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泛指由于高脂血症、血液黏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所导致的心脏、大脑及全身组织发生的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特别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即使应用目前最先进、完善的治疗手段,仍可有50%以上的脑血管意外幸存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高达1500万人,居各种死因首位。
临床研究发现,心脏病人如果不进行锻炼,会导致心脏功能持续恶化,进一步降低运动能力.为了打破这个恶性循环,心血管病人应积极进行科学锻炼,大量研究表明,有效、规律、适当强度的运动可以收到以下效果:
1.降低体重,一定程度降低升高的血糖、甘油三酸和血压
2.改善心肺功能;
3.提高生活质量,是控制紧张,抗焦虑、抑郁的良药
4.降低再住院率
5.降低再发心血管事件率和死亡率;
6.改善内皮功能、稳定斑块、减少心肌细胞凋亡
7.对慢性稳定性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促进侧支循环形成
1个MET指安静坐着身体消耗的能量,对于普通成年人大约是3.5毫升氧气/千克体重/分钟消耗的能量,对于70千克体重的人来说,大约是1.2千卡/分钟。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运动强度的分类不是固定不变的。对于年龄大些的人,如男子50岁以上、女子40岁以上,运动强度的分类级别要增加一级。强度不是一成不变的,一种运动对于40岁是中等强度,对于60岁可能就是高强度了。主要看自身的身体情况来确定运动强度的分类。
不少人有这样的观念,一旦患上心梗、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后,最好尽量躺在床上、或呆在家中休息不动,卧床、坐轮椅都需要别人的照顾,但其实在临床上发现,如果患者年龄较大后,只要术后一、两周不活动,肌肉很快就会萎缩,无法行走、站立、丧失自我行动的能力,最后变成了慢性失能。
医生表示,尤其是心脏不好的病人,本身心脏存在运动耐力和输送氧气的能力变弱,如不活动则会导致这种耗损加速,运动反而能增加周边组织对养分和氧气的运动。“心脏不好的病人,越需要加强运动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