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笔这篇文章之前,杀姐还是有点不敢相信。
一部迪士尼投资超过十亿的电影,竟拍成这样。
IMBD5.6,豆瓣4.7。
而且看着评论区下惨淡的口碑,评分还有隐隐下降的趋势。
一向华丽的迪士尼公主,这次是真的摔惨了!
它为何会遭遇如此滑铁卢?
恐怕不止水土不符这么简单?
今天杀姐就来好好聊聊!
(含有轻微的剧透,但不影响观看)
《花木兰》
Mulan
(这海报我就不吐槽了)
在还没播出之前,影片中超豪华的演员阵容就让无数人为之期待。
“神仙姐姐”刘亦菲,功夫巨星甄子丹,影后巩俐,还有驰名中外的李连杰……
这其中随便拎一个出来都是顶级的存在。
而把这些大能都聚集到一起,可以想象迪士尼对这部作品的重视。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为了找到适合演花木兰这一角色的演员,影片的导演妮基·卡罗可以说是煞费苦心。
她面向全世界找了整整一年,都没有找到满意的演员形象。
于是,她从第一轮因为种种原因错过选角的演员的再开始找。
而刘亦菲就是这其中之一。
妮基当时用“残酷”这个词来形容整个试镜过程。
刘亦菲在头一天晚上乘坐飞机从北京到洛杉矶,14个小时的行程,让她整晚都没有睡觉。
而且几乎是一下飞机,她就去了试镜现场,开始了两个小时紧张的面试和试镜。
基本的台词试镜结束后,导演找来了体能教练,又让她进行了90分钟的体能测试。
妮基有点愧疚的说,她看的出当时的刘亦菲已经很累了。
但在整个过程中刘亦菲都没有喊过停下要来休息,结束后也没有丝毫的抱怨。
而且各项都完成的都很出色。
这让妮基坚信,这就是她要找的“花木兰”!
导演挑选演员有耐心,剧组舍得花重本,内容又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好故事……
那为什么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却是这么不尽如人意呢?
杀姐想了想,它的最大问题在于它太想迎合观众。
当然,这其实有点矛盾,因为电影的本质就是取悦观众。
但要注意的是,每部电影接受的观众其实都有一个范围。
即科幻电影有科幻粉,悬疑电影有悬疑粉,武侠电影有武侠粉……
而这部《花木兰》它想挑战的是,让全世界都成为它的粉丝。
它既希望让西方的影迷喜欢,又想得到东方观众的认可。
然后还要让各年龄阶段的老,少,中,青皆宜。
这就……
所以,各种元素的堆积,让它最终糅合成了一个“四不像”。
没定位好影片的受众观众,是它的一大败笔。
其次,影片讲故事的方式也值得商榷。
花木兰的故事是中国家喻户晓的故事,所以要讲好这样的中国故事,
最好的方式自然是用中国的方式讲中国故事!
什么样叫用中国的方式?
最基本的一点,尊重中国的历史。
而影片一上来,就是各种中国元素的乱入。
《木兰诗》创作于北魏时期,所以可以推测花木兰应该是在南北朝时期。
但这个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清。
福建土楼
很明显,朝代就不相符。
也难怪会引起很多网友的笑嘲。
开头就给你奠定了这样的基调。
而深入影片,这样的不符感就更加强烈。
木兰的父亲在祠堂里祭拜祖先的时候,画面中竟然看到了祠堂里挂满了红灯笼。
在祠堂里挂红灯笼??
你这是想气死谁!
更搞笑的是,在准备打仗的军营的门口竟然还摆上了两尊门神塑像。
众所周知,军营前一般都放尖头栅栏,用来阻挡敌人的进攻。
可你放两个门神,难道是用来吓鬼?
还有,在朝堂之上,不见文武百官,印入眼帘的满是后宫佳丽,而且大殿前嫔妃还在华盖下悠然闲逛。
拜托这是中国的皇宫,可不是法国的凡尔赛。
在这里,女性升朝时都是要回避的。
……
其实,导演做这些的目的很明确。
加入大量的中国元素,为的就是让中国观众增加亲切感。
可是你要加,就要加的合理,不能乱加。
否则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不仅没有让我们感到亲切,反而觉得很尴尬!
说到底,这些笑料百出的画面,归根其次是因为:
它还是没有跳出所谓“东方主义”的窠臼,仍是为了满足西方观众的猎奇心理和窥探欲而刻意营造的“中国”。
所以就如《今日影评》节目中,影评人周黎明说的:
“这部《花木兰》的本质,就是一个中国故事的国际讲述。如果你希望看到一个中国故事的中国讲述,那本身的定位就会让你失望了。”
但其实,早在1998年,迪士尼就以动画的形式把花木兰的故事搬上过大银幕。
那是中国古典文化在西方荧幕的第一次输出。
当时的口碑,普遍都是夸赞。
可放在现在来看,其中的很多桥段,也不符合中国传统的剧情桥段。
比如女子要经过淑女考试媒婆才愿意做媒,木兰最后会像西方约会的方式一样邀请李将军,“你愿意留下来陪我吃饭吗?”……
但因为是动画,我们就抛开了历史性的考量。
我们更多的是把它当成是一部动画片,而非正统的历史大片。
因此,我们能很顺利的接受角色说英语,木兰关键时刻得到魔法相助。
但无奈二次元和三次元之间始终有道墙。
而迪士尼在拍摄真人版时,它做的事情是“忠于动画原版”,忽略了这道墙。
所以,隔阂感就明显的爆发出来。
当然, 这部影片也不是完全没有优点,
花木兰的故事,之所以一千多年以来长久不衰,是因为它触及到了一个命题:
男女平等!
在我们以往的印象中,花木兰是巾帼不让须眉,她和男人一样,上阵杀敌,忠君报国,成为皇帝和战友都认可的英雄豪杰。
但她却是靠把自己伪装成男人来做到这一点的。
也就是说尽管她僭越了男权社会的女性规范,但她依然没有动摇男权社会的规则。
而这次迪士尼对花木兰最大胆的一个改写就是:
让她在战斗过程就卸去戎装,露出女儿本色。
从这点上来说,确实是一个突破。
也赋予了花木兰这个角色在新时代的意义。
只是突出这一命题的背后,是牺牲了很多角色。
像巩俐参演的女巫的形象,她的存在似乎就是为了突出花木兰的觉醒。
本身的人物被角色化。
还有李连杰饰演的皇帝,也只是为了那句:
“你是个强大的战士,像凤凰一样站起来!”
多么虚空的台词……
主题升华的背后是很多角色人物的性格磨灭。
所以,这样的升华让人看的很心疼。
也由此,我们对这样的升华的触动感就大大降低。
据报道,这部影片的制作成本高达2亿美元,和隔壁炸了一架波音747的《信条》相差无几。
但在北美上映后,票房惨淡。
为了不亏本,迪士尼把宝押在了中国市场上,投入了大量的广告和宣传。
可时间会证明一切。
杀姐相信今天的中国已不是十年前的中国。
我们的文化已从自在到自为,我们制作出来的质感已经有《庆余年》《长安十二时辰》这样的水准。
我们的观众也已从文化自觉步入到了文化自知,尽管离文化自信还有一定的距离。
但我们已能分辨出什么样的作品是好,什么样的作品是坏!
还想用以前的方式来糊弄中国观众。
那这一跟头,迟早要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