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近年来,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简而言之,大家只要为自己花钱,就是为国家经济做贡献。
但2018年以来,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却持续下滑,也就是说,人们买买买的欲望变弱了。在外贸形势不明朗、投资不搞“大水漫灌”的环境下,这实在不是个好趋势。
于是,一系列“稳消费”的策略应运而生。
每次讲消费打头阵的必定是汽车消费,今年年初“推动消费平稳增长”24项政策的前6项都在推进这件大事。
据国家统计局的测算,201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同比回落1.2%,如果扣除汽车类商品,再按同口径计算,则增速同比回落仅0.4%。也就是说,“汽车消费一项大概造成了0.8%的增速落差”。把汽车作为稳消费的关键,可谓有理有据。
从上半年的销售数据来看,貌似不太成功,今年全国汽车销量继续下跌几成定局。
此外,稳消费的重要举措还有减税。
今年1-6月,全国个税收入5639亿元,同比下降30.6%。换言之,今年上半年比去年上半年少收了约2500亿个人所得税。
然而在税改中受益较大的中低收入群体,边际消费倾向似乎不高。虽然今年上半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5%,跑赢了GDP,但是人均消费支出仅增长5.2%——多出来的收入没有被消费出去,拿钱多了也无法说服老百姓花钱。
稳消费的新招是发展夜间经济。
上海提出“夜间经济2.0”,北京出台“夜间经济13条”,天津、青岛、济南等地都在推进夜间经济发展。
繁荣夜间经济没什么不好,只是有一点点让人疑惑。在中国,绝大多数城市还撑不起稍有密度的24小时便利店,除了大片首映也没什么0点场电影。那么深夜书店、深夜影院能带来多少生意,这个只能拭目以待。
而夜间经济怕是要以“吃”来拉动。但这又和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大趋势背道而驰。诚然民以食为天,可是吃能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吗?
“稳消费”的破题关键究竟在哪里呢?让我们从居民消费结构入手。
【2】
2019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330元,考察具体支出构成,最大的两项是食品烟酒和居住,合计超过一半。
其中,食品烟酒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就是我们常说的恩格尔系数。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食物支出的占比会逐渐降低,这就是恩格尔定律。
2017年,中国恩格尔系数降至29.3%,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进入最富裕国家的行列。那一年,中国人均GDP还不到9000美元,为什么恩格尔系数这一指标会如此好看?
我们来看看居民食物消费的份额被谁占了——居住消费。
城乡一体化住户收支与生活状况调查始于2013年,此前人均收支数据无法比较。
今年以来,全国消费难以有效提振,说到底是房子在吞噬家庭财富。即便不向太远处看,至少也是在消化2015年以来的楼市暴涨效应。
过去,只有在一线城市或少数神奇城市买房会掏空一家“六个钱包”,消费仍有全国基本盘在支撑。而后经历棚改货币化、抢人大战,二三四五线楼市全面起飞……这时谁还能扛起“稳消费”的重任呢?
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或许能跑赢GDP,但绝对跑不赢房贷增速。
在央行去年年末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8》里,还提到过一个概念“房贷收入比”:
房贷收入比(个人住房贷款/可支配收入)从2008年末的22.6%增至2017年末的60.5%,10年间上升37.9个百分点。
按照文中提到的算法,不难补全2013年以来的房贷收入比:
这一概念在官方报告中仅出现过这一次。
【3】
2018年,四座一线城市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如下。你觉得,哪一座城市是“异常值”?
深圳低得异常?你是不是忘了考虑人均情况?
这样看来,广州才是高得异常的那一个。
从人均消费支出的构成来看,也是如此,广州是唯一一座居住支出占比低于30%的一线城市;或者说,北上深,是全国唯三的居住支出超过30%的城市。
(上海为2017年数据,其余城市为2018年)
广州目前没有城乡合并的消费支出数据,今年上半年,北京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里,居住消费已经占到36%。
一创固收研究观点:“消费是经济繁荣之源其实是建立在一个脆弱的基础之上:债务驱动。没有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像这世上没有永动机一样,消费无法凭空创造出繁荣的自我循环。杠杆、债务才是消费断琴内支撑起经济增长的原因,但长期势必面临债务压力高企的困局,这就是当前大家热议的畸高房价对居民消费挤压的真正原因。债务驱动的经济增长总有面临破局的临界点。”
(如果您觉得文章有帮助,创作不易,求个关注!关注eBOND君,订阅更多优质原创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