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房颤治疗的八大认识误区

2019-09-27     心脏卫士

关于房颤的治疗,人们还存在很多认识误区,常见的有下面八种

误区一:没有症状,就不用治疗

很多房颤都没有症状,但是房颤的危害不在于症状,而在于并发症。房颤的并发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长期房颤会引起心脏逐渐扩大,心功能衰竭;二是房颤会引起心房内血栓形成,这种血栓一旦脱落,可以引起其他器官的栓塞,尤其是脑栓塞,会进一步造成脑组织的坏死,后果非常严重。这些并发症并不因为“没有症状”就不发生,所以房颤一旦检出,无论有没有症状都需要配合医生进行积极的治疗。

误区二:有器质性心脏病的人,才会得房颤

的确,有冠心病、肺心病、风湿性心脏病、扩张型心肌病等器质性心脏病的人更容易出现房颤,但也有很大一部分房颤患者本身没有器质性心脏病。

误区三:吃药太麻烦,还有副作用,一般不要终生吃药

房颤是一种易于反复发作的慢性心脏疾病,很多患者为永久性房颤,其危害和严重并发症的风险也会一直存在,如果放任不管,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寿命,因此多数情况下,房颤保守治疗的患者需要终生服药。

误区四:口服抗凝药可能导致出血,最好别吃

房颤最主要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脑栓塞,脑栓塞可以导致偏瘫、无法言语、长期卧床引起肺栓塞等不良后果,大大增加了患者残疾和死亡的风险。抗凝治疗可以明显降低脑栓塞的发病率,同时在严格遵照医嘱服用的前提下,口服抗凝药引起出血的发生率很低,所以千万不要因为害怕出血风险而放弃抗凝治疗。

误区五:房颤预防血栓,吃阿司匹林就行了

人体血栓形成的原因有两大类:一是由凝血功能异常引起,多发生于心房和全身静脉系统,抗凝药物(如华法林等)可以产生影响;二是由血小板聚集引起,多发生于全身动脉系统,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可以产生影响。

房颤的血栓属于第一种情况,主要来源于心房内,所以首选华法林抗凝治疗,阿司匹林效果不好。

误区六:每天吃同样剂量的华法林,就不用监测凝血指标

华法林在体内的代谢受很多因素影响,比如联合服用其他药物、中草药特殊食物,饮酒、吸烟,肝肾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异常,发热、腹泻等。所以,即使每天服用同样剂量的华法林,也需要按医生要求定期监测凝血功能。

误区七:阵发性的房颤不用治

阵发性房颤虽然有可能自行转复,但同样存在以下几种危害:一是可能形成心房血栓;二是引起胸闷、心慌等不适,如果心室率过快,还可能出现低血压休克;三是有可能变成慢性甚至永久性房颤因此,即使是阵发性房颤,也应重视,及时去医院就诊。

误区八:电复律风险太大,还是吃药更安全

房颤电复律使用的能量很低、电流很小,一般为100焦耳直流电,而且在电复律之前,为了消除患者在清醒状态下的恐惧,医生常会为患者注射安定,因此电复律对心脏和人体都不会有明显负面影响,且转复的成功率高于药物。

总而言之,目前房颤的治疗方案已经较为成熟。医生会根据不同患者、不同房颤类型权衡利弊,选择最佳方案。听从心脏科医生的专业意见对于患者来说更为有益。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4iR8dm0BJleJMoPMi7F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