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驼峰航线”西起印度阿萨姆邦的汀江等地,向东横跨野人山、高黎贡山、怒山、怒江、澜沧江,进入中国的云南高原或四川省。印度汀江至中国昆明航线长约800公里,山势海拔在4500-5500米上下,山峰起伏连绵,犹如骆驼的峰背,故而得名“驼峰航线”。
美国C-46运输机飞越喜马拉雅山(南部余脉)
“驼峰航线”是二战时期中国和盟军一条主要的空中通道,始于1942年,终于二战结束。1942年夏,日军切断了中缅公路这条盟军和中国联系的最后通道,一切物资运输被迫中断。美国总统罗斯福下令:不惜任何代价,开通到中国的路线。由于海陆已无通道,只能开辟空中航线,于是驼峰空运诞生了。
“驼峰航线”是世界战争空运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条件最艰苦、付出代价最大的一次悲壮的空运。“驼峰航线”途径高山雪峰、峡谷冰川和热带丛林、原始森林;加之这一地区气候十分恶劣,强气流、低气压和冰雹、霜冻,使飞机在飞行中随时面临坠毁和撞山的危险。
该航线地势海拔在4500-5500米,最高海拔达7000米,山峰起伏连绵,犹如骆驼的峰背,故而得名“驼峰航线”。由于当年的飞机设施落后,机上没有加压装置,飞机在异常高空飞行,机员需要有极大的耐力和技术。同时,“驼峰航线”位于欧亚大陆三大强气流团的交汇点,当地天气经常是暴风雨、猛烈的湍流、每小时160-240公里的横风以及严重的结冰,因此堪称世界上最恶劣、最可怕的航空气候。
在长达3年的艰苦飞行中,中国航空公司共飞行了8万架次,美军先后投入飞机2100架,双方总共参加人数有84000多人,共运送了85万吨的战略物资、战斗人员33477人。单是美军一个拥有629架运输机的第10航空联队,就损失了563架飞机。而在这条航线上,美军共损失飞机1500架以上,牺牲飞行员近3000人,损失率超过80%!拥有100架运输机的中国航空公司,竟然先后损失飞机48架,牺牲飞行员168人,损失率超过50%!
那些岁月里,运输机时刻不停地从印度北部的13个机场起飞,在约800公里外的6个中国机场之一降落。有些疲劳不堪的机组成员一天可飞到三次往返之多;机械师在露天维修飞机……很多超载的飞机在起飞时由于引擎问题或遇到其他机械故障而坠毁。由于飞行必须的零件和补给供应十分紧张,飞行人员经常被派往喜马拉雅山麓捡回飞机残骸上的零件以维修编队内剩余的飞机。这些悲剧性坠机的一个副产品是当地出现了大量的由飞机残骸铝片做成的器具。
驼峰航线的主力机种是C-46,它是一种比当时任何双发运输机飞得都快都高的涡轮增压双引擎飞机。尽管C-46笨重难看还毛病百出,却担负着在1943年到1945年间从印度向中国运输大量战略物资的重任。C46飞机在2300立方尺的空间可以塞进四吨物资。更重要的是,C-46可以到达24000英尺高空,而坏天气时常需要飞这么高以避开高山。因此,C46也被飞行员们称为“迪斯尼的小飞象”。
到今天依然可以看到当年驼峰航线失事飞机的残骸
当然,C-46的缺陷也很明显:在暴风雨时油箱接头密封太差;高空中去雾器不正常工作导致进气管塞满了冰;油管也常被气化燃料空泡堵塞,造成发动机功率下降以至失效;最危险的是油管断裂,导致大量燃油喷洒到发动机上造成起火以至空中爆炸。
从1942年4月至1945年11月,中美航空队往返于印度至中国云南、四川,总飞行时间共计约150万小时,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空中战略桥梁。这期间,美国陆军航空队转运部和空运部经由“驼峰”航线从印度运往中国的物资大约共有65万吨,总价值约7.8亿美元。其中,1945年7月达到最高峰,运输量为71042吨。在长达3年的艰苦飞行中,中国航空公司共飞行了8万架次,美军先后投入飞机2100架,双方总共参加人数有84000多人,共运送了85万吨的战略物资、战斗人员33477人。
纪念驼峰航线烈士
1945年,二战结束后,美国《时代周刊》这样描述驼峰航线:在长达800余公里的深山峡谷、雪峰冰川间,一路上都散落着这些飞机碎片,在天气晴好的日子里,这些铝片会在阳光照射下烁烁发光,飞行员不断的看到地面上飞机残骸的反光飞行,这就是著名的“铝谷”——驼峰航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