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现存最早的史书是成书于712年的《古事记》和720年的《日本书纪》(都是中国唐玄宗时期)。前者的风格更近于民间传说,可信度较低,而后者可算是日本第一部正史。据两书记载,日本的第一代天皇是神武天皇,他是天照大神后裔,降生于高天原,从九州东征大和,于公元前660年建立了统一的日本国家,此后天皇血脉代代相传至今。然而,此故事近乎神话,真实性无法确定。有人认为神武天皇即是秦始皇派遣东渡的徐福,也有人认为他是吴越后裔,但都缺乏证据。
据现代考古研究,大约3万年前就有智人到达日本,当时日本列岛与大陆相连。距今约1.4万年前,由于海面上升,日本列岛与大陆断开。此后长期与大陆缺乏交流,文明发展极慢,称为“绳文时代”(因制作的陶器上有绳状纹路而得名)。大约从距今3000年前(中国西周)开始,很可能有中国居民渡海来到日本,使日本开始大范围种植水稻,称为“弥生时代”。这时日本并未掌握铜矿冶炼技术,但已有中国产的青铜兵器出现,想必亦是由移民携带而来。——从分子人类学的Y染色体DNA分析来看,现代日本人中D型和O2、O3型的比重都相当高,可能是O型的弥生移民与D型的绳文原住民长期混血的结果。此后日本不断学习中国文化,在数百年里完成了从石器时代到铁器时代的飞跃,学会了炼铁、养蚕、织布、酿酒等技术。另外,不知何时开始,日本也发展出自己的宗教,是一种多神崇拜的原始信仰,后来被称为神道教。神道教与天皇祖先的传说结合起来,历经数千年沧桑,经过佛教和基督教的冲击,今天仍是日本民众的主流信仰。
大约从250年开始,日本出现了一些巨大的古坟,并且有很多保留至今。最大的大仙陵古坟占地46万平方米,大约是秦始皇陵的两倍。如此规模的陵墓意味着当时已经出现相当强大的统治力量,然而由于日本禁止发掘天皇陵墓,我们无法考古探寻其中的真相。在这一时期,日本也第一次出现在文明信史之中:据陈寿(233~297年)所编的《三国志·魏书》记载,从狗邪韩国(今韩国)渡海经过对马国(今对马岛)可到倭人所居的邪马台国(即“大和”,发音为Yamato),其统治者是一位女王卑弥呼。《魏书》对倭人生活风俗的描绘相当可靠,但唯有卑弥呼女王,在日本史书中没有任何记载,成为一个千古之谜。
大化改新
《三国志》之后又过了约三百年,日本的历史记载才进入相对可信时期。据《日本书纪》,倭国一度占据了朝鲜半岛南端的任那地区。541~562年间,倭国的钦明王与朝鲜半岛上的百济国联合攻击新罗国,却被新罗打败,丢失了任那。日本侵占朝鲜的首次尝试遭到失败。然而,这一联盟产生了另一个后果,佛教从百济传入倭国。
这时的倭国实行由世袭豪族联合执政的“三权分立”制度:大君(王族)是祭祀之主,地位最高,但并不掌握实权;大臣是行政最高长官,由苏我氏世袭;大连是军事长官,由物部氏世袭。佛教传入后,崇佛的苏我氏与反佛的物部氏发生冲突。587年,作为钦明王外戚的大臣苏我马子兴兵消灭物部氏,从此终结大连之位。苏我马子进而推举自己姐姐与钦明王所生之女继位,称为推古天皇(日本史上第一位女天皇,592~628年在位)。推古天皇并不实际执掌政事,委任其侄子(也是苏我马子的外甥)厩户王子摄政。厩户王子执掌国家近30年(593~622年,隋朝时期),学习中国制度,对国家体制进行了大量改革,定国名为“日本”,改“大君”称号为“天皇”,意图建立以天皇为核心的中央集权。他还大力弘扬佛法,兴建了大阪的四天王寺。厩户王子奠定了日本国家的基础,因而被后世称为“圣德太子”。
推古天皇和圣德太子先后去世后,苏我氏张扬跋扈,架空皇室。645年,皇室中大兄皇子(后成为天智天皇)联合贵族中臣镰足(后赐姓藤原)发动政变,刺杀了掌权的苏我入鹿,其父苏我虾夷被逼自杀。皇室重新掌握政权。646年,孝德天皇发布《改新之诏》,废除贵族世袭特权,将土地、军队一律收归国有,贵族拥有的部民成为国家公民。这使得日本真正成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史称“大化改新”。同时,天皇还发布了“薄葬令”,日本的修坟风俗从此终止。
朝鲜之争
在日本海的对面,朝鲜半岛更靠近中华文明,因此发展更早一些。其早期历史上大致存在两个文化圈,北部的朝鲜文化圈受华夏民族影响较大,而南部的辰韩文化圈则更多的是以原住民为主。
在朝鲜神话传说中,开国之王名号檀君,以平壤为都,统治了1500年之后让位给箕子,然后成为山神——此事显然不足为信。朝鲜最早见于文字是在中国《史记》、《尚书大传》等史书中。据记载,周武王灭商(前1046年)之后,从狱中释放了纣王囚禁的商朝贤臣箕子。箕子不愿事周,率商朝移民出走东方的朝鲜,武王便以朝鲜封之。箕子把中原的教化礼仪带到朝鲜,其国家延续了一千多年,在战国时期被燕国夺走大片领土。汉高祖刘邦时,汉将卫满叛逃至朝鲜,被朝鲜王收留。卫满却篡位取代了箕子朝鲜(前194年),自立为王。前108年,汉朝攻灭卫满朝鲜,在此置立乐浪等四郡。而据《后汉书》、《三国志》记载,这个时期半岛南端有辰韩、马韩、弁韩三部并存,合称“三韩”。
在中国东北,前37年(西汉时期),扶余人朱蒙建立了高句丽国。他的长子继承了高句丽,三子出走到朝鲜半岛西南端创立了百济国,并与高句丽敌对。大约同时,三韩后裔在朝鲜半岛的东南端建立了另一个国家新罗。高句丽迅速扩张,与汉四郡之间频繁战争,互有胜负。汉末三国时期,公孙度家族割据辽东,并大破高句丽。魏国先与高句丽联盟,238年司马懿远征辽东,平定公孙;246年毋丘俭又进攻高句丽,破其都城,大胜而还。然而,高句丽王躲入山中,待毋丘俭撤军后又重建都城,此后继续与中国为敌。313年,高句丽终于趁中国五胡乱华之际占领了乐浪郡,中国从此丧失了对朝鲜半岛的统治,朝鲜进入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争霸时代。
在朝鲜半岛三国中,高句丽国力最强,占据了半岛北部和中国辽东部分地区,百济和新罗分列半岛东南、西南两端。三国之间征战不休,而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前燕、后燕都曾与高句丽交战,日本倭国也开始扩张,插足半岛南部。百济还一度与倭国结盟对抗新罗,但并未取得成功。
隋朝统一中国后,隋炀帝(604~618年在位)三次攻伐高句丽,但由于策略失当,不仅未能征服高句丽,反而导致隋朝国力大伤,成为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唐太宗消灭东突厥之后,吸取前朝教训,与新罗结盟共同征伐高句丽,在几次战争中削弱了高句丽的国力。660年,唐高宗派苏定方从山东渡海登陆朝鲜半岛南端,与新罗联合攻破了百济都城,然后又和新罗一起,从南北两方夹攻高句丽。高句丽和百济残部遂向日本求救。为了保护日本在半岛的利益,刚刚完成了大化改新的日本天智天皇(中大兄)倾全国之力出兵朝鲜。663年8月,日本舰队抵达朝鲜,与大唐水师在白江口展开海战。这是中日之间的第一场战争。日军船只数量是唐军三倍,但唐军凭借高大坚固的战舰和杰出的指挥水平完胜对手,日本舰队全军覆没。数日后,百济残部投降,日本撤军。五年后,大唐终于由李勣(徐茂功)、薛仁贵等攻灭高句丽,与新罗以大同江为界分治朝鲜半岛。这时的半岛南部称为“统一新罗时代”,通常被视为统一朝鲜国家的开始。此后近千年时间,日本不敢再对朝鲜用兵。
遣唐使
白江口一战,使日本认识到与大唐的实力差距;而新罗统一半岛南部,断绝了日本从百济学习中国文化的途径。日本痛定思痛,决定亲善大唐,大规模派出遣唐使到中国留学。
早在隋朝时期,日本(可能是圣德太子开始)就派出使者前往中国,但当时是从朝鲜半岛登陆,然后沿陆路进入中国;而百济覆灭后,日本只能由海路前来。由于早期的日本远洋航海技术不足,在横渡大海的过程中常有海难发生(包括著名的晁衡也曾遇到海难),但一代又一代遣唐使前仆后继,在两百多年间共有数千人来到中国,使得日本的文化和技术在这个时期迅速发展起来。在此期间,文武天皇于701年颁布《大宝律令》,它是日本第一部成文法典,仿照大唐《永徽律令》而制定,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并企图建立以天皇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度。而大唐高僧鉴真(688~763年)亦不辞艰险,经过六次努力,终于以花甲之年远渡重洋,来到日本传播佛教。鉴真在奈良的东大寺授法,使日本佛教从此走上正轨,并对日本的书法、医药等都有很大贡献。
遣唐使行动一直贯穿了几乎整个唐朝,但到了后期,日本认为费用消耗太高,同时也觉得可以汲取的东西都已基本学习完毕。而且唐朝自安史之乱以后逐渐衰颓,尤其是875年,唐朝发生黄巢起义,长安洛阳都被攻陷。日本于894年决定暂停遣唐使,不久,907年大唐灭亡,日本遣唐使行动也随之画上句号。此后将近一千年里,日本基本停止了与外界的交流,回到孤立发展状态。
在朝鲜半岛上,随着唐朝的衰落,中央政府无力再维持对此地的统治。在中国东北,靺鞨族于698年建立了渤海国,然后逐渐占领了东北松花江到朝鲜半岛北部的区域,直到926年被契丹所灭。而半岛南部的统一新罗时代持续到892年,出现了一段分裂和混乱时期,直到918年,新罗叛军武将王建自立为王,取国号为高丽,重新统一了半岛南部,这个王朝成为今日朝鲜的前身。此后朝鲜历经朝代更迭,但基本保持统一,直到1910年被日本强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