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那么一群神奇的孩子,各种吃饭难。
照理说,吃饭是人的本能,本是一件很平常、简单的事情,但到了孩子那里,就变得异常困难。要么饭量太小,吃几口就饱了,要么挑食厉害,要么吃饭不专心,磨磨蹭蹭,非要边玩玩具或边看动画片才吃饭,把玩耍当正事,把吃饭当“消遣”。
家长看到这种情况,就喜欢追着孩子满屋子喂饭,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孩子依然不能好好吃饭,还经常陷入“孩子不吃——大人喂——孩子到处跑——大人在后面追——孩子更不吃”的恶性循环。
其实,家长们不需要这么费力地花式喂饭,要拯救孩子的食欲,试试从“食育”开始吧。
什么是食育呢?
其实,“食育”一词最早源自于日本,就是说,对一个人良好饮食行为习惯的培养教育。在我们国家,近几年,食育的概念也渐渐为人所知,最先提出此概念的李特里教授认为“食育”应该是全民的教育,有效地喂养应该从孩子开始,甚至从婴儿时期开始。
简单来说,食育就是为了让孩子理解和接受多样化食物,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让孩子了解一些食物相关的知识,以及懂得食物与人类的关系等。
事实上,所谓食育,不仅仅是饮食习惯的培养,比如:吃什么,怎么吃,它还包括了饮食观念、饮食安全、饮食文化等。
食育到底有什么好处呢?
0-6岁是孩子饮食习惯形成的关键期,这个阶段,对孩子进行“食育”很重要,也很必要,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甚至能影响孩子一生的饮食习惯。
“食育”有利于我们给孩子提供科学的饮食,促进孩子获得均衡、全面的营养
人在幼年时期,骨骼、肌肉、器官等发育速度较快,因此,孩子需要摄入均衡、全面的营养。但是,现在很多小孩子存在挑食、偏食、拒食等问题,容易造成营养不良、营养失调。孩子的营养状况,不仅影响生长发育,还对成年后的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
如果我们懂得“食育”,对科学饮食有一定的认知,那么,我们就可以根据自家孩子的发育特点,给他们提供满足营养需求的食物,就能有效避免一些疾病的发生,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食育”有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3-6岁是孩子各种习惯初步形成的关键期,尤其是在味觉的培养和饮食习惯的养成方面。
因为幼儿时期是一个人味觉系统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孩子的味觉非常敏感。如果这个时期,孩子没有养成健康的、良好的饮食习惯,没有形成丰富的味觉能力,以及良好的用餐礼节,今后长大了,就更加难以纠正。
有这样一句话:孩子在7岁之前形成的基本饮食习惯,后期极难改变。
一个人小时候经常吃的食物,会在大脑皮层食物中枢形成兴奋优势,决定了其长大后对食物的选择。就像爱吃面食的北方人,长大后到了南方,也会优先选择吃面食一样。
那我们如何对孩子进行食育呢?
首先,尽量给孩子提供“三色”食物
现如今,“吃得饱”不再是问题,但是,如何让孩子吃得科学、吃得健康就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要给孩子提供均衡的、全面的营养物质。
因此,给孩子准备餐食的时候,要注意“三色”搭配。三色指红色、绿色、黄色。
红色食物:一般来说,包含了大量的蛋白质和无机物,它能转换成血液和肌肉,促进孩子大脑发育。比如,许多常见肉类,贝类等。
绿色食物:主要含有大量的维生素A、维生素C。比如,新鲜蔬菜和水果。
黄色食物:主要包括碳水化合物和油脂,为人体提供必须的能量。
每一餐都应该配备这三种色彩的食物,才是合理的膳食结构。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才能让孩子了解、认识“三色”食物呢?
我们可以这么做:制作三种不同颜色的卡片,不同颜色的卡片上写上不同的食物,让孩子在玩中了解三色食物。
当然,我们也可以让带孩子在生活中观察三色食物,了解这些食物有什么营养价值。当孩子对食物有所了解之后,在他们选择吃什么的时候,就会更多的选择健康的食物,少吃垃圾食品。
其次,用游戏的方式,给孩子沉浸式的“厨房”体验,激发对食物的兴趣
孩子的天性都是爱玩,让孩子在游戏里认识食物,效果更好。
比如,给孩子准备一套仿真小厨房的玩具,包括灶台、锅铲什么的,再买一些鱼蛋蔬菜水果等食物玩具,跟孩子一起玩做饭炒菜游戏,在玩的过程中,让孩子认识这是什么蔬菜、这是什么肉类,并告诉孩子,这些食物有什么用,要怎么吃才能身体健康。
比如:孩子不爱吃胡萝卜,可以告诉他:“胡萝卜是为了让宝宝身体好才到碗里来的,它含有好多的维生素A,可以让宝宝的眼睛更明亮、更漂亮,要是你不吃,胡萝卜很伤心的”。
再次,站在孩子的角度,把吃饭变成一件有趣的事
日本畅销书《窗边的小豆豆》里,就讲述的幼儿园的故事,在这个幼儿园里,孩子们每天得自己带便当到学校里。为了让孩子们爱上吃饭,不挑食,老师把食物称为“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
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是什么呢?就是陆地上的食物和海里面的食物,孩子们觉得很有意思,吃饭都变成了一件有趣的事情。
最后,用"五感法",把“食育”融入生活,让孩子感受“食育”的快乐
据专家分析:孩子和自然、食物生长环境的脱离,是造成孩子对食物冷漠、厌食、偏食的一个重要原因。
蒙台梭利也认为,儿童教育要求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儿童提供一个能发挥自然力量的环境,为那些发展儿童能量的活动提供“有准备的环境”。
因此,要对孩子进行食育,我们不能脱离生活,要让孩子亲近大自然,通过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了解食物,去感知食物。
在周末的时候,我们可以带上孩子去附近的果园、蔬菜基地、农家场等参观体验,有条件的,还可以跟孩子一起亲手种植蔬菜,让孩子亲自体验一下播种、浇灌、培育、采摘的过程。只有让孩子自己体验了,孩子才会更加懂得食物的意义。
具体怎么做呢?
视觉方面:我们可以让孩子观看食物的成长过程和外观等。比如,我们可以陪同孩子泡发几颗豆子,实时记录豆子的成长阶段,并告诉孩子豆子有什么用。
听觉方面:我们可以给孩子讲一些关于饮食的绘本故事。比如,《每个人 都“噗”》《食育儿歌》《爱上吃青菜的小兔子》等。
触觉方面:我们可以和孩子做亲子游戏,让孩子感知食物的特点。比如:在一个盒子里面放各种不同光滑度、材质、大小各异的食物,让孩子来摸,猜猜是什么,激发孩子的探索欲和兴趣。
味觉方面:可以让孩子品尝不同食物,去体会酸甜苦辣咸不同的味道。
最后,心妈有话说:面对孩子,单纯的说教,作用并不大。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边玩边学,才是王道。因此,我们要遵循孩子的年龄特征,要更有耐心,把教育融入生活,在玩的过程中,让孩子懂得食物的意义,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