和炭疽等。限于篇幅,本文重点回顾一下出血热相关病毒对人类的危害。
出血热相关症状病毒,是一类RNA病毒,可以引起人类或动物发烧及出血甚至休克死亡等典型病症的传染病病毒。病毒是由节肢动物或啮齿动物传播,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有汉坦病毒、新疆出血热病毒、登革热病毒及基孔肯雅热病毒。出血热相关病毒中名气最大的属于线状病毒属埃博拉病毒、马德堡出血热病毒和克里米雅–刚果出血热病毒。
1940年首次报道出现一种通过扁虱和牲畜传播至人类的出血热病毒,名为克里米雅–刚果出血热病毒,该病毒发病症状是突然头痛、高烧、呕吐、胃痛,随着病情逐渐恶化,将出现鼻孔出血,面部出血。1969年在刚果地区爆发,刚果出血热致死率达到40%。预防的方式主要为预防蜱咬,目前没有商业化的疫苗。
1969年一位感染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的男性
1967在德国马尔堡医学实验室的工作人员中同时暴发了一种严重出血热,有31人发病,其中7人死亡。25 人直接感染,是因为接触当地实验室内染有马尔堡病的猴子而致病。6人是二次感染,当中包括两名医生,一名护士,一名解剖助理,及一名兽医的妻子。研究发现,这是一种线状病毒,命名未马尔堡病毒,追踪病毒起源发现来源于非洲果蝠体内,果蝠传染后给猴子,猴子被作为研制小儿麻痹症的疫苗动物模型,由非洲乌干达进口入德国,然后传染给医学工作人员。之后还发生过多起病毒感染事件,但没有大规模爆发。在1998年至2000年的刚果民主共和国爆发最大一起疫情,感染149人,123人死亡。最近的一次个案发生在2014年,在乌干达1人感染并且死亡。
马尔堡病毒,单股反链病毒目
1976年,在非洲刚果民主共和国境内埃博拉河附一个村子发现首例埃博拉病毒,首例个案纪录为44岁教师Mabalo Lokela,当时他的高烧被诊断为疑似疟疾感染,并且接受奎宁注射治疗,一周后却恶化为无法控制的呕吐,带血腹泻、头痛、晕眩伴随呼吸困难,并开始自口、鼻、直肠等多处开始出血,从患病到死亡约2周。随后埃博拉病毒肆虐中非和西非部分地区,后续的研究显示埃博拉病毒通过果蝠传播给人,感染者症状与同为丝状病毒科的马尔堡病毒极为相似。我国已经成功研制出埃博拉病毒疫苗。
人类的免疫力形成都是因为一次次的与外界病原体相互作用自然选择的结果,没抗住打击的死了,而抗住病原体打击的活下去,可以遗传后代,后代具有了免疫力(这也不是绝对的)。来自动物的病毒对人类如此危险的一个原因是,病毒从虱子、老鼠、蝙蝠、猴子等动物身体上面跳到人的身体,我们的免疫系统从未接触过这些新型病毒,因此还不知道如何对抗这些病毒。而像埃博拉这种出血热病毒非常的凶猛,在我们免疫系统还没进化出对抗系统之前就杀死宿主。
有一种理论提出病毒的进化方向是朝着毒性降低、传染性增强转变的。病毒向宿主扩散,为了确保自己的传播,宿主的危害变得越来越小,确保不会在感染前不会迅速杀死宿主。而对于出血热相关病毒而言还个理论不适用,因为这类病毒毒性太大,不会给与感染人体免疫系统升级的时间,在很短的时间内即可杀死宿主。对人类而言,我们人体还没有进化出针对性免疫力,死亡率依然很高,这类人畜共患病病毒依然危险。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