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日军进占越南,滇越铁路中断,而苏联方面已经自顾不暇,刚刚竣工不久的滇缅公路成为了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的运输通道。这是一条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国际通道,更是我国人民用血肉筑成、用生命保卫的国际通道。
1941年12月23日,中英双方签订《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26日,中英订立军事同盟,决定中国编组远征军赴缅甸对日作战。按照协定,英军应该与中国远征军并肩作战,但从部分远征军幸存将士的回忆录看,其更像是日本人的盟友
日寇宣战,英方拒绝远征军入缅
1941年12月8日,日寇对英宣战。11日,在驻华英国武官邓尼思的请求下,蒋介石向驻守云南的第5军、第6军发布入缅作战动员令,命令第5军向中缅边境的保山集中,第6军即日完成入缅准备。但12月25日,第5军一部到达保山附近时,却接到英方通知“第5军及第6军主力暂时毋庸入缅”,
《中国远征军印缅抗战概述》记载,要求我军原地驻扎是因为当时的英军东南亚战区司令韦维尔,他害怕中国军队入缅会促使“亚洲人的团结阴影越来越大”。就因为这个不知所云的担心,中国两个军的部队在中缅边境被耽搁了近两个月,而此时中国战场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兵力紧缺。
1942年1月4日起,日军第55、33两个师团由泰国分别向缅甸南部的土瓦、毛淡棉发动进攻;2月11日,日军第33师团突破英军萨尔温江及米邻河防线,将英印军在缅甸的主力第17师击败。1942年2月16日,战况紧急,加上美国人出面施压,中国远征军终于被允许入缅。
扣发物资,消极作战
但中国远征军再度动员入缅远征时,英军驻缅甸指挥官胡敦拒绝充分供给油料等补给物资。这倒不是因为物资匮乏,据第5军一陈姓技术员在曼德勒领油料时,见到认识的1个老朋友。
这个来自苏格拉的英军后勤军官指着伊洛瓦底江两岸堆积的汽油说:“这许多油,你们几年也用不完。但英格兰人的国策一贯是:远东殖民地宁可丢给敌人,不愿让与友邦,你懂么?”
在仁安羌作战中,装备了坦克大炮的7千英军,竟然被新38师1个团救出。除了陆军怯战外,英国空军也早早开溜了。1942年2月英军作战飞机增至百余架,但在3月23日马圭空战遭受损失后就全部逃往了印度。反倒是仅有20余架飞机的美国空军“飞虎队”一直在苦苦支撑。
相持阶段,向中国空投武装特务
英国大使馆的副武官柯勒克上校曾在中国住了20多年,据说还和张宗昌赌过牌九,是英国长期培养安排在我国活动的间谍。1942年7月,第11集团军司令宋希濂驻守滇西怒江防线,并负责第二期远征军整训等工作,与这个上校副武官有过几次会面。
1942年11月,宋希濂驻守大理的时候,柯勒克专门从重庆跑来,推荐一个叫端纳少校担任联络官,说说加强联系、交换情报。但实际上,这位端纳少校并不热心收集缅甸日军活动情况,反而四处了解我军和哪些缅甸人有联系,有无派人到缅甸活动及滇缅边境各位土司的动向等。
1943年3月,柯勒克上校再次到大理告知:“英国驻印军总司令部在缅北地区空投了约两千人,准备开展对日游击活动,请协助。”可实际上,英军仅空投了3百余人,而且也不是执行什么游击活动,而是负责防止中国军队和缅甸人的联系,以免缅甸人倾向中国,动摇英国在缅甸的殖民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