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最大的特征就是记录下那些正在消失的事物。
——北井一夫
开端,《抵抗》系列
"拍摄《抵抗》系列前已经想要放弃摄影,而偶然的机会让我用那些有瑕疵的胶卷拍了一些照片,好像就是给我一次重新认识对摄影的机会。从那之后,就一直与摄影紧密相连。"
高中毕业后,北井一夫在日本大学艺术学部学习摄影专业,他对 当时学校教授的内容不感兴趣,认为那些照片从拍摄、冲印到最终的呈现都非常漂亮,但不适合自己,从而对摄影渐渐失去兴趣,甚至有了放弃的念头。
当时正值日本学生运动频繁发生,有朋友建议他拍这个主题,1964年,北井一夫深入其中拍摄, 次年从摄影系休学,并自费出版第一本写真集《抵抗》。由于相机很久没用,胶卷已有损伤,冲洗后的影像呈现出了“瑕疵、过曝、失焦、粗颗粒”的摄影手法,和当时东京喧闹而暴乱的动荡氛围很贴合,北井一夫也因此正式成为了一名摄影师。
《抵抗》Resistance
《过激派》Agitators
转折 《 三里冢 》Sanrizuka
拍摄学生运动的时候,其中的反抗思想与年轻的北井一夫内心某些地方是存在契合点的,《抵抗》系列之后,他的约稿多起来,但也因在拍摄政治题材期间被要求呈现更为激烈的场面渐渐感到不快,加之不习惯东京的生活,1969年,他到达偏远的乡村三里冢,成为他摄影生涯的转折点。
当时三里冢农民正抵制建设成田机场,他用照片记录下农民为维持生计对政府的反抗斗争,在模糊的图像中,他有意识地避免出现愤怒和暴力的画面,通过战斗中的长时间停顿、等待、野餐等,呈现了斗争中柔软的一面,这是他远离学生时代激进主义的第一步。
第一届木村伊兵卫奖 《走向乡村》To the Villages
因意识到都市化而逐渐萧条的农村风景,1974年至1977年,北井一夫拍摄的《走向乡村》逆主流地将当时日本摄影师普遍追随的“写真都市论”转向乡村视角,获得了第一届木村伊兵卫奖。
(特别喜欢这个系列,看片子的时候会想起老家,屁颠乐的童年,沉默寡言、总有些孤独的爷爷,还有曾经最亲最疼我的奶奶)
与中国的联结
北井一夫对中国有着特殊的情感。1944年,他出生于日本占领下的辽宁鞍山,不到一岁因日本战败随家人返回日本。1973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后,他随日本摄影家木村伊兵卫来华访问,拍下了文革期间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一些平凡而温暖的瞬间。
他也一直关心着中国纪实摄影的发展,始终积极热情地向日本摄影界、日本观众介绍着中国的纪实摄影。
北井一夫
Kazuo Kitai
“ 纪 实照片 的根本,是摄影者和被摄影者之间的关系,所以如果这个照片能够把摄影者和被摄者的关系能够渗透到这个照片的话,我觉得这个照片就可以更有意思了。”
“不 要太注重构图上怎么样,要更 直接地表达。 ”
“当被问到‘ 摄影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时,我就会说那就是带着自己的宝物到处走。拜摄影所赐,我才有机会看见很多人的人生,听他们讲他们的故事,因此,就好像是比一般人多活了四、五倍的人生一样。想到这些,我就会对摄影抱持着感激的态度,是非常珍贵的宝物呢。”
1944年出生于辽宁鞍山,1965年从日本大学摄影学部摄影系休学,自费出版写真集《抵抗》,1972年凭借《三里冢》获得日本写真协会新人奖,1973年随木村伊兵卫来中国拍摄,1976年以《走向村庄》获得第一届木村伊兵卫摄影奖,1990年出版写真集《似曾相识的风景》,2001年出版《1990年代北京》和《1970年代NIPPON》, 2005年开始在《日本相机》上连载《和徕卡一起散步》至2013年底。
(这次背景音乐选用了 约翰·丹佛《 Take Me Home,Country Road》的改编曲,也是我很喜欢的一部动画《侧耳倾听》的主题曲。北井一夫说,他自小经历多数次迁徙,没有一个地方能称为家乡,一直以来,他也渴望拥有自己的家乡,并多次将其投射在暗房红光中,渐渐显影相纸上。我想,摄影其实不单寄托了他的乡思,也在他逐步探索的路上,帮他找到了内心更宝贵的归处。)
轮值主编:Ali
亚当弗斯 Adam Fuss | 黑暗中的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