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故事 |“之”:父女母子,不过是看着你的背影渐行渐远

2019-10-16   小新知识堂
文字的故事 |“之”:父女母子,不过是看着你的背影渐行渐远

很多人都背过著名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在这首诗里,我们记住了烟花三月的扬州,记住了李白和他的朋友孟浩然,但也存下一个疑问。诗里写的是李白送孟浩然去广陵,“之乎者也”的“”怎么就凭空有了“”的意思。

这个疑问会保留很久,读完中学,硬生生记住了“之”有到达、去的意思,心里可能还想着李白和孟浩然,但还是疑惑。

先说李白和孟浩然!

唐朝的大诗人们有自己的朋友圈,他们互相点赞和晒旅途不靠发消息,一切都在诗里。那是个诗歌的王朝,因为诗歌,我们记住了多少美好的灵魂,这其中就包括伟大的李白和孟浩然。

李白在离开四川后,一路向东游历,归来至湖北安陆时,认识了比他年长十二岁的孟浩然。这时的李白已有了些诗名,但比起早已是诗名满天下的孟浩然,战斗值还是弱了不少。

孟浩然留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的。因而李白就写了首《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孟浩然有慧眼,对李白这个后生也是非常赞赏,两人酬唱不断,很快便成了挚友。

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年)的三月,当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时,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欲乘舟东下,李白便亲自将其送至江边。在临别之时,李白为他的“孟夫子”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终于到了这个看似简单的“之”字了。

为汉字解谜的《说文解字》这样说:“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这是说,“之”像是幼小的嫩芽经过努力的生长,枝叶开始繁茂,愈发茁壮。因此,出生、生长是它的本意。

在许慎眼里,一株嫩芽脚底下踩着泥土,头顶上扛着压力,从地底下一路往地面上猛冲,每天都喘气想放弃又每天给自己鼓劲。有一天,终于看到亮光,身上一轻,终于到了人间。这就有了“到、前往”的意思。

但许慎真的对吗,我不知道他看没看过“之”在甲骨文里的样子。“之”在甲骨文中的样子是这样的:

它像什么呢?下面的部分像是我们脚下的土地,上面的部分便是脚趾。

《说文解字》中:“止,下基也。象艸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所以“止”便是脚的意思,它在甲骨文中写作:

像极了我们的脚丫。“之”,便是“止”与我们脚下土地的结合。

文字的故事 |“之”:父女母子,不过是看着你的背影渐行渐远

所以,再看“之”的时候,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样一幅场景:

冬天,一场大雪如期而至,我们带着孩子,来到一块干净的雪地前,让孩子踩上去,感受一下踩雪时咯吱咯吱的快乐。雪地上留下一串曲折的脚印,孩子渐行渐远,从走雪地开始一点点长大一点点远离,雪地上的脚印和他要走过的人生的脚印都留了下来。

仔细想想,这串脚印想不想那个“之”字。“之”的一点,像他最初的小脚丫,走走停停,一路上的弯曲和成长,带他到了自己的人生世界里,脚印表明了他的成长轨迹,表明了他要到哪里去,因此,“之”便有了一个意思,那就是“到”“前往”。

这时候,我们最容易想起的恐怕就是龙应台那篇让无数父母落泪的文章《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当然,这种送别并不只存在于父女母子之间。诗歌历史中,还有更多这样的离别。《诗经·卫风》中有一首表达妻子对于远戍未归的丈夫的思念的诗《伯兮》,诗中写道:“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自从你去了遥远的东方,我的头发就如同飞蓬一般杂乱,并不是我没有洗头的东西呀,而是我打扮那么漂亮给谁看呢?

一个痴情的女子便这样映入我们的眼帘,她正为了那去往东方的丈夫心痛不已,“自伯之东”,就是眼看着你离我而去,前往东方的战场,这种离别,在那个时代,生离就是死别,所以在后面的诗中也写道,即便是忘忧草也无法消除她那幽深的思念之情。

- END -


作者 | 蒋顾史

责编丨杜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