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原306医院),胸外科
医研部医学科普中心 编辑
据统计15%至30%的COVID-19患者会很快发展为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危及生命。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于1月22 日首次用ECMO成功救治重症肺炎患者。2月5日在卫健委第五版的诊疗方案中建议对常规治疗不佳的危重型患者在条件允许时应尽快考虑ECMO作为挽救性治疗。当面对连呼吸机也无法维持最低限度氧合的濒死患者,ECMO成为最后的生命之舟。于是ECMO再次走进大众视线。
ECMO的全称为"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体外膜肺氧合),曾在2013年进入普通大众视线成为网红。时任台大医院"创伤医学部"主任的柯文哲在TED上发表了题为《生死的智慧》的演讲。通过柯教授,让大家知道了"叶克膜"这位神奇的"叶医生"。
距离2002年,中国大陆地区第一例有计划开展ECMO技术的病例至今已过去18年,虽然2003年SARS期间,曾有医院试图使用ECMO,但直到近些年这一技术才被较广泛地使用。截止2018年数据显示,我国有260家医院可以做ECMO,共有ECMO设备400余台。加上近期从国外紧急采购的ECMO,全国现仅有500台左右。工信部数据显示,共有67台ECMO赶赴抗疫前线,其中有29台是从海外紧急采购支援湖北的。
世卫组织助理总干事、赴中国考察专家组组长艾尔沃德曾说,他如果患病希望在中国救治,因为中国一家医院就有5台ECMO,欧洲都没有这个水平!这真的是各家医院前往湖北支援的过程中把自己"压箱底"的宝贝都带上了。
许多人对ECMO抱有很大的期望,称之为重症患者"最后的救命稻草"。那么,什么是ECMO呢?
ECMO俗称人工心肺机,是采用体外循环技术替代人体心肺氧合功能的一种重症辅助治疗手段。它的工作原理是将患者的静脉血引流出来,经ECMO上的氧合器在体外氧合后由离心泵重新泵入体内。可以长时间(几天甚至上百天)地替代心脏及肺脏的功能,直到患者心肺功能恢复,或寻找到可以替代的供体行心脏或肺脏移植。
从字面上看,ECMO似乎让我们看到了起死回生的希望,但它在实际的开展和应用中却面临重重困难。
首先,它很贵。设备贵,耗材贵,运行成本贵。目前在全球ECMO设备研发与生产领域主要由德国的迈柯唯(MAQUET)、索林(Sorin)以及美国的美敦力(Medtronic)三家企业垄断,离心泵是其中的关键。一台ECMO设备采购价在100~300万元。ECMO系统的氧合核心部分是膜肺,由中空纤维膜构成,中空纤维内走气外走血从而实现气体交换。但这种材料全球仅有一家供应商,有一定的垄断性。不同品牌的ECMO开机套包从2.5~7万元不等,转机一定时间后就需要更换。后期一般在ICU运行,需要定期查看各种指标以确保顺利转流,每天的费用超过1万元。一般情况下,患者使用ECMO两周大约需要花费20万元,大部分需要自费承担。2007年,英国在使用ECMO治疗一个H1N1病例时,花费超过54万美元。在此次疫情中,中国政府承担治疗新冠肺炎的所有医疗费用,包括ECMO,为救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其次,启动 ECMO对医护团队要求非常高,需要包括呼吸学科、危重症医学科、外科、超声科、输血科、医工科等多学科的配合。ECMO的开展,直接反映了一所医院,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的危重症领域的救治能力。2019年全世界共有430家ECMO中心医院在国际体外生命支持组织(ELSO)进行会员登记,共有12850个病例,我国各ECMO中心报告使用病例数达5000多例,使用ECMO技术进行救治还远未完全普及。
ECMO24小时不间断运转,需要护理人员24小时的全程参与,需要ECMO团队的核心专家随时待命,根据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变化,及时进行调整,运行及维护通常需要 5 人以上的专业医护团队。在本次疫情的重重防护下,非常考验每一位参与者的专业能力和他们的体力。
再者,ECMO的救治存活率还有待提高,如何把握适应症,减少并发症都是需要探讨的问题。结合本次疫情,从目前来看,上ECMO的病人大部分都死了,只有那么几个活着的。濒危状态的,就算上了ECMO,活下来的也很少。对于COVID-19的患者早期的支持治疗很重要,专业团队的预后评估很重要。在目前仍然缺乏特效药的情况下,ECMO在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治疗过程中具有一定用武之地,但却不是神器,我们的医护人员只是在尽最大的努力使用ECMO与死神赛跑。
特别喜欢葛医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心内科副主任医师葛恒)在雷神山笔记中写道的话:在这场对新冠病毒的战役中,我们的终极武器并不是ECMO,而是成千上万负重逆行者一起构建的"爱克魔"。
向所有的逆行者致敬!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