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这些少数民族改过族名写法!其中一个还成立了自治区

2019-08-05   后宫地图三千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5个少数民族的族名渊源流变,情况相当复杂。近半个世纪以来,大致可以分以下四类情形:

一是族名历史形成相对较久,稳定通行的。

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黎族等。

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统一定名的。

佤族,旧时有称“卡佤”的,“卡”在傣语中意思为“奴隶”带有侮辱性,故而废去,统一称佤族。

傣族,汉籍中曾有多种旧称,汉晋时称滇越、掸,唐宋时称金齿、黑齿、白衣,元明时称百夷、白夷,清代称摆夷。本民族自称有傣泐、傣那、傣雅、傣绷等。统一称傣族。

怒族,原先自称有怒苏、阿怒、阿龙等,统一定名为怒族。

独龙族,旧时有称“俅人"的,统一定名为独龙族。

哈尼族,旧时有僾尼、豪尼、和泥、俄泥、阿泥等许多名称,统一称哈尼族。

赫哲族,和挹娄、勿吉、黑水靺鞨、野人女真等有渊源关系,清初的文献记载有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等名称,统一称赫哲族。

达斡尔族,旧称达胡尔、达虎里、打虎儿、达呼尔等,统一定名为达斡尔族。

东乡族,旧称东乡回回、东乡蒙古、东乡土人,统一定名为东乡族。

土族,旧称蒙古尔、察罕蒙古、土昆、霍尔、土民,统一定名为土族。

三是在五六十年代陆续变易与确定族名的。

裕固族,元明时称撒里畏兀儿,后也有称锡喇伟古尔、西喇古儿黄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曾称撒里维吾尔。1953年筹建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时,改称裕固族。

布依族,新中国成立前称“仲家”、“布笼”等。布依族自称“濮越”或“濮夷”,用汉字记音写为“布夷”、“布依”、“布越依”等等。1952年贵州省曾设立惠水县苗族“补伊族”联合自治区。1953年,统一命名为“布依族”。

鄂温克族,旧称索伦、通古斯、雅库特,1957年据本民族自称而统一定名为鄂温克族。

京族,历史上自称“京”,他称“越”,1958年定名为京族。

普米族,原自称普英米、普日米、培米,汉籍旧称西番、巴苴,1960年正名为普米族。

壮族,原由我国古代越人的一支发展而来,周秦时西瓯、骆越,汉唐时僚、俚、乌浒,宋以后的僮人、俍人、土人,和壮族有渊源关系。旧时有布爽、布侬等20种左右繁杂的称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僮族。1965年据周恩来的倡议,经国务院批准,改称壮族。

四是八十年代以来改变族名的。

德昂族,自清王昶《征缅纪闻》起始称“崩龙”,后遂沿用。实际上,本民族自称“达昂”。1985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改称德昂族。

毛南族,宋代汉籍始称茆滩、茅难、昌南,都和该族所居地名有关。本族自称阿难。因大部分居于广西环江县境的上南、中南、下南山区,故又称三南。1986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改称毛南族。在这以前,习惯称毛难族。

由此,崩龙族、毛难族成为曾用名而并非现名了。

最后,顺带提一下,有几个族名容易出错:

傈僳族,不能颠倒为僳傈;拉祜族,祜读hù,不读gū;傣族,傣读dǎi,不读tài;仡佬族,仡读gē,不读qǐ;畲族,畲莫误作畬;布朗族,朗莫误作郎。

最后附上我国56个民族大全:

阿昌族、白族、保安族、布朗族、布依族、朝鲜族、达斡尔族、傣族、德昂族、侗族、东乡族、独龙族、鄂伦春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高山族、仡佬族、哈尼族、哈萨克族、汉族、赫哲族、回族、基诺族、京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拉祜族、黎族、傈僳族、珞巴族、满族、毛南族、门巴族、蒙古族、苗族、仫佬族、纳西族、怒族、普米族、羌族、撒拉族、畲族、水族、塔吉克斯坦族、塔塔尔族、土族、土家族、佤族、维吾尔族、乌兹别克族、锡伯族、瑶族、彝族、裕固族、藏族、壮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