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历史”唐宋元明,宁波区域的发展是如何异军突起的?

2019-07-30   后宫地图三千

宁波区域的实质性开发是从唐朝开始的。唐武德四年(621年)把句章县拆分为姚州和鄞州。鄞州与越州为同一级政区,都隶属于越州总管府(后改名为越州都督府)。武德七年(624年),废除姚州,将其并入余姚县。武德八年(625年),废除鄞州,重设鄮县,隶属于越州。

621年设立的鄞州,虽然存在的时间很短,但这是中央政府第一次在宁波区域设立统县政区。此后,宁波区域的发展势头不断加快,特别是在三江口地区。例如,古代宁波城的标志性建筑天封塔在万岁登丰元年(696年)左右建成。圣历二年(699年),灵应庙从原先的宝幢山麓迁到了三江口。有学者推断,鄮县县治也是在699年从阿育王山麓迁到了三江口。随着宁波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它已经无法继续隶属于绍兴区域,表现出强烈的独立倾向。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为了适应新的变化,唐朝政府将宁波区域从越州剥离出来设立独立的“明州”,明州以境内的四明山得名。明州初设时,下辖郎县、奉化、慈溪和翁山(今舟山)四县。天宝元年(742年),明州改为余姚郡,至德二年(757年)重新改为明州。广德二年(764年),原隶属于台州的象山县划归明州管辖。大历六年(771年),废除翁山县。由此,宁波区域从绍兴区域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政区。在宋朝人绘制的《唐十道图》上,就标出了明州(宁波区域)和越州(绍兴区域),两者均隶属于江南东道。

唐朝新设的明州州治在什么地方,学者们对此一直有争论,至今尚无定论。比较传统的说法是:东晋时期,孙恩领导的起义军于400年在甬江口登陆,攻破了句章县城。虽然东晋的军队最后击退了孙恩,但这个县城已经残破。东晋隆安五年(401年),守将刘裕在四明山下的小溪镇(今鄞江镇)建造了新的句章县城。从此,宁波区域的政治中心就从城山渡一带转移到了小溪镇。到了唐朝,鄮县县治与明州州治最初都在小溪镇;大历六年(771年),鄮县县治从小溪镇迁移到三江口,而州治则仍在小溪镇。长庆元年(821年),唐朝政府把明州州治与鄮县县治互换,州治从小溪镇移到三江口、县治回到小溪镇,并在地势较高的地方建立新的县署。

有学者认为,句章古城根本就没有被迁到小溪镇,而是依然在城山渡。小溪镇从来就没有设置过任何县级以上的治所。明州初设时,其治所与鄮县县治同在阿育王山山脚下的古鄮城。771年,明州州治与鄮县县治一起被迁到了三江口。821年,唐朝政府只是把州治和县治交换了一下位置,且县治在原州城近南高处。就现有的文献记载及考古发现而言,明州最初的州治位于何处仍无法确定。不管怎么说,自从唐朝于738年设立明州之后,三江口地区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了。821年,明州刺史韩策在此建造了一个周边环水的衙署建筑,即明州子城。子城内是官府机构,其城外是民居。现在的海曙楼(即鼓楼),就是当年子城的南城门。到了元朝,明州子城的大部分已废为民居。

宁波三江口地处平原地区,缺乏天然屏障的保护。韩策建造的子城,虽然为政府机构提供了安全保障,但是子城外的居民依然处于“野居”状态,很容易遭到攻击。在唐朝即将灭亡的战乱岁月中,鄞县人黄晟于景福元年(892年)被拥立为明州刺史。文献记载,黄晟最大的贡献是修筑了宁波的“罗城”,也就人们平常所说的宁波城。1993年,在宁波罗城遗址中发现了印有“乾宁五年”字样的城砖。乾宁五年即898年,这就印证了宁波罗城修筑于900年前后。由于黄晟奠定了宁波城的基础,今天有人把他誉为“宁波城市之父”。

关于唐代宁波城(罗城)的形态结构,没有直接的史料记载。据宋代的《宝庆四明志》记载,南宋宝庆二年(1226年)重修的宁波城共有十座城门,分别是望京门、甬水门、鄞江门、灵桥门、来安门、东渡门、渔浦门、盐仓门、达信门和郑堰门。我们在《宝庆四明志》的地图上可以看到这些城门的踪迹。

唐朝于天佑四年(907年)灭亡后,中国陷入了动荡分裂的“五代十国”时期。其中,统治浙江的是吴越国。吴越国的创立者钱镠在群雄并起的年代里,以过人的才智打败其他割据势力,逐渐统一两浙地区。吴越龙德三年(923年),钱镠以杭州城为都城,正式建立吴越国。在吴越国时期,宁波区域仍叫明州,下辖鄞县、奉化县、慈溪县等县,还包括现在的舟山。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吴越国纳土降宋,明州也就成了北宋的辖地。宋朝建立后,先后与北方的辽、西夏、金进行了长期的战争。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攻入宋朝的首都开封,北宋灭亡。次年,赵构称帝,不久建都杭州,这就是南宋。北宋的地方行政系统,大体上是实行路、州、县三级建制。北宋的宁波区域仍为明州,属于两浙路或两浙东路,下设鄞县、慈溪、奉化、象山、定海(今镇海)五县。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明州增设昌国县,此即今舟山。

南宋时期,依然实行路、州、县的地方行政体制,由于浙江是朝廷的所在地,一些重要的州被升格为“府”。明州起初属于两浙东路。到了南宋庆元元年(1195年),明州改为庆元府。其原因是南宋绍熙五年(194年),赵扩(宋宁宗)被推举为皇帝,并且决定从第二年(1195年)启用新的年号“庆元”。赵扩在少年时曾做过名义上的“明州观察使”,所以当他做了皇帝,就在庆元元年的农历十一月二十四日(1195年12月27日)降旨,以自己的年号来命名明州,将其改称为“庆元”,并升格为“府”,以示皇恩浩荡。从此,宁波区域就被称为“庆元府”。南宋的庆元府管辖六个县,即鄞县、慈溪、奉化、象山、定海和昌国六县。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正月,元朝军队占领南宋都城杭州。同年三月,元军兵临宁波城下。元朝在宁波区域设立了庆元路总管府,治所设在宁波城内。庆元路下辖鄞县、慈溪、奉化、象山、定海、昌国等县。庆元路的最高行政长官共有两人,分别是达鲁花赤和总管。其中,达鲁花赤由蒙古人担任,总管一般由汉人担任。大德七年(1303年),浙东道宣慰司都元帅府也迁到宁波城。浙东道宣慰司实际上是江浙行省的派出机构,管辖着庆元、婺州、衢州、绍兴、温州、台州、处州七路的军政事务,其长官都元帅的级别为从二品,而庆元路的达鲁花赤和总管都是正三品,因此,庆元路总管府受到浙东道宣慰司都元帅府的管辖。

元至正八年(1348年),“世以贩盐浮海为业”的黄岩人方国珍“聚众数千人”,如武装反抗元朝,最终占据了今台州、温州和宁波三个区域,并将自己的总部设在宁波城(在今中山公园一带)。但方国珍无远大理想,对元朝时降时叛,满足于做个割据浙东的土皇帝。他以自己领导的起义军为资本,不断要挟元朝统治者。而元朝统治者为了笼络和拉拢方国珍也一再满足他的要求。最后,方国珍成为元朝江浙行省的左丞相,并被封为衢国公。相反,比方国珍稍晚举起反元大旗的朱元璋却野心勃勃,不断扩张势力,于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自立为吴王,同时千方百计地对方国珍施加军事压力。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派部将汤和率军长驱直入,占领宁波城,方国珍带领残部逃入海岛。这年年底,走投无路的方国珍被迫向朱元璋投降。

元朝建立后,为了防止民众反抗,大拆城墙,宁波也未能幸免。宁波地方史志记载道:“元初,隳天下城池,垂六十余年,居民侵蚀,渐为坦途。”元朝末年,宁波“故城久废,室其址者数百家”。方国珍在台州率众起义时,驻守在宁波城的元朝官员浙东道都元帅纳麟哈剌为了防备方国珍,于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着手修筑宁波城。这次修筑的宁波城,周长“十八里”,城墙高“一丈八尺”,共有六座城门。当时的元朝官员刘基(后来成为朱元璋的开国元勋)还专门撰写了一篇赞美纳麟哈剌的文章。但新建的宁波城墙并未挡住方国珍的军队,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纳麟哈剌打开城门将方国珍迎入城内。方国珍占据宁波城后,继续修筑城墙。当时的宁波著名文人乌斯道将此作为方国珍的“德政”而大加赞颂。清代宁波学者全祖望也高度评价方国珍的修城之举,认为正是由于方国珍,后来的宁波城才能有效地防御倭寇和海盗的侵扰,他写道:

“吾乡府城,因元初隳天下城池而坏者,虽筑于纳麟之手,而亦至方氏始完。不然,嘉靖以后,王直、徐海之乱,茶毒更有不可言者矣。”

贫苦出身的朱元璋以推翻元朝为己任,当时宁波区域的名称“庆元”寓含着“庆贺元朝”之意,所以,“庆元”这个名称对朱元璋来说是非常犯忌的。因此,明洪武元年(1368年),刚被朱元璋军队占领的宁波区域就被改名,恢复唐宋时的“明州”称法。不过,“明州”之名与朱元璋建立的王朝“大明”国号相同,这极有可能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因而一些官员建议另取新名。由于宁波区域设有定海县(今镇海),于是在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就把明州改为“宁波”,意为“海定则波宁”,“宁波”之名便沿用至今。明朝的宁波府管辖鄞县、慈溪、定海(今镇海)、奉化和象山五县,而当时的余姚县属于绍兴府、宁海县属于台州府。

明朝的宁波城规模宏伟,明代宁波地方志这样描述道:

“本府据甬水为城,南汇它泉,北源姚江,合流桃津,峙为崇筑。高二丈五尺,址广二丈二尺,面一丈五尺,周围二千二百十六丈,延袤一十八里。辟为六门,东曰灵桥、东渡,南曰长春,西曰望京(旧名朝京,名迎恩),北曰永丰,东北曰和义(旧名下卸,又名盐仓)。其四门可通舆马,独西、南为漕运水路,新设重门,外设钓桥。门各有楼,罗以月城。城之上有敌楼四十六,雉堞三千五百六十四,警铺六十五。外为濠,自北至西南环绕,通二千一百四十四丈。自和义抵北永丰门,通三百四十三丈,滨大江,不设。”

当然,在整个明朝,宁波城经过了多次修缮,特别是以下几次:洪武六年(1373年)、洪武十四年(1381年)、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万历十九年(1611年)和崇祯十年(1637年)。

总结

纵观从唐长庆元年(821年)到1912年清朝灭亡的一千多年历史,宁波城一直是府(州)治的所在地,可谓千年府城。在此一千多年的岁月中,宁波城虽然经历了多次修缮兴筑,位置却并没有移动过,始终位于三江口。由于奉化江、余姚江、甬江这三条河流的限制,宁波城的城市形态比较固定,其城市内部结构也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斯波义信曾概括道:

“(宁波城内)官吏及相关的绅士阶层(士大夫)占据了北部及西部一带,形成了所谓的‘高级住宅区’。也就是说,从东渡门到西门一带东西方向的‘大街’北部被庭园面积很大的州政府(后为‘府’政府)、宁绍台道厅(清朝)、县厅、府厅所占据,而府厅前面的街道与‘大街’相连处则建了鼓楼,显示出那里是市中心,‘则水碑’也建在附近的水渠中。

“‘大街’南面空间广阔,鼓楼大街和南大路这两条主要街道向南延伸,并在尽头处交汇成条穿过南门的大道。在这两条街的两侧建有府学、县学、大庙、府城隍庙、县城隍庙和天封塔,可知这一中央地带展现了高品位的文化及形式上的中心地特征。

“那么,这里位置最好、最风雅、地价最高的区域在哪里呢?那就是从鼓楼大街西侧到南门这一区域。这里有名为月湖和日湖的水库,能够最先使用从它山堰经水渠送过来的水库水,而且城西排水开垦的平原及其前面丘陵一带大片水田的产量极高。宋代以来作为望族义庄(同族的土地财产)的谷仓就位于内城的西部,表明住在城里的地主曾选择在这里居住。

“月湖的周围还集中了许多宋代至清代的大学者们修建的书院,其中明末大藏书家范钦的私立图书馆‘天一阁’很出名。总之,明代宁波地区考取进士者就有598人之多,这在全国300多个府州中排名第十。因此,这里是学者、大官吏及有钱人住宅集中的文教地区。”

“在宁波,官僚、士大夫阶层及工商阶层各自拥有一定的地盘空间,从而形成了共生共荣的局面。在都市内部有两个中心区域,即官僚土绅区和工商业区,这种两个区域共存的形式在宋代以后的都市发展中反而成为常态。

“而在宁波城内东侧的工商业区,有两三个官署:府内的都商税务、市舶司及市舶务(都在1567年废除)位于东渡门及灵桥门的内侧,绕过城墙处的市舶门是朝向江厦码头的来远亭(从事贸易船只的检验地)。”

参考文献:《宝庆四明志》《延祐四明志》《乾道四明图经》《嘉靖宁波府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