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40多年前,乾隆的地宫开启之谜

2019-12-09     唐山大牌

自1971年中国文物外交工作蓬勃开展起来以后,故宫和长城已经成为了外国政要访华时的重要游览地。1973年9月,中国迎来一位重要客人,法国总统蓬皮杜。令人意外的是,吸引蓬皮杜前来的并不是长城故宫这些名气最大的古迹,而是尚未有外国政要踏足过的大同云冈石窟。为蓬皮杜总统担任讲解工作的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深深感受到,当务之急是要尽快将更多的古迹清理和开放出来。


就在此时,申请修缮经费的清东陵报告进入到王冶秋的视野当中。乾隆皇帝,25岁登基,在位60年,作为清王朝最具影响力的皇帝之一,他的陵寝在营建上有着不少的独特之处。虽然1928年军阀孙殿英已经盗走了随葬的珍宝,但乾隆皇帝的地宫本身就有着极高的文物价值,完全具备开放条件。一项令人兴奋的开启计划开始了。



开启工作敲定后,清东陵文物保管所立即组建一支清理工作组。由于乾隆的地宫被盗过好几次,大伙儿想只要顺着现有的盗洞进入地宫,之后的工作那就都好办了。可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1928年孙殿英盗取乾隆皇帝裕陵时的盗洞却找不到了。


清东陵文物保管所副所长郝春波参与过各个陵墓地宫盗口的填砌工作。在裕陵高大的明楼后面,有个被大家叫做“哑巴院”的狭长的小院子,郝春波指定的位置,就位于哑巴院内琉璃影壁下的神道正中。



郝春波隐约记得这就是自己过去填砌盗口的地方,但是在他的指点下,大家怎么也找不到洞口。工作人员从琉璃影壁向下挖了一人多高,可还是没找到当年盗挖过的痕迹。


清理组的杜清林灵机一动,他认为不能再往深处挖了,应该横着向北掏掏。没想到这一撬,北面是空的,一条通向地宫的昏暗深邃的盗洞出现在了眼前。


原来,孙殿英当年的盗洞朝向并不是垂直向下,而是从琉璃影壁下方往北直掏进去。这群人立马来了精神,连刨带撬,随后杜清林和同事拿着手电筒,率先钻进了盗洞。


杜清林他俩小心翼翼地前行了十几米后,突然,他们在墙壁上触摸到一些奇特纹路,微弱的光线下,一道布满雕刻的巨大石门矗立在眼前。


第一道石门一推就开了,穿过石门,他们发现,在周围的墙壁上,布满了精美的雕刻和神秘的文字。随后,第二道石门也被轻易地推开。但是,当他们来到第三道石门前,却无论如何也推不开了。大伙儿用枕木跟千斤顶一点一点打开缝,让瘦人挤进去。等挤进去后一看,一具棺木竟牢牢地顶在了第三道石门背后,从棺木上的阳刻花纹图案来看,这具棺木就是乾隆皇帝的。



原来每到雨季,乾隆地宫里都会季节性渗水,积水到达一定程度后,乾隆的内棺就会漂起来,随着水流移动。当积水慢慢地渗下去后,棺材也就顶在第三道石门上了。


当大家通过第三道石门后,映入眼帘的是第四道石门空空的门洞,和躺在地上的两个门扇,其中东扇门较为完整,而西扇门碎成了多块。据历史文献中记载,1928年,盗陵匪军曾顺利地打开了前三道石门,但走到第四道石门时,却怎么也无法打开,于是便使用炸药轰炸。不言而喻,这道石门就是在当年孙殿英盗陵时被炸坏的。


穿越了四道石门以后,发掘队伍终于进入了地宫的最深处——金券,也就是存放乾隆皇帝棺椁的棺室。乾隆皇帝和他的五位妻妾,外棺均被拆散,散落的棺椁木板被堆放在金券东北角的棺床上。就在一行人正在为被盗窃的宝物和地宫的损毁而叹息连连时,环顾四周,才忽然惊觉,自己已经置身于一座庄严而肃穆的地下佛堂。



这宏大的裕陵地宫内布满了雕刻,没有一处是空白的,令人眼花缭乱。这满墙的艺术杰作,无疑是清王朝留给后世的宝贵文化遗产。

地宫打开以后,后续的清理修缮工作急需展开,可这却让保管所的职工们犯了难。他们这才发现,和之前的探洞相比,修缮这座伤痕累累的地下宫殿显然是一项更为艰巨的工作。


当年乾隆皇帝的棺椁从隧道送入以后,整个隧道内便用砖块砌实了。因此,在清理修缮工作开始之前,首先得将地宫隧道内的砖块拆除。这些砖块均为灰砌灌浆,相当坚固,每起一块都很费力,一不小心还会把砖起坏。



为了地宫能早日开放,大家不敢懈怠。经过将近一年的努力,清理工作终于初见成效,乾隆的棺椁又被重新摆放在了棺床上。而随着清理工作进展过半,一场灾难降临在了华北大地上。


1976年7月28日,北京时间3时42分53.8秒,万籁俱寂,陡然,一道蓝光刺破夜空,天穹旋转,大地在剧烈震颤,这就是震惊中外的7•28唐山大地震。清东陵也蒙上灾难的阴影,乾隆地宫的开放工作被搁置。



改革开放后,被迫中断的乾隆地宫清理工作重新开启。在隧道内的砌砖拆除完毕后,大伙儿又开始投入到地宫内灰浆的清理工作。当年孙殿英的盗陵匪兵在掠取葬宝时,因为做贼心虚,十分慌乱,加之照明条件不佳,必然遗落有一些细小物品。


于是,大伙儿将宫内的全部灰浆、垃圾抬出地面后,再用水像淘米一样筛洗一遍。当第一桶灰浆被运送到地面后,队员们急忙拿去淘洗,却一无所获。但他们没有死心,终于,有人从泥水里,摸索出一个精致的小物件来,定睛一看,竟是一件纯金的金龙!



很快,又有人从中摸出一个小小的玉蝉,据记载,玉器通常为墓主人下葬时的口含之物,经过查证,这枚玉蝉的主人正是乾隆皇帝。


这些遗留的随葬物品并非乾隆地宫最有价值的文物,经过工作人员昼夜不舍地清理后,一座真正的独一无二的艺术宝库正缓缓退去了它神秘的面纱。


1978年春季的一天,新华通讯社通过强大的电波播发了一条爆炸性消息,乾隆皇帝的裕陵地宫,已经正式开放,接待观众,四面八方的游人纷至沓来。



这座华丽的地下宫殿令蜂拥而来的游人为之惊叹!整个地宫共有九道券、四道石门。每扇石门均由整块青白玉石雕琢而成,刻有八尊菩萨,每尊菩萨身高一米半,各个都装扮得异常优美。两侧石壁上,雕刻着四大金刚,他们身披甲胄,立眉张目。在地宫的围墙甚至高高的穹顶上都刻满了图案和文字,这些不是常见的汉文和满文,而是用梵文和藏文刻写的佛教经文,一共有三万零一百一十一个字。



乾隆裕陵地宫的清理和开启,不仅使得大众有机会欣赏和了解这些凝聚着优秀工匠和艺术家心血的杰作,还推动了海内外学者们对清朝陵寝的深度研究。在这座富有神秘色彩的地下宫殿里,通过不断探索和解读,人们期许未来会有更多新的收获。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o7o5H28BMH2_cNUg_a1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