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汉宣团队(清风)无授权禁止转载
一提到太监这个称号,我们都想在前面加一个“死”字,这样听起来会比较解气。因为在历史上太监扮演的角色通常都不是什么好人,他们干涉朝政、诬陷忠良、横征暴敛,一股子乌烟瘴气。今天要说的这位太监是大明王朝响当当的“九千岁”,光听这称号你就能知道他到底有多厉害了,他就是天启年间有名的大奸臣、大太监-----魏忠贤。
魏忠贤在位期间确实做了很多坏事,但你不得不承认相比于东林党那群满口仁义道德的伪君子,魏忠贤确实是一位忠臣,一位死心塌地终于明朝的大宦官,只做对了两件事就足以拯救大明王朝。为什么这么说呢?
魏忠贤
天启皇帝朱由校16岁登基的时候,大明王朝内外交困。国库空虚、辽东战事吃紧、朝廷内党中的“楚党、齐党、东林党”不仅不为国事出谋划策,反而为了各自的利益争执不休,这让刚即位不久的朱由校很是头疼,同时也看清了这群人帮不了自己。
为了改变国库空虚的局面,朱由校想加收江南商人的赋税,减少北方农业的赋税。因为当时北方农业歉收,老百姓生活困苦、流离失所。而南方依靠有利的地理位置和手工业、农业的发展,已经是巨商富贾积聚的经济发达区域。但是这种加收江南赋税的举动却遭到了东林党的一直抵制,因为他们大都来自江南地区,加收江南赋税无异于动了他们了“奶酪”。他们为了自己阶级的利益不顾国家利益,反而要求加重北方农业的税收,一脸投机分子的丑恶嘴脸。
面对这种权力遭到威胁的局面,天启皇帝朱由校决定给予东林党严重的打击。但是这种事,身为皇帝自己出手总归是不好的,一是怕留下骂名,二是自己以一己之力实在是对抗不了一个集团的力量。那么,重用宦官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
天启皇帝朱由校
魏忠贤,自幼家境不好,自宫进入皇宫后开始巴结朱由校的乳母客式。朱由校即位,在客式的帮助下魏忠贤的晋升之路可算是扶摇直上。天启三年,魏忠贤坐上了东厂的头把交椅,开始与东林党展开持久对抗。
有了魏忠贤这个帮手,天启皇帝就做起幕后“老板”,醉心于木匠活儿。让魏忠贤出任司礼秉笔太监,代批奏折。之前东林党为了江浙商人争取到了减免盐税、茶税、矿税等,魏忠贤上位后,不但没有减免这些税收,而且针对工商业、对外贸易发达的江南地区重设了工商税,增加了海外贸易税等税种的税负。魏忠贤为首阉党的兴起,加上手段的毒辣,足以给予东林党最实际的打压。这一打击,国库充裕起来了。对皇帝来说,魏忠贤有多坏都没事,只要他把事就好了,国库充裕就是最好的证据。从这一点上看,他比弟弟朱由检更懂得帝王术。
魏忠贤
朱由校刚即位,北方的努尔哈赤就攻陷了沈阳,明朝总兵尤世功、贺世贤均战死。天启六年,在努尔哈赤进攻宁远的时候,袁崇焕召集将领采取坚壁清野之策,组织全城军民誓死抵抗,用红衣大炮击败了努尔哈赤的进攻,史称“宁远大捷”,袁崇焕成了大明王朝北方最坚固的保护屏障。这段时间正是魏忠贤把持朝政的时候,他把从南方收回的赋税大量投入到北方战事中,为北方军事提供雄厚的经济保障,使得后金一直在山海关之外。如果这时候国库吃紧,就会造成北方军心不稳,大明王朝的边界能不能守住都是未知数。
魏忠贤虽然拉开了历史上最昏暗的宦官专权序幕,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但在保护江山社稷方面也做了很多好事。起码在天启皇帝朱由校的眼中,魏忠贤有效地打击了东林党的势力,制衡了以东林党为首的朝廷政局。征收江南赋税充裕了国库,减少北方农业税、减少流民暴乱,甚至在抵御北方后金方面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而崇祯皇帝即位后,杀魏忠贤、灭阉党,原来的平衡被打破。得势的东林党将魏忠贤建立的收税制度连根拔起,断崖式地降低了江南富庶地区的税负,却加重了西北农民的税负。一下子国库空虚,辽东前线发不出军饷,西北流民暴乱,直接断送了大明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