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表姐发了条颇有画面感的消息过来:"你看黄晓明,像不像你的爸爸、和他的好兄弟们?"
虽然这波"明学"热点已经过去很久了,但是确实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连一向消息滞后的表姐都开始"有所思考"。
可黄晓明哪只是像我们的爸爸们,简直是千万家长的缩影:
当孩子遇见困难,"明学"家长说,我不要你觉得难,我觉得你是再偷懒;
当与孩子意见不统一,"明学"家长说,听我的,都听我的,我经验丰富;
当自己发了脾气,"明学"家长说,都是我的错,我不该生了你;
当自己犯了错,"明学"家长说,是爸爸妈妈错了,但是你也是……
黄晓明这一波不接受反驳、爱推卸责任、从不向下属(孩子)认错的"霸道总裁"操作,跟家长对孩子的态度简直一模一样。
土豆番茄妈
在传统的中国式家庭中,似乎从来没有父母对孩子认错这一说,毕竟"天下无不是之父母",天能塌、眼能瞎,父母的威信不能垮。
是父母真的不知道自己对错并且毫无反思吗?其实并不见得,在微博曾经有一个叫做"父母的道歉方式"的话题引起热议:
土豆番茄妈
同一个世界同一双父母,他们的道歉方式有很多种,委婉而含蓄,却从来不会亲口说出"对不起"。
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父母做了什么,最终的结果如何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懂得承认错误,敢于正面道歉。
还好湖南卫视新推出的一档亲子旅游类综艺《一路成年》,让大家看到了懂得反思、愿意道歉的父亲有多受人尊敬。
土豆番茄妈
在《一路成年》里,影帝梁家辉带着一对双胞胎和其他父亲们一起,来到了四川丹巴体验生活。
入营的第一天,因为旅途劳累,又需要从头整理居住环境,梁家辉一肚子的情绪被一张小小的塑料袋点燃,他顺嘴就开始发脾气,指责女儿乱扔垃圾,点火有问题。
但在随后的单人采访中,他面对着镜头主动承认,是自己的问题才让他没控制住情绪对女儿发火了。
土豆番茄妈
当孩子们去做任务,父亲们留在营地玩游戏时,梁家辉也因为自己对游戏规则的误解,认为节目组"欺骗"了他,而导致他与节目组和村长李锐较真,脾气上来的他直接"撂挑子"说不玩了。
等晚上大家在一起聚餐时,这个小小的误会早已经烟消云散了,而梁家辉却起身,向节目组和李锐道歉,并弯腰90度鞠躬以表歉意。
土豆番茄妈
其他的父亲和孩子,都被他这一举动感动,都说他是一个认真又能替他人着想的人。
他会在并没有什么生活技能的徐锦江问他需不需要帮助时,说"你可以帮忙捡些柴火";也会在其他爸爸都端上自己做的菜时,向女儿致歉"我做的汤慢了,让你们没东西吃"。
懂得反思的父母,并不会因为审视自己的错误而遭到孩子的轻视;反而懂得道歉的父母,更懂得教会孩子会换位思考。
当节目中的孩子们一起上山赶猪时,信家的小丸子与大部队走丢,当大家找到她时,梁家双胞胎并没有指责小丸子,而是将自己的外套脱下来给小丸子穿上,并且告诉她:"我刚一路跑,现在很热,你穿上。"
她们知道,走丢被找到的小丸子,并不需要其他人的指责或提醒,来加深她的愧疚感。深山里气温低,小丸子衣裳单薄一定很冷,才是她们关注到的重点。
美国心理学家罗达·邓尼曾说:"父母错了,或违背自己许下的诺言时,如果能向孩子说一声对不起,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尊,同时能培养孩子尊重他人的习惯。"
孩子是父母言行的刻录机,他们记录者父母的样子并切还原播放。
父母懂得换位思考,孩子也会为他人着想;父母只顾自己感受,孩子自然也只看得见自己。
土豆番茄妈
前段时间的《圆桌派》上聊了一个关于归罪的话题,心理学家武志红说了一个最典型的归罪案例:当父母丢了钱时,通常会怪责到孩子身上,而不是自我反省和检讨。
土豆番茄妈
主持人窦文涛也提到了,这当中原生家庭的影响。父母一吵架时就习惯于迁怒于别人,而当孩子也成了父母后,也会延续自己从父母身上习得的做法。
父母不敢从自身寻找另事情不如人意的原因,于是作为孩子一旦出了错误,也都是自然而然的找外因,这种甩锅技能就像是祖传秘方。
把三个孩子都送进斯坦福的陈美龄曾说:"如果你不希望孩子做什么事,你也不要做"。如果你不想孩子没担当,那你也别再沉迷甩锅了。
土豆番茄妈
西班牙神经组织学家卡哈十二岁时已经拥有了非常强的动手能力,知识储备也十分丰厚,于是他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自造了一枚"大炮"。大炮发射后打伤了邻居不止,还被罚了款并且进了拘留所。
当他从拘留所出来后,自然免不了父亲的一顿棍棒教训。父亲还逼他退学,去做工接受社会的历练。但几天后,父亲认识到了自己教育上的错误,便把卡哈接回家,诚恳地向卡哈道了歉。
父亲的道歉并没有损害自己的权威形象,反而更加深了自己的威严,因为这一次的道歉,卡哈明白了做错了事情就要勇于承担和认错,哪怕是父亲对儿子。
土豆番茄妈
美国教育家斯特娜夫人曾说过:"一个勇于承认错误、探索新的谈话起点的父母,远比固执、专横的父母要可爱得多。"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父母的权威不容侵犯,所以哪怕自己做错了也不愿意拉下面子给孩子认错,唯恐形象有损。
但认错并不是低头,勇于向孩子认错的父母,在孩子心中更像个英雄,而孩子也更愿意成为这样的英雄。
土豆番茄妈
朋友最近在小学三年级的女儿书包里翻到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希希,我很喜欢和你一起写作业,你可以每天都来我家写作业吗,我叫我妈妈给你做好吃的。
朋友说看到纸条的瞬间,他有种老父亲嫁女的心酸,这是情书吗?他去问女儿时,得到的却是女儿伶牙俐齿地反问:
爸爸,我已经上小学是大姑娘了,为什么你不经过我同意就进我房间?
爸爸,为什么你不尊重我的隐私翻我的东西?
爸爸,你对我的信任太薄弱了,我很失望。
朋友说,那一刻他觉得女儿长大了,小时候那种父母尊卑之分的教育方式可能不太适合了,他觉得应该学着和女儿以更平等的方式相处。
沉默了一阵之后,朋友选择跟女儿道歉:"对不起,爸爸不该这样做,但你愿意跟我分享纸条里的秘密吗?"他决定改变自己的态度,"自降身份"用朋友之间平等的模式,和女儿聊起了小女生交朋友的那些小秘密。
土豆番茄妈
演员陶虹在《@所有人》节目中也提到过自己在教育孩子中的反思。
为了能更好的教育孩子,陶虹在女儿一出生就开始学习各种育儿知识,特别信奉"哭声免疫法",又一次在女儿哭个不停时,她躲在门缝后悄悄观察,那一刻她看到了女儿的无助和害怕,于是她冲开房门就抱起了女儿,从那以后哭声免疫法被她抛到脑后。
"对不起"说出口很简单,但通过孩子需要的这句道歉而反思自身的教育问题,却并不是那么容易。
父母的认错能让孩子觉得自己被看见,被尊重,父母的反思能让孩子得到更适合他们年龄和身心的教育方式,更轻松地面对成长中两代人之间的冲突。
土豆番茄妈
曾经有句话很火:有多少父母一辈子在等孩子的感谢,而孩子却在等父母的道歉。
我想这也是亲子关系之所以会别扭的原因,为人父母一辈子都在为孩子考虑,在养育的道路上一路狂奔却忘记了回头看看。
有多少父母其实内心也感受到过孩子的委屈和无奈,但碍于面子或者身份,道歉始终羞于开口。其实作为父母来说,道歉是非常简单的事情,当"对不起"三个字刚说出口时,孩子就已经选择了原谅。
在《请回答1988》中,有这样一个片段:被忽视的家中老二向父亲哭诉了自己多年来的委屈,于是父亲诚恳地说:爸爸妈妈对不住你,爸爸也是第一次当爸爸,我的女儿请你稍微体谅一下。
土豆番茄妈
我们都是从委屈的小孩变成家长,记忆中那些期待父母认错的时刻还历历在目,而我们的伤痛更能帮助我们成为更好的父母,别让我们自己所期待的落到孩子身上依然是失望。
我们也都在摸索中学习做父母,常有做错的时候,正面而不含糊的道歉,既是承担了错误也抚平了孩子因错而受伤的心,更能让孩子看到一个有担当的榜样。
孩子对不起,往日有错我先道歉,往后还期待我们能继续牵着手一起成长,一路成年。
土豆番茄妈
每次看到这句话,我就会非常有感触:有多少父母一辈子在等孩子的感谢,而孩子却在等父母的道歉。
在我们的社会文化氛围中,我们追崇的是"感恩教育",追崇"孝道",这些教育的背后,一般都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总能让我感受到一种压迫感,就是,身为家长(或者领导层),我的付出,作为孩子(或者下属)的你,必须要看到,而且要充满感激,如果你不感激,那你就是忘恩负义(不孝)......有的时候,真觉得这是一种赤果果的绑架。如果付出就一定要被感激的话,那抚育孩子的过程中,孩子也给家长带来了欢乐和成就感,下属也为领导创造了相应的价值,为什么就得不到感激呢?
当然,道歉也是同理,如果家长或者领导,在面对问题时,能懂得道歉的智慧,即时反思的话,也许孩子或者下属,都能拥有更好的状态,反而会做的越来越好,超越期待呢?
这是一个很值得我们去思考的命题,不是吗?
— END —
土豆番茄妈-最懂妈妈的倾听者
专注养娃资讯、夫妻关系、婆媳相处、好物分享。是倾听者,是朋友,是育儿道路上的同行者,是最懂妈妈们的人。育儿路上有我,你不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