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故事 |“走”:走得快便成为跑,他就这样突破了人类极限

2019-10-20   小新知识堂


我是一个对运动极不感兴趣的人,上学的时候曾被同学们戏谑地称为“体育智障”。我总觉得运动的事情是在我的能力范围之外,实在是不可强求的。

但就在前两天,网络上,一片欢呼声,原因是基普乔格居然成功挑战了人类极限:

2019年10月12日,在维也纳普拉特公园,基普乔格用1小时59分40秒完成了全马,成为人类马拉松史上首个跑进2小时的人。


说实话,这则消息虽然刷爆了我的朋友圈,但是我却不太明白它的意义是什么?直到有人给我科普了一下:基普乔格破2,如果做一个简单的换算,那就是每100米用时仅为17秒,这相当于基普乔格用匀速运动完成了422个100米。听到这里时,我深吸了一口气,我这样的人,跑10个100就已经是极限了。

在基普乔格破2之前,早有医学家、运动学家预言,人类想要在马拉松比赛中破2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更有科学家预测,以人类现有的生理条件,想要突破2小时,大概会发生在2075年。

基普乔格已经用实践证明了所谓的“极限”是可以被打破的,他说:“不知道极限在哪里,但是我会一直向着它跑下去。”


我想,这就是朋友圈刷爆的原因吧,没有遥不可及的梦想,只要你肯全力以赴、挑战自我。

今天,我想讲一个与跑步有关的汉字,但不是“跑”字,而是“走”字。







知道了“走”的本义是奔跑,便不难理解《韩非子•五蠹》中那个著名的“守株待兔”的故事了: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其中“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就是说兔子在狂奔的时候撞到了树桩,这才会使它折断了脖子死掉。否则,如果理解“走”就是我们现在的“走路”的“走”,它顶多是撞晕,怎会“折颈而死”呢?


“走”由奔跑进而引申为“逃跑”。《孟子•梁惠王上》中,当梁惠王为自己的人民并没有增加而感慨发问的时候,孟子便说:

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孟子是一个善于聊天的人,他知道梁惠王喜欢打仗,就用打仗打比方。他说,当战鼓敲响,交战激烈时,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脚。跑了五十步的人因此就去讥笑跑了一百步的人,这合适吗?

此处的“弃甲曳兵而走”“走”便是逃跑的意思。


无论是“奔跑”还是“走路”都会有一个方向,因而“走”还有一个引申义便是“往”的意思。杜牧的《阿房宫赋》,开篇即写阿房宫的宏伟气势: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阿房宫从骊山向北,再往西转弯,其走势一直走向咸阳。“直走咸阳”“走”便是“往”“通向”的意思。


“走”还有一个词性上的变化,因为在中国古代尤其是奴隶制社会,善于奔跑的人往往供人役使,甚至是被人当牛马一样骑着。因此,“走”还有一个意义便是“仆”。

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一开篇便说:“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这里的“牛马走”便是司马迁对于自己的谦称,说自己象牛马一样以供奔走。李善在为其做注的时候也说:“走,犹仆也,言己为太史公掌牛马之仆,自谦之辞也”。


-END-

荷马识字,专栏作家,大学教授。一个让孩子感觉到文字温度的妈妈,寻找文字里的故事,认识故事里的汉字。

责编丨杜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