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70年社会建设的基本经验

2019-07-23   中国发展50人智库

中国发展网讯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和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三级教授黄燕芬近日出版《新中国70年社会建设的成就、历程和经验》一书,中国发展网对文章内容进行梳理发表了系列文章。

三、新中国70年社会建设的基本经验

国际社会保障协会社会保障杰出成就奖是对某一个国家在社会保障方面做出的非凡承诺和杰出成就的世界性认可。2016年11月17日,国际社会保障协会(ISSA)在其第32届全球大会期间,将“社会保障杰出成就奖”(2014—2016)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以表彰中国近年来在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工作中取得的卓越成就。这是中国社会建设被国际社会高度认可的一个侧面。

回顾新中国走过的70年,社会建设之所以能够取得令人骄傲的成就,与我们的一贯做法是分不开的,这些可以归结为社会建设的基本经验,值得高度肯定和发扬光大。

(一)社会建设必须始终坚持党领导的核心地位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过去70年,无论是经济建设还是社会建设,我们都特别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核心地位和支部建设全面覆盖。1939年10月,毛泽东为中共中央主办的党内刊物《共产党人》撰写了发刊词,系统总结了建党以来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阐述了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强调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提出“建立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17](P602-614)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说:“在中国这样的大国,要把几亿人口的思想和力量统一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没有一个由具有高度觉悟性、纪律性和自我牺牲精神的党员组成的能够真正代表和团结人民群众的党,没有这样一个党的统一领导,是不可能设想的,那就只会四分五裂,一事无成。”[18](P341-342)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的第一条。习近平要求“各级各部门党委(党组)必须树立正确政绩观,坚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大局看问题,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19]为切实加强党对社会组织的领导,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2015年9月2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试行)》,这是根据党章和有关法律法规,就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工作提出的指导性意见。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社会建设工作的好坏与人们的美好生活、幸福生活密切相关,与人们的公平感和正义感密切相关。增强政治意识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的首要条件,各级社会建设相关部门必须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提高政治站位,坚定政治自觉,把握政治方向这个生命线,始终坚定正确政治方向,牢牢站稳政治立场。一方面,在各级社会建设工作中要切实改善党的领导、突出党的领导、加强党的领导,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另一方面,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要充实人民群众的政治生活,积极发挥老共产党员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20]

新中国70年的历史证明,凡是党的领导有力的时候,社会建设就阔步前进;凡是党的领导弱化的基层,社会矛盾就比较突出。

(二)社会建设必须始终坚守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过去70年,在社会建设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坚守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具体体现。新中国建立前夕,毛泽东同上海工商业界代表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谈话。上海商人问:“共产党的经济方针是什么?”毛泽东说:“我们的方针是‘唯利是图’。”商人们听了觉得很合胃口,又问:“共产党也唯利是图?”毛泽东说:“是的,不过有点区别,我们是唯人民的利益是图,而不是唯个人的利益是图。”[21]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利益,最根本的利益。”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高度重视群众的力量、群众的智慧,善于把群众的智慧转化为国家层面的政策。他说过,“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的,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22](P382)习近平在党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与此同时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性判断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习近平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23]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倾听群众声音、反映群众诉求、接受群众监督。新时代社会建设工作要时刻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并且注重根本利益和眼前利益的有机结合,明白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真正的期待和需求是什么,这样才能制定正确的、有利于服务人民群众的政策,才能够切实提高社会检核工作绩效。在社会建设工作中我们一定要以服务人民为中心,既不能以有关社会建设部门为中心,也不能以社区机构为中心。我们的社会建设事业只有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尊重人民群众对社会政策的参与权和知情权,尊重人民群众对基本公共服务的选择权,才能确保社会建设工作服务质量的全面提高。与此同时,人民群众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只有努力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才能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发展权,让全体人民参与和谐社会建设,共享和谐社会建设成果。习近平高度重视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2003年在浙江工作时,他就明确提出要充分珍惜“枫桥经验”,大力推广“枫桥经验”,不断创新“枫桥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了一系列社会治理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特别是对坚持发展“枫桥经验”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把“枫桥经验”坚持好、发展好,把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好、贯彻好。新时代我们要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推广促进社会和谐的“枫桥经验”,构建城乡社区治理新格局。

新中国70年的历史证明,凡是社会建设脱离群众的时候,社会建设就缺乏活力。凡是社会建设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时候,社会建设总是生机勃勃。

(三)社会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不断深化改革

改革是不竭的动力。过去70年,几代领导人都特别关心改革的重要性。1958年9月5日,毛泽东说:“搞八年没有摸到一条路,不会搞。也是因为制度没有改革。”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说道,“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不冒风险,办什么事情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万无一失,谁敢说这样的话?一开始就自以为是,认为百分之百正确,没那回事,我就从来没有那么认为。”[22](P37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在新时期显示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中国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健康发展,就在于它是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这样的结合不仅创造了真正活跃起来的社会主义,而且创造了进一步造福人民的社会主义。众所周知,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注定是一场史无前例的伟大实践和深刻变革。越是改到深处,越没有理由徘徊和后退。[24]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这表明改革进入深水区,要啃硬骨头、要闯险滩。[3]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如何以制度创新来推动社会建设工作改革,使改革态势跃出局部进而延展到全局,使改革力度穿透表面抵达矛盾汇聚的深处,使此项改革与彼项改革建立起稳定的连接体系,考验着各级社会建设工作相关部门的改革智慧与治理水平。[25]社会建设工作不改革没有出路,唯有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方针,扎实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开创新时代社会建设工作的新局面。我们必须深入研究社会建设工作改革、系统设计社会建设工作改革、全面推动社会建设工作改革。因此,社会建设既要着力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又要善于运用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手段全面改善社会建设工作,进而不断提高社会建设工作与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与此同时,新时代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一方面,要大力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不断改善社会整体信用水平;另一方面,要健全国家应急体系,努力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新中国70年的历史证明,凡是社会建设坚持改革的时候,社会建设的功能就会不断完善。凡是社会建设脱离改革的地方,社会结构就出现僵化。

(四)社会建设必须始终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过去70年,是法制建设不断发展的70年。毛泽东在领导新中国法制建设时,不仅注重研究我国的传统法律文化和历史上的立法经验,同时,也关注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立法经验。这就是“古为今用”和“洋为中用”。毛泽东在评价1954年宪法时指出:“它总结了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人民革命的经验,总结了最近几年来社会改革、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政府工作的经验。这个宪法草案也总结了从清朝末年以来关于宪法问题的经验,从清末的‘十九信条’起到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到北洋军阀政府的几个宪法和宪法草案,到蒋介石反动政府的《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一直到蒋介石的伪宪法,这里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26](P125-131)邓小平在论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时,往往是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并提的。他指出:“民主和法制,这两个方面都应该加强,过去我们都不足。要加强民主就要加强法制。没有广泛的民主是不行的,没有健全的法制也是不行的。”[18](P189)全面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障。习近平强调:“改革和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政府职能转变到哪一步,法治建设就要跟进到哪一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的总要求,2018年3月在全国人大新组建了“社会建设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负责研究、拟订、审议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民政事务、群团组织、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有关议案、法律草案,开展有关调查研究,开展有关执法检查等。这一设计是为了适应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需要,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领域法律制度建设。目前全国人大交给社会建设委员会审议的议案有21件,包括加强反校园欺凌立法的议案、修改未成年人保护法、完善未成年人家庭监护和国家监护的议案、制定社会组织法的议案等。未来要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加强社会组织立法,规范和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社会组织法应当采用以营利法人和非营利法人的区分为标志的立法模式,明确营利的判断标准,并将社会组织细分为公益法人和中间法人予以规制。其中,社会团体,既可以是公益法人,也可以是中间法人。而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则应强调其从事事业的公益性,归类于公益法人。同时,虽然社会组织法不宜采用社团法人和财团法人的分类,但是并不妨碍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社团法人和财团法人的规定,以完善我国社会组织的相关法律制度。社会组织法的制定,将为我国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社会建设领域贯彻依法治国,一方面,不断改进信访工作,及时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特别是妇女、儿童、老人和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注重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依法惩治盗、抢、骗、黄、赌、毒等违法犯罪活动,打击非法集资、传销等经济犯罪,整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等突出问题,坚决守护好人民群众的平安生活。[27]

新中国70年的历史证明,凡是社会建设依法推进的时候,社会建设就秩序井然。凡是社会建设没有章法的地方,社会建设总是一团乱麻。

(五)社会建设必须始终注重不断改善民生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党的宗旨的根本要求,是政府的神圣职责和终极目标,彰显着一个政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追求,体现着一个国家深切赤诚的为民情怀,我们必须积极响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热切期盼。

毛泽东一贯重视人民的基本生活问题。在1950年6月的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我们要合理地调整工商业,使工厂开工,解决失业问题,并且拿出二十亿斤粮食解决失业工人的吃饭问题,使失业工人拥护我们。我们实行减租减息、剿匪反霸、土地改革,广大农民就会拥护我们。我们也要给小手工业者找出路,维持他们的生活。”[28](P398-399)邓小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以过人的胆略,从生产力和人民根本利益两方面分析入手,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还从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出发,把经济建设作为党的工作的中心,把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和2亿多人的贫困问题作为当时最大的民生问题。为了冲破僵化思想的束缚,邓小平明确提出要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评判是非得失的重要标准。[22](P372)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平安中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3]

民生改善无止境,习近平心中还始终牵挂着老百姓的住房问题、食品安全、养老院服务质量、冬季取暖、垃圾分类、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厕所革命等一系列具体问题。未来各级各类社会建设工作要把满足人民群众的合理需求放在发展首位和贯穿改革始终,切实在新时代让全体人民有更大的安全感、更多的获得感、更强的幸福感。因此,社会建设工作必须与时俱进,要让基本公共服务事业及时分享改革、创新和发展的成果,发展基本公共服务事业我们必须做到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相契合:只有尽力而为,我们的基本公共服务才能爬坡上坎、滚石上山、不断改善;只有量力而行,我们基本公共服务的改善才能是可持续的、与时俱进的、天长地久的。与此同时,我们一方面要切实加强安全生产,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不断提高全社会的安全感和获得感;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支持社会组织、人道救助、志愿服务和慈善事业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自豪感。

新中国70年的历史证明,凡是社会建设注重改善民生的时候,老百姓就有幸福感。凡是社会建设不注重改善民生的地方,老百姓总是不满意。

四、结束语

在站起来时期,社会建设以社会整合为重点,强调社会的一致性,突出统一发展;在富起来时期,社会建设以社会活力为核心,强调社会的差异性,突出加快发展;在强起来时期,社会建设以社会幸福感为目标,强调获得感和安全感,突出协调发展和共享发展。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3]只有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不断追求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能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才能顺利完成我们党担负的历史重任。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创新社会建设,不断开创社会建设工作的新局面,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体面、更加美好、更加幸福!

总而言之,第一个一百年是第二个一百年的基础,总结过去新中国民生发展70年的历史,就是要让人民在未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获得更多的实惠。“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唯有“人民有信心,国家才有未来,国家才有力量”!

参考文献:

[1]2018年全国共有幼儿园26.67万所在园幼儿4656.42万人[EB/OL].中国教育在线,http://xueqian.eol.cn/dongtai/201902/t20190226_1646305.shtml,2019-02-26.

[2]杨宜勇.十八大以来的民生成绩单[J].人民论坛,2017(11):32-33.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01).

[4]中国残疾人联合会,2018年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残联发(2019)18号〕[EB/OL].http://www.cdpf.org.cn/zcwj/zxwj/201903/t20190327649544.shtml,2019-03-27.

[5]国家统计局,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902/t201902281651265.html,2019-02-28.

[6]魏礼群.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治理的新进展[J].社会治理,2017(5):7-17.

[7]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8]陈伯达.在毛泽东同志的旗帜下[J].红旗,1958(4):1-12.

[9]王来青.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兴衰录[J].农家之友,2010(4):22-24.

[10]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人民公社六十条[EB/OL].人民网·强国社区,http://bbs1.people.com.cn/post/2/1/2/158097420.html,2016-08-20.

[11]三大改造-社会学概念-百科全书[EB/OL].价值中国网,http://www.chinavalu,2011.

[12]田毅鹏.“典型单位制”的起源和形成[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4):56-62.

[13]王雷雷,葛素表.中国:为“诺言”奔行30年[J].今日中国论坛,2008(10):16-19.

[14]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5]何海兵.企业参与社区治理模式研究——基于四个案例样本的分析[J].治理现代化研究,2018(5):78-83.

[16]田毅鹏,吕方.单位社会的终结及其社会风险[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06):17-23.

[17]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8]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9]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10月8日)[N].人民日报,2014-10-09(02).

[20]黄燕芬,杨宜勇,蔡潇彬,范宪伟.40年小康社会建设的4次历史性飞跃[J].宏观经济管理,2018(12):6-11.

[21]渤海钓鳌客.毛主席“唯人民的利益是图”有何深意?[EB/OL].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3-09-26,http://cpc.people.com.cn/pinglun/n/2013/0926/c241220-23045891.html.

[2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23]人民为中心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EB/OL].京华时报,http://news.ifeng.com/a/20160119/47127403_0.shtml,2016-01-19.

[24]杨宜勇.中国改革开放获得巨大成功的诀窍[J].治理现代化研究,2019(02):5-11.

[25]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EB/OL].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jrzg/2013-11/15/content_2528179.htm.

[26]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7]李克强.李克强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摘登)[N].人民日报,2019-03-06(02).

[28]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