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运营历史最长的火车站原来就在唐山!至今仍在用

2020-03-01     唐山大牌

火车站往往是一座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唐山,这座以近代工业耀于中华大地的城市也拥有令其骄傲的火车站——中国运营历史最长的火车站,那就是今天仍在运营的唐山南站。


1901年拍摄的唐山站


一百多年风雨历程,历经战乱、地震,几次改变容颜,几度回眸凝望,不变的是坚定的守候、深沉的情怀。唐山站、唐山北站新建后,唐山南站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那承载了唐山人前进步伐的天桥、城市风雨的雨棚和屹立不倒的水塔不该被遗忘,运营136年仍未止步的火车站不该被忽视。


很多唐山人都到过唐山南站,1996年6月26日之前,这里承担着客运业务,人们在站房匆匆作别,走过天桥踏上行程,却很少有人细探南站的历史。


1907年拍摄的唐山站


唐山站,哪里是源头?


修铁路必建火车站,唐山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条自建铁路唐胥铁路起点的第一个火车站。但是关于唐山站的修建时间,却存在着1881年和1882年两种说法,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


《开滦煤矿大事记》载:“1881年6月9日,开平矿务局唐胥铁路破土动工。东起唐山矿煤厂(即后来的路矿交接线),西至胥各庄……英籍工程师金达利用旧物料秘密地制造了一台机车……当年8月份即开始使用。”“唐山矿煤厂”,原煤升井后存储待运之场,位于一号煤井的南侧。唐胥铁路于当年的11月8日正式通车。一条铁路的运行,总要伴随车站的出现,而此时的“唐山矿煤厂”,是否可以认作一个车站呢?


关于铁路“车站”的定义,《铁路词汇》(1959年出版)有明确解释:“车站:列车到发、会让或越行的分界点,备有配线,一般经常办理客货运输业务……按业务性质分为货物站、旅客站、客货运站……按车站位置分为通过式、尽头式。”也就是说,“车站”最基本的要件是办理货运或客运(或客货兼办),并不以是否建起正式的站房为准。如此看来,当年的“唐山矿煤厂”可以称为一个尽头式的“货物站”。其实,在我国的铁路史上先通车运营、后建站房的车站例子非常多。


比如,《北京铁路局站系总览》记:“北京站始建于1901年,旧称正阳门东站。”该站是八国联军当年侵占北京后而设,当时只为方便运兵,并无站房,而正规的站房(现为铁道博物馆)于1903年动工,1906年才竣工启用;再如,同蒲铁路上的许多小站最初运营时,也无站房,站务人员雨天打着伞在站台上售票,可这些车站的建成年月,都定在了铁路的通车之日。


1882年,开平矿务局为了扩展唐胥运煤铁路的运输业务,开始在矿区外(现永红立交桥处)接出一股岔线,向东延伸后建起了一座“客货运站”。这时的唐胥铁路形成了一个“Y”字形,其左上方的岔线长约0.5公里,终点为“唐山矿煤厂”(货物站);右上方的岔线长近1公里,终点为“客货运站”。虽然前者在矿区内、后者在矿区以外,但都归矿务局统一管理。


到了1886年,唐胥铁路(不包括“Y”字形线路左上方的岔线)开始脱离开平矿务局,另组专营铁路运输业务的“开平铁路公司”。从此,约0.5公里长的运煤岔线,就变成一条煤矿专用线(一直延续至今)。从此,人们便只将“Y”字形线路右上端的“客货运站”称做唐山火车站了。


老站≠ 南站


唐山曾经有个叫“老站”的地方。如今,年纪较轻的人已大都不知晓了。“老站”是唐山第一座火车站的站址,也就是现在的金匙立交桥处。1882年运营之后,收益可观。据《开滦煤矿大事记》载:1883年1月,开平矿务局已拥有头等客车1节,二等和三等客车3节,每日在唐山和胥各庄之间往返6个来回,客票收入已足够这条铁路上行车的日常费用。没有多久,火车站前的人流多了起来。矿工、旅客、商人、居民,形形色色,穿行不息。车站道口两侧也成了闹市,商贩云集。起初是露天摆摊,或支伞搭篷;后来则建房筑屋,开店经营。站前四周渐渐形成了唐山最早的几条街道。


到了1894年,唐胥铁路已先后向西通抵天津、向东延至山海关,唐山站的客货运量骤增,候车室和货场亟待扩建。可是此时车站附近已无空地可以利用。后来,路方在王谢庄的东南选址(今唐山南站处)兴建新站。然而,工程浩大,费用甚巨,故工期拖长,一直到客车线、站台、货运线、货场、站房等建筑相继竣工后,新的唐山火车站才于1896年正式运营。此时,旧的车站并未拆除,后来成为专供隆义栈、瑞信栈等众多商家进出货物的一个货场。候车室及票房改成了货运室,货物线、站台、扳道房、道口依然使用。时间一长,这里就有了“老站”和“老站货场”的新称。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老站”周围已成为唐山的中心地带。富贵街、东局子、粮食街、柴草市、五福沟、瓦房街、和顺里、便宜街……纵横交错;绸缎庄、鞋帽店、鲜货局、菜市场、粮号、饭馆、药房、戏园、邮局……鳞次栉比,人口密集,商业发达,各行各业,无所不包。


每年逢元宵节、端午节期间,大城山雹神庙举办庙会,届时,由唐山交大道口始发、经唐山火车站(今南站)的“庙会小火车”,无论往返都会在“老站”停靠,以供游人香客搭乘。老站道口更是整日繁忙,车水马龙,人流如织。这时的“老站”及小山一带,被誉为“小天津”。


新中国成立后,工商业实行了公私合营,出入唐山的货物大都改在火车站内的货场装卸,“老站”已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了。于是,大约在1956年至1957年间,“老站货场”最终被撤消,院墙内盖起了铁路职工住宅,货运室(原始的候车室和票房)也分给唐山站的职工居住,扳道房改成了公厕,只有人行道口保留了下来。1976年大地震中,“老站”的新、旧建筑全部损毁。几年之后,随着经济飞速发展,连接建国路商业街与小山闹区的“老站道口”,已显得越来越狭小。


于是,1994年这个平交道口改建成了立交桥。因为是唐山金匙集团捐资修建,故定名为“金匙桥”。从此,“老站”这一地名就在唐山人的口头上渐渐消失了。


南站变迁


1907年,唐山站(今唐山南站)在此基础上扩建,为典型的英式建筑风格,高窗阔廊,站舍外观酷似皇冠形状,为二层建筑,设有候车室、售票房和行李房。当时的唐山站站房是唐山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堪称一处最著名的风景。


1974年,由于老的站房不能满足运输要求,于是拆除在原址重建,新建的站房于1975年11月投入使用,不想使用还不足一年时间就在大地震中震毁。据悉,从1907年到1976年的70年间,唐山站先后进行了4次改建和扩建。当时的京山线是连接华北与东北惟一的咽喉运输线,对唐山市经济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南站震后遗迹


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强烈地震,唐山火车站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所有站舍和建筑物被夷为平地,成为一片废墟。唯独车站内建于1922年的旅客天桥、建于1939年的铁路水塔和分别建于20世纪20年代、50年代的候车钢架雨棚三处铁路高层建筑,地震后仍然屹立,一直使用至今。


雨棚:唐山南站候车雨棚有小、大两座,均为尖顶铁瓦木结构,都位于上行站台上。小雨棚约建于20世纪20年代,高5.65米,面积250平方米(现已拆除)。大雨棚建于20世纪50年代,高约7.5米,面积756平方米,四周共有32根木柱。地震后,多根木柱断裂,整个雨棚向东倾斜,抢修扶正时更换了16根木柱,今日依然十分壮观。


水塔:铁路水塔,位于上行站台南侧围墙外,钢筋混凝土结构,建于1939年。水塔高24米,容积30吨,地震中安然无恙,至今仍是铁路系统主要的供水设施。


天桥:张艺谋的电影《归来》中,情绪迸发最浓烈的当属巩俐扮演的冯婉瑜和陈道明扮演的陆焉识在火车站相逢却眼睁睁被撕扯开的一段,这个场景就拍摄于唐山南站的天桥。


雨打风吹,冬去春来,这座天桥承载的实在是太多了!桥下面有嘹亮的汽笛,桥上面有咚咚的脚步;桥北边是百年老矿,桥南面便是唐胥铁路的起点……南站旅客天桥,为钢梁结构,建于1922年。桥高5.9米,水平桥面长48.3米,跨越6股铁道,4条上坡引桥总长85.8米。


天桥修建采用了热铆技术,这在没有电焊的时代,属于先进技术;钢材来自于苏格兰,防锈技术采用的是西门子防酸技术。地震中,出站口方向的引桥护栏被砸弯曲,后经整修复原,现仍有痕迹可见。


南站震后遗迹:雨棚、水塔、天桥


界桩


2015年3月13日上午,在铁路唐山南站(原唐山站)货场外公路一路口处出土一块标有“PMR京奉路”字样的铁路地界桩。界桩为方柱形水泥制品。该桩埋设于1907年,距今已有110年的历史。该界桩全高为1.07米,同样的界桩他于2003年曾发现过一块,后被中国铁道博物馆收藏。1881年,唐胥铁路建成通车后,将开滦煤炭外运远销。1888年,唐胥铁路延至天津,1893年又向东延伸至山海关,全线称为“津榆铁路”(山海关在历史上曾称“榆关”)。 之后这条铁路继续延长,至1907年,北京至奉天(今沈阳)铁路全线开通,成为当年贯通山海关内外的唯一铁路通道,清政府将该路定名为“京奉铁路”。为了界定铁路的土地地界,于是在铁路线两侧约0.25公里埋设“PMR京奉路”地界桩。


从19世纪末起,这条铁路的运营大权已受英国人控制,因此铁路局内的办公行文流行中英文并用,铁路界桩上的文字也不例外。“PMR京奉路”上的英文“PMR”,分别是Peking(“北京”旧时的写法)、Mukden(穆克顿,“奉天”满语的称谓)、Railway(铁路)的词头,意为“北京穆克顿铁路”,与汉字“京奉路”的含义相符。


由此认定“PMR京奉路”是京奉铁路时期设置的界桩,启用年代约为1907年。至1929年,“京奉铁路”易名“北宁铁路”后,地界桩改设为“北宁路界”桩。新中国成立后该路更名为“京沈铁路”。


PMR京奉路地界桩


老钢轨


近几年,唐山南站先后发现了关内外铁路、京奉铁路、京张铁路、“满铁”等时期的老钢轨。一根产于1897年的钢轨距今已有120年,长1.5米,钢轨内壁上清晰的铸有“CAMME11STEE1W1897”字样,这是迄今为止在唐山南站发现的制造年代最早的钢轨。


据介绍,在唐山南站内还发现过制造于1906年、1907年、1940年等年代的钢轨,至今仍在使用。这些老钢轨并非铺设在火车行驶的轨道之上,而是用于道口防护等处,尺寸都较短,有的还留有制造厂商的标记,如“COCKERILL”(比利时的科克里尔公司)等。


产于1897年的钢轨


南站的价值和保护


铁路唐山南站是中国运营历史最长的火车站, 并且至今仍在运营当中,堪称“中国铁路博物馆”,也有人称它为“中华第一站”。“老建筑是有灵性的,每块砖,每块木头,甚至连尘土都承载着历史和故事。”这是张艺谋导演选择唐山南站作为《归来》 取景地时说过的话。留住城市的历史文化印记,更是市委市政府一以贯之的原则。


应该说唐山南站是幸运的,压煤改线使它退出客运舞台,避免了电气化改造与扩建。老天桥、雨棚、水塔等一系列珍贵的铁路历史遗迹才得以保存至今。2018年1月18日,这座百年老站重启客运,唐山南至古冶的客运列车重新迎来了久违的乘客。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pBl913ABgx9BqZZI6az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