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军装甲兵没有装备防撞坦克帽?只因为太丑士兵们不愿意戴

2020-04-11   左手枪炮右手玫瑰

在有关二战的书籍和影视作品中我们经常看到苏美等国的装甲兵佩戴坦克防撞帽,因为坦克内部空间狭小,在战斗和行军当中免不了颠簸。佩戴坦克帽的目的就是防止撞伤内部人员的头部。但是有的朋友会问,二战德军军工那么发达,为什么少见德国坦克兵佩戴像苏美等国家的坦克防护帽?其实德军不是没有装备,而是士兵们很少佩戴出境。所以造成了德军没有装备防撞帽的错觉。


德军黑色装甲兵贝雷帽

黑色贝雷帽是德国装甲兵所配备过的一款最独特的帽子,因为德国装甲兵制服是黑色的,所以帽子自然也是黑色的。实际上,它是由内部一顶具有缓冲性的防撞头盔和外面一层做成贝雷帽式样的黑色盔布所组成,虽然原来设计的时候没有打算让佩戴者将两部件单独佩戴,但头盔和盔布是可以分离的。防撞头盔是用1.5厘米厚的毛毡或橡胶海绵轧制成型,它能够起到当车辆在崎岖地形中运动时保护车辆成员的头部免于受伤的作用。盔上有六个橡胶透气孔,用来保证帽子的透气性,六个孔平均分布在头盗的侧面,从底部到顶部约一半的高度上。盔底部还另有一圈3.5厘米厚的橡胶海绵,以形成一圈供盔布的松紧带箍紧的卡槽,盔布底缘的松紧带就套在这圈厚橡胶的上面,不将其套入其中。头盔里面接触头部的地方盖有一层黑色防水布,内部下缘还有一圈跟大檐帽一样的皮制吸汗带。




贝雷帽式样的黑色盔布是由一块毛料制成,分为几种尺寸,以配合同样分为好几个尺寸的头盔。盔布底部装有松紧带以箍在头盔上,顶部还有一个小绒球,与盔布是一体的。黑色盔布的正面有帽徽。早期的帽徽只是一个机织的白色橡叶环加一个金属冲压圆形三色徽,也有人用大檐帽上的全金属帽徽,不过都没有另加国家鹰徽。德军在1935年10月30日颁布的命令为黑色装甲兵贝雷帽确定了帽微佩带标准,命令规定帽微由一个橡叶环和一个圆形三色徽组成一体,再在其上增加一个国家鹰徽,它们全都是用白、红、黑色棉线机织而成,而军官可以使用银色铝线刺绣的版本。后来帽徽上的白色部分都改成了使用银灰色线。



虽然黑色贝雷帽的设计者是想着给装甲兵的头部多一些防护,但且不管它的实际效用如何,装甲兵们却普遍不喜欢它。原因是它的外形不好看,多数装甲兵都不喜欢它又宽又大的样子,感觉戴起来很滑稽,而且正是因为它太宽大,在坦克中戴着它很难将耳机戴稳,结果装甲兵们经常用本来是配合原野灰常服佩戴的原野灰船帽来取代黑色贝雷帽。最终德国陆军在1941年1月15日颁布了一条命令,黑色装甲兵贝雷帽正式停产,装甲兵开始用其它黑色帽子全面替换黑色贝雷帽,不过38(t)坦克成员以及装甲运兵车的正副驾驶仍可继续佩戴黑色贝雷帽。1941年3月7日颁布的一条命令还作了补充规定,以Sd. Kfz.251半履带车用作装甲牵引车的正副驾驶员也可继续佩戴黑色贝雷帽。


黑色装甲兵船形帽

由于黑色装甲兵贝雷帽不受官兵喜爱,装甲部队在1939年的波兰战役中出现很多用原野灰色船帽搭配黑色制服的情况。尽管这些行为是明令禁止的,但战场上通常不会去理会这些条条框框。而军方高层对此情况做出的反应并不是对官兵加以惩罚,而是及时地将黑色版船形帽投人装甲部队,与黑色贝雷帽共存,由官兵们自行选择佩戴。


1940年3月27日,两种黑色船帽正式投人装甲部队,它们分别是士兵及军士阶层佩戴的M34型,和军官阶层佩戴的M38型。为何基层士兵的版本叫做M34型 这是因为其采用的式样与其它兵种在1934年3月24日正式采用的M34型原野灰色船形帽一模一样,只是颜色换成了黑色。值得一提的是,装甲部队原来配备的原野灰色常服套装中也包括有M34船帽。M34型黑色装甲兵船帽是用上等黑色毛料制成,从侧面看,其帽顶形状是前倾、中高、后矮,向后逐渐缩小的,顶部的中央有一条纵向缝线 ,条例禁止士兵将顶部缝线的左右两边帽顶缝在一起以形成比较好看的尖锐顶,所以有些士兵佩戴的时候看上去就像戴着一顶平顶帽。与原野灰版一样,黑色装甲兵船帽也设计成帽墙可以垂直拉下,在冷天时保护耳朵,而相对帽墙的前部位置而言,帽顶的前部稍微向前突出。在帽顶的两侧还各有一个金属制透气孔。黑色装甲兵船帽的内衬是用灰色棉布或银灰色人造丝绸制成。


起初,在M34型黑色装甲兵船帽上配的国家鹰微是用黑线和白线机绣的,但很快就被换成黑线和鼠灰色线机绣的版本。在鹰徽的正下方,帽墙前部弯曲部位还有一个用黑、白、红线机绣而成圆形三色微,而在这个圆形三色徽的周围,通常会有一个90度倒V形的粉红兵种色饰条,不过也有其它颜色的饰条出现在黑色船帽上,比如装甲侦察部队用金黄色,装甲通讯部队用柠檬黄色,装甲工兵则用黑白相间的饰条。后来根据1942年7月10日的命令,兵种色饰条被正式废除,这个日期之后生产的所有帽子都没有了饰条。命令规定已经收到了有饰条的船帽的土兵也要把它从帽子上拆下来,但这道命令并没有得到充分执行。

二战德军装甲兵没有装备防撞坦克帽?只因为太丑士兵们不愿意戴


更有甚者,一些士兵为了好看,还特意在自己的黑色装甲兵船帽上加上兵种色饰条,有人连帽墙前部弯曲部位的边缘也加上了兵种色滚边,甚至整个帽墙边缘都加满滚边的也有。除此之外,士兵中另一个流行的做法就是把他们的黑色装甲兵船帽弄得更显流线,要达到这点有两个办法,一是将帽子内部翻出来,把顶布的左右两边沿中缝车上,或者更简单,把顶部靠中缝先折在一起,再用一枚别针固定成型。这也是条例所禁止的行为,但没人去理会。


另外,由于M34黑色船帽刚开始的供应量不足,有些装甲兵还是戴着原野灰色船帽搭配黑色夹克投人了1940年的西线战役。


在黑色船帽没有正式投人装甲部队以前,装甲部队的很多军官就已经私人掏钱定制了黑色船帽,用来与他们的黑色夹克搭配穿着,时间可以追溯至新型原野灰色军官版船帽于1938年12月6日正式投人陆军之时,而他们定制的黑色船帽都是采用与M38型船帽一样的剪裁式样,材料则是用上等黑色毛料或棉布。这些黑色船帽的帽墙前部弯曲部分的边缘有银色铝线滚边,帽顶的边缘也有一圈同样的滚边,将官帽子的滚边颜色则是金色。兵种色饰条也跟原野灰船帽上的一样缝在这种非官方黑色装甲兵船帽的正面。由于少数留存至今的历史照片不是质量不佳就是远距离拍摄细节缺失,所以配在这种帽子上的微章很难说得清楚。根据猜测,这种帽子上是用了机绣在暗绿色底布上的银色铝线国家鹰徽,加上手绣的圆形三色徽。而在这些早期私人定制的帽子中,采用与空军版船帽剪裁式样 一样的帽子也可以见到,这种帽子也是用上等黑色毛料或棉布制成,但是其帽墙前部弯曲部位的曲线很平滑。历史照片表明采用空军船帽式样的黑色装甲兵军官船帽上的滚边有两种不同形式。一种只在帽墙的边缘有,另一种则连帽顶也有。


1940年3月27日,与M38型原野灰军官船帽式样及材料相同的官方版黑色装甲兵军官船帽正式投入部队。军官佩戴的M38型船帽与士兵佩戴的M34型基本形状区别不大,只有一些细节差异,第一是帽顶已经制成了比较好看的尖顶,第二是帽顶有一圈铝线滚边,另外在帽墙前部的弯曲部分边缘也有铝线滚边。将军级的帽子上则是用镀金铝线作为滚边。跟原野灰军官版一一样,黑色军官版船帽也在帽子的内部前端沿着缝线缝有一块皮质吸汗带。帽子的内衬材料有灰色或黑色棉布,也有银灰色或黑色人造丝绸。配在这种船帽上的徽章包括一个在黑底布上银色铝线机绣的国家鹰微,和一个手绣的圆形三色微,也有些军官选择全部都是手绣的微章。兵种色饰条继续在这种军官船帽的正面出现,直到1942年7月命令将其取消之后,虽然有些军官遵守了命令将其拆掉,但也有一些军官在此之后仍违反命令坚持使用用这种装饰,还有一些军官则开始在帽子上安装随时可拆的兵种色饰条。


值得注意的是,有很多军士在晋升为军官之后,依然佩戴着他们原来那士兵级的M34型黑色装甲兵船帽。这时他们只是在帽顶和帽墙前部弯曲处加上银色滚边,而原来的机绣版帽徽都保留着,但也有的人将其换成了军官版的高质量帽徽。

M43型黑色装甲兵野战帽

1943年6月11日,一种带帽舌的野战帽正式投人德国陆军部队使用,作为所有阶层官兵的标准野战帽,也将替换原来包括大檐帽、老式船形帽以及各种软帽在内所有的野战帽。这种帽子除了帽舌比较长之外,很像德国山地部队装备的山地帽,它有与前面介绍的M42型船形帽一样的左右两片可动式帽墙,中间用两颗纽扣扣合,冬天可以解开纽扣把帽墙折下来保护耳朵、脸部和后颈部。装甲部队与其它兵种一起同时装备了这款帽子,只是将颜色换成黑色。



士兵和军士所戴的M43黑色装甲兵野战帽上使用的帽徽是机绣而成的一个鼠灰色国家鹰徽及一个圆形三色徽,两个徽章一体机绣在一块黑色T形或三角形底布上,再缝到帽子前面帽墙前弯曲部位上方。另外,士兵/军士版帽子上的纽扣一般是黑色塑料扣,但也有银色或涂成黑色的金属麻点扣版本存在。军官们的M43帽一般都是私人定制,通常都会选用质量更好的黑色毛料或布料,帽顶还有一圈银色滚边,大部分军官还在帽墙前部弯曲部位边缘也加上了银滚边,纽扣也是银色麻点扣。将军们的滚边自然是金色的,纽扣也是金色麻点扣。


军官帽子上的徽章是机绣在一块黑色T形或三角形底布上的一个银色铝线国家鹰徽加一个圆形三色徽。士兵级质量的徽章也经常被刚晋升的军官使用,有些人升至军官后还继续佩戴其原来士兵级质量的黑色野战帽,但把徽章换成了军官版,还在帽顶加了滚边。

尽管有命令要求用M43帽来替换掉原来所有种类的野战帽,但就像我们前面所说的,条例是一回事,官兵们遵不遵守是另一回事,仍有很多军官及军士不顾规定继续佩戴以前的帽子,理由很简单,怎么方便怎么来。坦白地说,M43帽的长帽舌其实对装甲兵而言很不方便,比如用潜望镜瞄准和观察的时候,一些装甲兵在此时将帽子反过来戴,另一些装甲兵则早就换回了自己的船形帽或软大檐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