滦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众多的文物古迹和地域风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景观。滦州的八景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反映了唐山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特色。作为唐山人,怎能不知道这些地方!
1.岩山虎踞
位于城南1.5公里,岩石裸露形如卧虎,气势可观。辽世宗耶律沅(947—951)时期,于山顶建塔,塔基以绵石砌成,上为青砖结构。塔高20米,分13层,三角形,面南背北。正面有石刻楷书“文峰塔”。左面刻“冲霄汉”,右刻“凌云梯”。塔各节角挂铜铃。清嘉庆十六年(1811),代理知州朱高樗思想迷信,以“岩山似虎踞,塔似虎角,若留此塔,于滦不利”为由,强行将塔拆掉。10年后,道光元年,黄克昌署滦州,认为“塔主一邑科第,去之则不祥”,重修此塔。百多年来,文人雅士,往来过客仰其名登山观瞻者颇多,其中有诗写道:“山峰虎踞不知年,选胜登临涉岭颠,万里山河归眼底,昂头直欲上青天”。1976年7月28日大地震,塔被毁。目前文峰塔已重建。
2.滦水龙翔
即滦河大桥北武山和榆山之间的一段滦河。西岸山形对峙,滦河水倒流峡蜿蜒南流,曲折萦纡,矫若翔龙。若河水涨发,倏忽之间,变态万状。解放后,滦河上游潘家口、大黑汀两水库建成和引滦入津入唐工程的竣工,河水流量已大大降低。武山、榆山均因矿藏的开采,其险峻程度亦无前景。
3.横井浮烟
位于城北3公里横山大觉寺前。此地原有天然石泉,深数丈。后人砌石为井,护以石栏。两峰夹峙,井居其间。凌晨,井上水气直上,形如烟雾飘渺,帮称横井浮烟。经过1958年“大跃进”的拆毁和“文化大革命”的浩劫,当年风韵今已无存。2014年9月,复建的横山大觉寺对外开放。
4.偏凉虚阁
位于城北3公里横山东麓偏凉汀。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皇帝东巡时所建。因其左倚峭壁,右俯滦河,远远望去云雾缭绕,若有若无,帮称“虚阁”。此阁为宫廷式建筑,内分正殿、配殿、更衣殿。室内雕龙凿凤,金碧辉煌,有“小金銮”之称。外有宫墙环绕。周围是清去亭、益香池、浮霞小楼和御碑亭,成众星捧月势。御碑亭藏有乾隆皇帝亲书御碑一块。清未民初历经兵焚,偏凉虚阁遭到严惩破坏,文化大革命中全部拆毁。
5.围山泉瀑
位于杨柳庄北部,罗家岭以南,为天然景色。罗家岭之泉水自西北环而汇之,上为大龙潭,下为小龙潭,南流急下,气势雄伟。小龙潭水库建成后,旧景换新颜。
6.天渠应候
与围山泉瀑一脉相承,围山泉水泻于泉子峪,因底部凹凸不平,形成众多水槽。渠水入槽,槽满自溢。据传说,每天上午南槽溢水北槽稳,下午北槽溢水南槽稳,应时而变,古来不爽。随小龙潭水库的建成,已无可观。
7.金泉渠月
位于城西1公里。明代建金泉亭。弘治元年(1488)开挖引水,种莲植柳。后又在亭西建别故亭。池水亭台,垂柳对莲,夜月映照,游人共赏。只因此处较多沙坨,水冲沙压,逐渐淤塞,民国初年改为农田。
8.龙溪地桥
位于城西南4公里。龙溪原为沂河上源,流经此地时,溪水潜伏入地,二里之外复出地面。昔人投糠验之,果为一水,故名地桥。年长日久,水流地上,“地桥”无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