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看了一档日本的节目,确实让我大跌眼镜。里面有一个“妈宝男”火了,简直就是现实中《都挺好》苏明成的升级版。
这个“妈宝男”今年33岁,毕业于日本名校东京大学,本是一个高材生,但他毕业后,没有进行和社会接触的工作,而是成为了一个家教,通过网络在自己家里上课。每个月收入7万日元(约人民币4540元),显然,这个收入在高物价的日本是不够用的。
他的妈妈每个月都会接济他2万日元(约人民币1296元),还承包了全部的生活起居费用,衣服都是妈妈先替他挑选好,他满意的话,妈妈就去付款。
节目组问他对“啃老”的想法是什么?
他的回答是:“啃老也没什么不好,这是一个团队的关系。”
心理学家称:日本少子化严重,让很多妈妈产生了“要保护孩子”的心理,她们想要安排好孩子的一切。
其实,我想说,孩子“妈宝”,根源都在于妈妈过度溺爱,不愿意放手,不让孩子有自立的机会,实际上反映出了妈妈在心理上对孩子的过度依赖。
妈妈懂得适时退出,鼓励孩子成长,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爱
妈妈应该怎么做?奥斯卡获奖动画《鹬》就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小鹬从小要靠妈妈喂食,在妈妈的呵护下渐渐长大。有一天,妈妈决定不再喂它,而是把食物放在海滩上,要小鹬自己出去吃。
小鹬虽然有些害怕,但他还是踏出了第一步。结果,海浪袭来,妈妈没有去拉走小鹬,而是让它经历了人生的第一次风浪。
因为经历了一次海浪的冲击,小鹬很害怕,不再敢出去觅食,而妈妈也拒绝继续喂食。在妈妈的鼓励下,小鹬最终还是勇敢地走了出去。
这一次,它发现,外面的世界并没有那么可怕,海浪来了也会褪去。从此之后,它不再害怕外面的世界,能够自己觅食,然后独立地存在鹬群之中。
动物都知道要让孩子去面对风浪,去独立成长。有一句古话: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很重要,但是教育的方法更重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就是爱孩子最好的方式。
“亲密”和“独立”是矛盾吗?并不是!
有个朋友说,我们这一代父母挺不容易的,接触的育儿信息太多,正说的反说的都有,让人无所适从。一种声音是,孩子需要父母亲密的陪伴,来获得更多的安全感,发展健全的人格;另一种声音是,孩子需要从小培养独立性,不然长大了难以适应社会,会造成“公主病”“妈宝男”。
确实,“独立”和“亲密”,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两个关键要素。仿佛大家都觉得这是两个对立的词,常常疑惑到底要怎么做才是对的?
实际上,“亲密”和“独立”并不矛盾,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心理上亲密,生理上独立。那些溺爱孩子的父母,往往搞反了,变成了父母和孩子“生理上亲密无间”,但和孩子的心理反而是“孤立”的。
心理上亲密,指的是情感上的链接,是一种牢固的安全感,是孩子心理知道“爸妈永远会在那保护我”的踏实和笃定。这种情感的建立,并不是要每天事无巨细地照顾孩子,而是给孩子足够的精神养分,包括理解、尊重、鼓励等。
生理上独立,想必不难理解,就是该孩子自己做的事由孩子自己去做,尤其是一些分内的家务事,我们可以鼓励、帮助孩子独立成长,但是不能代替孩子成长。
培养孩子独立性的四个关键期
- 2-6岁:重点关注生活自理能力
孩子在2岁后,自我意识开始出现,这时候,独立意识也就萌芽了。2岁孩子在生活技能、运动技能和语言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在2-6岁阶段,我们就要多关注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比如:吃饭、刷牙、穿衣服、整理物品、简单的家务等。
- 6-9岁:重点关注自主学习能力
孩子6岁以后,差不多该上小学了,其实,这个时候是父母和孩子真正分离的起点,孩子求学生涯的开始。我们在这个阶段,要重点关注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孩子自己整理书包,孩子做完作业后,告诉孩子:“学习是你的事,不是爸爸妈妈的事,你要默写,我可以帮你读,我只是辅助你的。”即便是陪孩子做作业的时候,也要让孩子有这样的意识,自主学习能力是从这里开始培养的。
- 9-13岁:重点关注独立思考能力
9岁的时候,是孩子独立而执著的年龄。孩子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我们在家要允许孩子独立发表意见。即便孩子的有一些言论比较幼稚或者不理性,我们首先是要赞赏孩子能够独立思考,然后以成年人的经验给孩子分析个中缘由,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打压孩子的想法,搞家长一言堂。
- 青春期:重点关注独立的价值观
青春期的孩子,渴望脱离父母,树立自己的形象,独立是孩子整个青春期一直在追寻的东西。一个孩子在整个青春期所做的一切,都在寻找自我、界定自己,以自己的方式向他人宣告自己内心的想法。所以这个时候,就要培养孩子独立的价值观。
独立的价值观是指,对生活、世界有自己的判断、原则和底线。当然,独立的价值观不是靠父母压给他的,而是跟孩子做朋友,用心地交流、沟通获得的。
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呢?
现在很多妈宝男和公主病的孩子,背后都会有一个不懂得放手的妈妈。她们喜欢一边抱怨着孩子不独立甚至无能,一边却继续事无巨细地包办代劳。孩子不够独立,实际上是妈妈不肯放手。
- 首先,要想孩子独立,妈妈要明白自己的角色定位
母爱其实就是一场渐行渐远的旅程,但并不是所有的母亲都真正明白这个含义。母亲的第一大任务,是在孩子小的时候建立足够的心理亲密连接;而第二大任务就是,当孩子有能力时,我们要慢慢分离,体面地退出。
其实,“心理上亲密,生理上独立”这句话也是在描述母亲的角色,所谓“退出”,并不是退出对孩子的关爱,而是慢慢调整关爱的方式。死活不放手的爱,不是真正的母爱,那叫占有欲。
- 其次,及时敏锐地回应孩子的需求,给予孩子心理营养
心理的亲密关系是孩子愿意走向独立最重要的基石。那怎么做到心理亲密呢?我想就是要给孩子足够的心理营养,这是孩子一生的底层代码。
我们知道,孩子需要的心理营养有5个。第一个心理营养:无条件地接纳;第二个心理营养:此时此刻,在你的生命中,我最重要;第三个心理营养:安全感;第四个心理营养:肯定、赞美、认同;第五个心理营养:学习、认知、模范。
在这5大心理营养中,安全感对于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尤其重要,因为孩子拥有了足够的安全感,才能在心理上真正独立。当孩子从妈妈温暖的子宫出来,新的环境、新的人、新的生存技能的学习,这一切都会让他觉得非常无助。于是,他们会用自己的哭声、肢体动作和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求,来寻求帮助。
这个时候,父母及时回应孩子的需求,他慢慢就会明白,他的声音是会被听到的,他的交流是被重视的,他的需求是有价值的,他可以依赖他的父母来寻求安慰和帮助,他可以相信这个世界是安全的。
这种安全感的建立,是孩子爱和信任的基础,也是孩子迈向独立的底气。
- 最后,逐渐放手,尊重孩子对于独立的渴望
有一些父母会担忧一旦和孩子太过亲密了,会不利于独立性的培养。其实,孩子对于独立的需求,就像我们呼吸、吃饭、睡觉那么自然,只不过有时我们忽视了这些需求而已。
比如:一个1岁的孩子想要抢过你喂他的那个勺子,这就是他想独立吃饭的需求,但我们却误读为“不好好吃饭,老是想玩勺子”。
再比如,一个3岁的孩子在繁忙的早晨坚持要自己尝试把鞋子穿上,你想帮忙他反而生气了,这就是他想独立照顾自己的需求,但我们却误读为“越来越不听话了”。
其实,这些都是孩子独立的标志,独立不是到了20岁就突然会的,独立是从小到大慢慢发展的。相反地,是我们自己进入了一个惯性思维:觉得孩子还小,他们什么都不会,他们需要我,我要替他们做。 于是,当孩子展现出最初想要独立的意愿时,反而被贴上了“不乖”、“不听话”、“很调皮”的标签,重重打击了孩子对于独立的渴望。
当然,尊重孩子独立的需求,并不意味着一下子就放手,而是陪伴在孩子身边,一边鼓励一边放手。就好像我们小时候学骑自行车,刚开始肯定是爸爸双手把着方向盘,慢慢地放开一只手,接着再放开另一只手。如果摔倒了,爸爸会第一时间过来安慰我,并鼓励我继续尝试。其实,这和我们帮助孩子建立独立性是一模一样的。
写在最后
如果我们真的爱孩子,就应该在适当的时候放手,希望每一个父母都能真正明白“心理亲密,生理独立”的意义,让孩子在爱和信任的前提下,走向自己独立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