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这个人,是个什么类型的人?”
“我孩子这性格,是我们教的,还是遗传他爸啊?”
“他以前上学时就这样,不知道这些年变没变?”
“我家孩子以后会长成一个什么样的人啊?”
“不求大富大贵,但怎么教育,才能让孩子至少正直、勇敢、善良、幸福……千万别长歪了?”
你是否对这些问题很有兴趣?
了解一个人的乐趣,就在于你可以了解他/她在想什么。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考模式、行为模式、以及情感表达的模式,而且还相对比较稳定,比如你读大学的时候有个“善于交际”的同学,那你可能会以此为依据,预测他以后工作中也是个爱交际的人。这就是“人格”。
每个人独特的才智、价值观、期望、爱情、仇恨、习惯等构建的总和,才使得我们每个人都与众不同。
人格特质相对比较稳定,所以我们才会通过人格特质,来预测别人以后的行为方式。
想想我们的身边熟悉的亲戚、最好的朋友,是不是即便很久没见,再次见面也还是有熟悉感的?
如果我们每次见到老朋友,都感觉他成了一个完全陌生的人,这有多可怕?
那么,人格到底是在几岁的时候稳定下来的呢?
通常,人到了20多岁之后,人格就很难再改变了,到了30岁,人格彻底稳定下来了。
尽管如此,也还是有例外的情况发生。比如多
数人随着年龄的逐渐成熟,会变得更加有责任感,更加温和,更加合群。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做一道判断题:
你觉得,像训练小狗一样,用巴掌加糖果的方法来教育孩子,是可取的吗?
多数父母都不会赞同吧?
这说明,我们已经在心里认定:哪怕再小的孩子,也有人格。
这一点,已经得到了相关研究的证实:因为遗传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格特质。
研究遗传的作用,最常见的办法就是研究同卵双生子之间的差异了。
因为同卵双生子由单个卵子发育而成,具有完全相同的基因。
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明尼苏达大学的心理学家对成长在不同家庭里的同卵双生子进行了研究。
在大学里,那些重逢的同卵双生子接受了大量的医学检查和心理测验。
这些测验的结果表明,即使同卵双生子被分开抚养,他们之间的相似程度似乎也比异卵双生子更高。
他们就和天天生活在一起的双胞胎一样,即便长期被分开抚养,他们说话的声音、面部表情、手部动作,甚至连一些神经质的小动作(咬指甲、敲桌子)都一模一样。
对分开抚养的同卵双生子的研究证明:遗传对人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人格中也具有遗传因素。
不过,同样的研究也发现,人格是可以通过环境加以改变的。
因为对同卵双生子的研究也表明:他们被分开抚养的时间越长,两个人之间的差异就越大。
人来和科幻电影里出现的机器人最大的不同,也许就在于机器人的人格特质都是事先编好的程序,而人类的一生发展,则是我们每个人自己选择的结果。
我们的选择可能受到遗传倾向的影响,但这并不能决定我们的命运。
按照人本主义的观点:
你之所以成为今天的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曾经做出的各种选择。
比如马斯洛的“自我实现”学说。
马斯洛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他早期对取得特殊成就的人特别有兴趣,想知道他们和普通人有什么差别。
于是他研究了很多名人、科学家、艺术家……在这个研究的过程中,马斯洛发现:
成功并不是名人的专利,普通的工人、学生、家庭妇女都能够使自己的生活美满,充实并有创造力。
马斯洛那这种充分发挥个人潜能的过程称为“自我实现”。
有人说,自我实现的人在努力“生活”,而其他人仅仅是“活着”。
如果有可能,相信多数人都希望自己是在“生活”。
于是最近十几年来,信奉积极心理学的学者们都在努力研究“积极人格特质”,希望找出它们和快乐、主观幸福感之间的联系。
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克里斯托弗.彼得森(Christopher Peterson)以及其他学者,将人类的六种力量称为引领人类走向幸福快乐的力量。
每种力量都是一种积极的人格特质,具体如下(Peterson & Seligman,2004):
哪些积极的人格特质与幸福快乐联系最紧密呢?
有研究发现,希望、生命力、感恩、爱心和好奇心与生活满意度的关联最大。
这些特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指引:
到底什么样的人格特质,能够帮助人们生活得更开心、更有意义、更健康?
既然人格在20岁左右就趋于稳定了,那么是否应该从小培养这些特质?
积极人格,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那积极的人格是如何形成的?
爸爸妈妈都有经验:孩子嘛,肯定有缺点,也有优点(每个人都这样)。
但通常我们大人更容易关注孩子的缺点,更注重矫正这些看起来可能对孩子的未来有害的弱点。
但积极人格理论认为,每个人的发展,主要是他们投身了自己满意而高兴的活动,保持了乐观的心态、积极的价值观,因此,积极心理学更关注每个人积极人格特质的培养。
如果总结一下,下面三种人格特质是最值得培养的:
一、主观满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
主观满意感是一种人格特质,也是一种心理体验,是指一个人主观上肯定:自己现有的生活状态,正是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生活状态。
换句话说就是:我在认知和情感上,都对现在的自我生活状态以及周围环境很认同。
即便每个人的生活,在质和量上都千差万别,但SWB是主观的,也不完全由生活水平的客观质量决定。
所以,即便是过着同样的生活,有的人甘之如饴,有的人却痛苦无比。
二、自我决定性(Self-determination)
自我决定性,就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发展,能够做出合适的选择,并对其嫁衣坚持。
自我决定性人格特质,对一个人的内在动机、社会性发展、幸福感都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三、乐观
乐观,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和周围的食物,都能产生一种积极体验。
塞利格曼认为,乐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一种人格特质,虽然每个人身上都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但大部分人,都可以通过学习,而形成“习得性乐观”。
一旦形成了乐观的人格特质,人们才会在任何环境下,都朝着好的结果努力。
主动帮孩子构建积极的情绪,比时刻想着如何化解消极情绪更加重要。具体怎么做呢?塞利格曼在《真实的幸福》这本书里,写了八种方法,并建议这些方法,应该在孩子出生后到7岁这段时间使用。
一、孩子出生后就和爸妈一起睡
与宝宝通水,最主要的理由就是给他们安全感,因为孩子一整件就能看到熟悉的面孔,得到父母无上的注意。孩子从小就知道他是可以依靠父母,可以在珍爱中长大的。
即便未来还是会跟孩子分床,孩子也可能会因为不习惯而大吵大闹。
不过,在出生的头几个月里,孩子和父母建立了亲密关系,孩子会对自己永远不会被父母抛弃有信心。
二、和孩子玩同步游戏
啥叫“同步游戏”?很简单,宝宝做什么,爸爸妈妈也跟着做同样的事情就好了。比如:
宝宝敲了两下小鼓,我们也跟着敲两下。宝宝可能会抬起头来看我们,然后自己敲三下,我们也跟着敲三下,宝宝就会笑得很开心。
在这个过程中,宝宝会学习到:我的行为能影响到别人,我是很重要的!
用同步原则选玩具:
同步游戏的原则,也可以帮助爸爸妈妈给孩子挑选到合适的玩具。
当宝宝的能力,和玩具的挑战相匹配的时候,这个玩具就会给孩子带来自我满足感。
所以,我们首先要看宝宝是否喜欢,然后挑选那些能让宝宝通过自己的动作来发生改变的玩具。
比如,宝宝一摇,就能发出声音的拨浪鼓,一捏就能发出叫声的小鸭子等。
总之,让宝宝可以通过自己压、拉、捏、戳等动作,得到玩具的回应,从而收获满足感。
三、“是”和“不”
“不”这个词在孩子的生活中,确实很重要,因为它表示限制和危险。
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么重要,“不”才不应该被滥用。
说“不”的时机很珍贵,尽量留到需要制止真正危险、或面对原则性问题的时候再说。比如:
不能玩火、不要在马路上疯跑。
然而有时候,我们脱口而出的“不行”,是为了避免孩子给我们大人带来不便,而不是真的为了避免孩子发生危险。比如:
孩子想自己拿饮料杯喝饮料,妈妈却大声说“不行”。
妈妈其实是怕孩子打翻杯子,弄湿衣服地板,从而给自己带来不便,但对孩子来说,并没有真正的危险。
所以,这种时候,爸妈应该提醒自己用替代的言辞和方案,比如:把饮料杯放在孩子拿不到的地方;
或是说:
“小心点,妈妈帮你扶着。”
为什么要少用“不”?
想想一下,如果孩子从小到大,听得最多的都是父母愤怒、焦急的“不要”、“不行”、“不可以”……那在进入一个新情境的时候,要接受一个新挑战的时候,孩子心里的声音是“不”,还是“是”呢?
四、有选择性的称赞和惩罚
爱、关心、温暖都可以无条件地给予孩子,但称赞是另一回事。
我们需要在孩子成功的时候称赞他,而且称赞的程度也要与他的成就匹配,而不是为了让孩子心情好而称赞他。
如果孩子不论做啥都能得到称赞,会造成两个危险:
1、他会变得被动,因为他知道自己不论做什么都会得到称赞;
2、他可能无法享受到真正的成功和你真心的赞美所带来的喜悦。
再说惩罚:
惩罚可以很有效的塑造行为,但是,惩罚会出现很多问题。
因为很多孩子根本搞不清楚自己为啥被惩罚,而惩罚的恐惧和痛苦,还会引申到惩罚者,以及当时的情景上去。
如果发生这种情况,孩子变得很恐惧,很畏缩,他不但会躲避被惩罚的行为,还会躲避惩罚他的父母。
所以,如果一定更要惩罚,必须注意这几个指导原则:
1、把指责孩子的人格,和指责孩子的行为区别开
不要说“你真是个坏孩子”!
而应该说“你做了这样的事,让妈妈很失望”。
2、具体说出你所惩罚的行为是什么
一定要跟孩子解释清楚,为什么不能这样做,为什幺爸爸妈妈要限制孩子这样的行为。
3、如果有其它更好的替代方案,就应该避免使用惩罚。
五、兄弟姐妹间的嫉妒——每个孩子都需要感到自己的重要性
通常人们觉得兄弟姐妹间的竞争是“非赢即输”——如果弟弟得到更多的爱,哥哥得到的爱就少了。
当兄弟姐妹都在竞争父母的关心、注意力和爱的时候,它所引发的自然就是消极情绪。其中包括很、不合理的嫉妒、失去父母爱的悲伤以及被抛弃的恐惧。
但在充满爱和关注的家庭里,这种兄弟姐妹间的竞争好像并不是问题,有很多方式让家里的大孩子获得受重视的感觉:
当曼蒂从医院抱回宝宝时,我充满担忧地观察她会如何向大孩子们介绍新宝宝。她先将两岁半的拉拉放在床中间,旁边塞满了枕头。
“伸出你的双手,拉拉!”她很有信心地把刚出生才36个小时的妮可放到了拉拉的膝上。当达利和卡莉出生时,曼蒂也是用同样的仪式让大孩子们正式认识他们的弟妹的。这一招很管用,大孩子充满骄傲地抱着新宝宝,完全没有发生我们担心的事情。
曼蒂进行这样的仪式,是因为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很重要,可以被信任,而且很特殊,没有人可以取代他。
六、重视睡前最好的时光
孩子吃得好、穿得好、玩具也高级,不一定就能感到快乐。
真正和快乐有关的,是孩子的小脑袋里有多少积极的记忆、期待、信念,每天有多少好的想法,有多少坏的想法。
匹兹堡大学有两位心理学家曾经统计过人们拥有的积极和消极想法的比例。他们发现:
抑郁的人:积极想法和消极想法为1:1
不抑郁的人:积极想法和消极想法为2:1
爸爸妈妈们可以利用睡前最好的时光,来塑造孩子的积极心理比例,并希望它们能内化到孩子的生活中。比如:
睡前,妈妈和宝宝抱在一起,妈妈问问宝宝:
亲爱的宝贝,今天你做了哪些很喜欢的事情?
于是妈妈和宝宝一起回忆今天遇到的开心、愉快的事情。
七、与孩子达成交易
有一个方法可以强化积极心理:把皱眉改成微笑。
通常孩子吵闹着“我要”、“给我”,都是在“皱眉”后出现的。如果是一个愉快的微笑,情况很可能好得多。
4、5岁的孩子很可能会出现越来越糟糕的行为,爸爸妈妈发现打骂、奖惩全都无效了。
可以试试“让我们来谈判”的方法。
助于一个积极的惊喜,来打破习惯,用威胁拿走奖品的方式,来维持好行为。
跟小孩子谈判,隐含着几个假设:
父母可以和这么小的孩子订契约;
奖品可以在好行为之前就出现;
孩子也明白,如果我不乖,不但破坏了自己的承诺,还会失去新的的奖品。
简单来说,孩子是可以预期到未来的。
八、做新年计划
过去制定新年计划时,可能会重点计划“在新的一年中要改正的事”,比如:
不能打弟弟妹妹;
妈妈说话要仔细听……
每天醒来就想一遍“自己不能做的事情”,这样真的很无趣。
积极“起床法”应该是,用积极的态度写下今年“要做”的事情。
积极的情绪使孩子敢于去探索,并使他获得掌控感,这种掌控能力不但会增加积极情绪,而且会使孩子发现自己的优势。
在7岁之前,这种积极教养孩子的方式主要在于增加他的积极情绪,到7岁之后,爸爸妈妈就可以看到孩子的优势显现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