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谈 | 村上春树:我理想中的学校是这样的

2019-10-19   小新知识堂


大作家好像很少是学霸出身的。很多人都猜想,是不是因为他们对世界和文字太过于敏感,很难忍受考试的残酷考验。

当学生的时候,村上春树的学习成绩还说得过去,按他自己的说法,“从小学到大学,我一直对学业不太擅长。虽然成绩马马虎虎算说得过去,可是我本来就不太喜欢学习”,他基本属于一个普通的中等学生。之所以对学习不够热心,村上春树的原因很简单:

首先,村上春树觉得学习实在没意思,很难从中感受到乐趣。
学习确实是一件苦差事,现在虽然有很多人都在强调要寓教于乐,但比较起来得承认,比上学有趣的事情还是太多了,村上春树是个兴趣广泛的人,读书、听音乐、看电影、去海边游泳、打棒球、和猫咪玩耍、跟女朋友约会……相比之下,学校里的功课就无聊多了。学校里的功课,遇到有兴趣的,他可能还会特别用功,但在村上心里,总觉得读书、听音乐、看电影更有意义。后来大学毕业,村上没有主动找工作,而是去经营了一家小店,可能和这种心态有很大关系。

其次,村上春树从小就不喜欢竞争。
很多小孩学习上不思进取,不是不想用功,而是对名次、分数不感兴趣,村上春树就是这样的小孩。他似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性格,就是不愿意被人拿分数排布优劣,在与人竞争这件事情上,村上好像一直表现的毫无意愿。

回过头,让村上春树回想自己读书时的收获和他理想中学校的样子,其实非常简单,“在学校念书期间,我最大的收获就是交了几个要好的朋友,以及读了许多喜欢的书”。

村上春树有过这样一个自我评价:“上学的时候,在同龄人中,我可能是读书最多的人之一。”这不是一种自负的说,更像是平静地叙述自己中学时候的基本生存状态。

一提到读书,村上总会表现出某种急不可耐的慌乱,他说:“说到书,我就像握着铁锨往熊熊燃烧的炭窑里乱铲乱投一般,一本又一本,如饥似渴地读各种类型的书。”他下学校时每天的生活就是在啃一本本书,品味和消化它们,这让他几乎没有多余的时间去思考别的事情,反倒让这个上学的孩子安静了很多,对外界的风云变化保持着淡定。

很多人一提到读书,就会往“死读书、读死书”上去想,这都是多少年前的老黄历了。今天,读书最大的好处就是给一个孩子更广大的视野,让他借助各种故事,了解世界。

村上春树说自己十几岁时读书的感受:

书中描写的种种感情,我差不多感同身受地体验了一番,在想象中自由地穿梭于时间和空间之中,目睹了种种奇妙的风景,让种种语言穿过自己的身体。因此,我的视野多少变成了复合型的,我并不会单单立足于当下的地点凝望世界,还能从稍稍远一些的地方,相对客观地看看正在凝望世界的自己的模样。

不读书的人,总是喜欢从自己的观点出发凝望世界万物,过于执着于自己,人就会身体发僵、脚步沉重,渐渐动弹不得。“一旦从好几处视点眺望自己所处的立场,将自己的存在托付给别的体系,世界就会变得立体而柔软起来。”我听过很多关于阅读的好处,村上春树这种说法,是最迷人的几种之一。

因为太喜欢书里营造的美丽的世界,学校的刻板学习让村上觉得煎熬,离开学校的时候,村上甚至这样想:“人生只怕再也不会这么枯燥乏味了吧。”

所以,提起学校和上学,村上春树特别愿意提一下自己理想中的学校。

谈到学校,村上春树是个务实的人,他并不指望学校能“让孩子们的想象力丰富起来”。能让孩子们的想象力丰富起来的,说到底还是孩子们自己,既不是老师,也不是教学设备,更不会是什么教育方针。把“让孩子们的想象力丰富起来”变成一种规定,在村上春树看来是一件怪事。

村上春树理想中的学校,特别简单:我寄希望于学校的,只是“不要把拥有想象力的孩子的想象力扼杀掉”,这样就足够了。请为每一种个性提供生存的场所。

这种想法可能有些过于简单和天真,但不失为一种单纯的渴望。如果学校的所有目标都是为了让学生变成自由可爱的人,所有手段就是为了让孩子能爱上读书,找到自己的爱好,这样一来,学校就会变成更充实的自由之地,我们的社会也能变成更充实的世界。

-END-

作者 | 晁述

责编丨杜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